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出自唐代王昌齡《兵役七歌(四)》。
原文:青海有壹座黑漆漆的雪山,白雲悠悠,孤城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破樓蘭不還。
解讀:青海湖烏雲密布,連綿的雪山壹片蕭瑟。邊塞古城玉門雄關,千裏之遙,遙遙相望。守衛邊境的戰士身經百戰,盔甲破舊,壯誌不滅,不打敗入侵的敵人,永遠不會回到家鄉。
賞析:前兩句提到了三個地名。雪山是河西走廊南部的祁連山。青海和玉門關相隔千裏,卻出現在同壹個畫面上,所以這兩句話有各種解釋。有人說,第壹句是向前看,下壹句是回首家鄉。這很奇怪。前面是青海和雪山,後面是玉門關,所以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應該是玉門關以西的西域,不是漢兵,而是胡兵。另壹方面,第二句是“遙望玉門關,孤城”的倒裝句,遙望的對象是“青海的暗雪山”。這裏有兩個誤解:壹是把“遙望”解讀為“遙望”,二是把對西北邊區的籠統描述誤解為抒情主人公眼中所見,前壹個誤解是由於後壹個誤解。詩人準確地把握了戍邊將士的節奏,賦予了他們適當的色彩和光線,使詩歌的藝術畫面瑰麗開闊,意境悲壯,意境深遠崇高,鮮明地反映了生活在盛唐的人們的精神特征。盛唐優秀邊塞詩的壹個重要思想特征是,在抒發戍邊將士豪情壯誌的同時,不避諱戰爭的艱辛。這篇文章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可以說,三四句,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只是需要壹兩句豐富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的高度統壹是王昌齡絕句的壹個突出優點,這壹點在本文中也有清晰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