關於蘇軾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詩句 1.蘇軾寫過哪壹首詩是關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出自:題西林壁宋代: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中就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含義在裏面。
最能說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自然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壹句了。蘇軾sū shì(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
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壹;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2.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蘇軾的這句詩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為: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符合“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釋義:比喻壹件事情的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太多,認識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觀者看得清楚。)”的哲理。
原詩:
《題西林壁》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釋義: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擴展資料:
蘇軾於公元1084年(神宗元豐七年)五月間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
詩人首先很真實的寫遊山所見,展示廬山的丘壑縱橫、峰巒起伏之多變的瑰麗險峻的姿態,接著順勢進行借景說理:如果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就會各不相同。
告訴人們這樣壹個道理:對於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即大家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釋義:比喻壹件事情的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太多,認識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觀者看得清楚。)”。
因此這首詩的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堪稱是奇思妙發,使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壹個回味無窮、馳騁想象的空間。
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的理性認識,也可以延伸到觀察世上的萬事萬物,也是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人因為所處的地位、眼界、格局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也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所以,《題西林壁》不僅能讓人欣賞到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用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詩使人百讀不厭。這也是人們為什麽千百次的把“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當作哲理、警句的原因。
百度百科——題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