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隨園詩話讀書袁枚古詩

隨園詩話讀書袁枚古詩

清代文學家袁枚的《隨園詩話》,是我最愛讀的書籍之壹。每讀之,必坐南窗,飲清茗,是壹種享受。先生收集的名詩名句,字字璣珠,又似玉液瓊漿,滋潤了自己,啟迪了自已,受益匪淺。現擇其精華,是為***享。下面我們來看看隨園詩話讀書袁枚古詩吧!

隨園詩話讀書袁枚古詩 篇1

筆下楊花人聞妙境

春如短夢初離影,人在東風正倚欄。(查他山)

不宜雨裏宜風裏,未見開時見落時。(黃石牧)

每到月明成大隱,轉因雲熱得佯狂。(嚴遂成)

不知日暮飛猶急,似愛天晴舞欲狂。(王菊莊)

飄來玉屑緣何軟?看到梅花尚覺肥。(虞東臯)

小院無端吳點綠苔,問他來處費疑猜。春原不是壹家物,花竟偏能離樹開。質潔來堪汙道路,身輕容易上樓臺。隨風似怕兒童捉,才撲欄桿又覺回。(燕山均)

沾裳似為衣添絮,撲帽應憐鬢有霜。”似我辭家同過客,憐君壹去便無歸。”(蔡元春)

掠水燕迷幹點雪,窺窗人隔壹重沙。願他化著青萍子,傍著鴛鴦過壹生。(楊芳燦)

春盡不堪垂老別,風停亦解歩虛行。(方正樹)

風便有時來硯北,月明無影度墻東。(錢履青)

《訪友》:亂烏棲定夜三更,樓上銀燈壹點明。記得到門還不扣,花陰悄聽讀書聲。(王仔園)

《訪友》:輕舟壹路繞煙霞,更愛山前滿澗花。不為尋君也留住,那知花裏即君家。(方蒙章)

《詠梅》:綠楊解語應相笑,漏泄春光恰是誰?(宋人)

《詠紅梅》:牧童睡起朦朧眼,錯認桃林欲放牛。(宋人)

《隨園詩話》內容簡介

袁枚所處時代是所謂的“乾隆盛世”,學術思想十分活躍,崇理學與反理學、重漢學與反漢學鬥爭頗為激烈,袁枚是堅定地站在反理學與反漢學的立場上的;與學術思想上的鬥爭相應,文藝上復古與反復古、重教化與主性靈的鬥爭也壹直未停止,袁枚則是乾隆詩壇反復古、主性靈思潮的傑出代表。

袁枚倡導性靈說詩論,以反對乾隆詩壇流行的主張復古與詩教的沈德潛格調說,並批評翁方綱以漢學考據作詩的不良風氣。其所倡導的性靈說詩學,推動了清代詩歌的健康發展,在清詩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蔣湘南《遊藝錄》說:“袁簡齋獨倡性靈之說,江南江北靡然從之。自薦紳先生下逮野叟方外,得其壹字,榮過登龍,壇坫之局生面別開。”可見袁枚之廣泛影響。

隨園詩話讀書袁枚古詩 篇2

壹、詩言誌

原文

古英雄未遇時,都無大誌,非止鄧禹希文學,馬武望督郵也。晉文公有妻有馬,不肯去齊,光武貧時,與李通訟逋租於嚴尤。尤奇而目之。光武歸謂李通曰:“嚴公寧目君耶?”窺其意,以得嚴君壹盼為榮,韓蘄王為小卒時,相士言其日後封王。韓大怒,以為侮已,奮拳毆之。都是壹般見解。鄂西林相公《辛醜元日》雲:“攬鏡人將老,開門草未生。”《詠懷》雲:“看來四十猶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郎中時詩也。

玩其詞,若不料此後之出將入相者。及其為七省經略,《在金中丞席上》雲:“問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誰為濟世才?”《登甲秀樓》絕句雲:“炊煙卓午散輕絲,十萬人家飯熟時。問訊何年招濟火?斜陽滿樹武鄉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與未得誌時氣象迥異。張桐城相公則自翰林至作首相,詩皆壹格。

最清妙者:”柳蔭春水曲,花外暮山多。“葉底花開人不見,壹雙蝴蝶已先知。“臨水種花知有意,壹枝化作兩枝看。”《和皇上風箏》雲:“九霄日近增華色,四野風多仗寶繩。”押“繩”字韻,寄托遙深。

譯文

古代英雄在沒有找到用武之地時,大都沒有立下遠大的誌向。這樣的例子很多,如鄧禹只通過文學來寄托希望,馬武之希望做壹名小小的督郵官。晉文公因有妻室和馬匹,不願意離開齊國。光武帝在落魄時,和李通因為拖稅的事情到嚴尤處打官司。

嚴尤因感到奇怪就盯著他看了幾眼,光武帝回去後對李通說:“嚴公盯著妳看了嗎?”他的言下之意是,被嚴尤註視是壹件榮幸的事情。韓蘄王還是無名小卒時,看相的人斷定他日後必定被封王。

韓大怒,認為看相之人是在譏諷自己,於是揮拳相向。以上這些人都表現了壹個特點,即沒有料到自己日後會有所作為。鄂西林相公曾在《辛醜元日》中寫過這樣的句子:“拿著鏡子看自己快要老了,打開門卻看到春草還未長出。”

他還在《詠懷》中說道:“看來四十歲就已經這樣了,那麽老到百歲的樣子也可以推知了。”這都是他做郎中時所作的詩。品味這些詩詞,怎麽也不會料到他日後將出將入相。他做了七省經略後,《在金中丞席上》說:“捫心自問,我們都很幸運地被提拔,屈指算壹算,又有誰是真正的濟世奇才呢?

他還在《登甲秀樓》絕句中說道:“裊裊炊煙像千條輕絲飄浮在中午的天空,此時正是千家萬戶飯香菜熟之時。請問那年那月會招來濟世救民的火焰?只見武侯舊祠被樹縫中透來的夕陽照得金黃壹片。”他居然以武侯自比,沒有得誌時的氣象迥然不同了。張桐城相公則不然,他從做翰林壹直到做宰相,所作詩歌都是壹個風格。他最清秀的詩句有:“柳蔭下的壹灣春水曲曲折折地流淌,重重疊疊的山巒旁百花競相開放。

”“葉子底下開的花,人雖然看不見,壹雙蝴蝶卻早已知道了。”“在溪邊種花就會知道其中的意境,水中映花,壹枝便化作兩枝了。”他在《扈蹕》上講:“似乎讓人憐憫的龍鐘老頭,卻能趁著滿天星鬥騎馬踏冰。”在他的《和皇上風箏》中又講道:“風箏在九霄上空飛行,靠日光的照射而絢爛多彩,四面雖有曠野之風的吹拂,風箏卻依然仗繩子的穩定作用而逍遙自在。”此處押“繩”字韻,寄托了內心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二、詩在骨不在格

原文

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余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勞人思婦率真言情之事,誰為之格?誰為之律?而今之談格調者,能出其範圍否?況臯,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國風》之格,不同乎《雅》《頌》:格豈

有壹定哉?許渾雲:“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裏無詩莫浪吟。”詩在骨不在格也。

譯文

楊城齋說:“古往今來,天分低拙的人,大都喜歡談論詩歌的格調,而不懂得其中的風情趣味,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格調只是空架子,只要有嘴就能描繪出來;而風趣專門描寫性靈,不是天才就辦不到,”我十分喜歡這段話。要知道,有了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不會出於性情之外。

《三百篇》中有壹半是勞動者及思婦直率言情的,有誰為他們定過格式呢?又有誰為他們定過韻律呢?而現在談格調的,能超過這個範圍嗎?況且,臯.禹時代的歌謠與《三百篇》不同;《國風》的`風格與《雅》《頌》不同。難道風格是可以用壹定的規矩來制約的嗎?許渾說過:“吟詩好比求道成仙,骨子裏沒有詩根就不要亂吟。”可見,詩歌的可貴之處在於風骨,不在於格調。

三、存是去非

原文

前明門戶之習,不止朝廷也,於詩亦然。當其盛時,高、楊、張、徐,各自成家,毫無門戶。壹傳而為七子,再傳而為鐘、譚,為公安;又再傳而為虞山。

率皆攻排詆呵,自樹壹幟,殊可笑也。凡人各有得力處,各有乖謬處,總要平心靜氣,存其是而去其非。試思七子鐘譚,若無當日之盛名,則虞山選《列朝詩》時,方將搜索於荒村寂寞之鄉,得半句片言以傳其人矣。敵必當王,射先中馬,皆好名者之累也!

譯文

明朝的門戶觀念,不只是在朝廷上有,在作詩方面也有這樣的表現。當明詩處於鼎盛時期,高、楊、張徐各自成壹家,卻毫無門戶觀念。然而自他們之後,從明七子始,到後來的鐘、譚及公安派,以及後來的虞山派,他們都互相攻擊詆毀,打出各自的旗幟,真是十分可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缺點,因此應平心靜氣,保留正確的而去掉錯誤的。

試想明七子鐘譚,假如沒有當當時的盛名,那麽虞山選錄《列朝詩》時,必須從荒村野嶺那無人知曉的地方搜集,只不過搜得只言片語傳給後人罷了。攻敵壹定要先擒王,射人壹定要先射馬。批評人就要切中其要害,而門戶觀念只不過是喜好名聲的人的牽累罷了。

四、政簡刑清

原文

乾隆丙辰,余二十壹歲,起居叔父於廣西,撫軍金震方先生壹見有國士之目,特疏薦博學宏詞。首敘年齒,再誇文學,並雲:“臣朝夕觀其為人,性情恬淡,舉止安詳。國家應遠生才,必為大成之器。”壹時司道爭來探問。公每見屬吏,談公事外,必及余之某詩某句,津津道之,並及其容止動作。余在屏後聞之竊喜。

探公見客,必隨而竊聽焉。呈七排壹首,有句雲:“萬裏闕前修薦表,百官座上嘆文章。”蓋實事也。公有詩集數卷,歿後無從編輯,僅記其《答幕友祝壽》雲:“浮生虛逐黃雲度,高士群歌《白雪》來。”《題八桂堂》雲:“盡日天香生畫戟,有時鶴舞到匡床。”想見撫粵九年,政簡刑清光景。

譯文

乾隆丙辰年間,我二十壹歲,到廣西去看望叔父。撫軍金震方先生壹見到我,就把我看作對國家有用之材,並特別推薦我入博學鴻詞科。他首先問了我的年齡,然後誇我的文才學識,並說:“我早晚觀察,他為人性情恬淡,舉止安詳。

國家應運生才,他壹定會成大器。”壹時間司道爭相前來探問。先生每次見自己的部下,談完公事,必定談到我的某首詩某句話,津津樂道,說時還帶著表情和動作。我在屏風之後聽了暗暗高興。

壹得知金公有客人來,我必暗暗跟隨到後邊偷聽。我曾呈給他壹首七律,其中有句說道:“在萬裏邊關還要寫推薦別人的表文,在百官座上誇別人的文章。”這都是事實。

金公有好幾卷詩集,死後卻沒有人編輯,我僅記得他的壹首《答幕友祝壽》說:“壹生漂浮像雲壹樣地虛度過去,交往的高士壹起高唱《白雪》歌。”《題八桂堂》說:“滿天都是香味,在我擺放畫戟的屋裏,有時會夢見仙鶴在枕邊跳舞。”從這裏可以想象出金公在廣西做官的九年,其政治簡練,刑法清明的景象。

五、切勿抄襲

原文

古無類書,無誌書,又無字匯,故《三都》《兩京》賦,言木則若幹,言鳥則若幹,必待搜輯群書,廣采風土,然後成文。果能才藻富艷,便傾動壹時。洛陽所以紙貴者,直是家置壹本,當類書,郡誌讀耳。

故成之亦須十年,五年。今類書,字匯,無所不備。使左思生於今日,必不作此種賦。即作之,不過翻摘故紙,壹二日可成。而抄誦之者,亦無有也。今人作詩賦,而好用雜事僻韻,以多為貴者,誤矣!

譯文

古代沒有類書,沒有誌書,也沒有字典,因此在《三都賦》《兩京賦》中,談到樹木就有若幹,談到飛鳥就有若幹,壹定要等到遍查群書,廣泛采集風土人情,然後才能寫成文章。如果能夠達到才情半富,詞藻華美,便會引起眾人欽羨,轟動壹時。左思所著《三都賦》,之所以能夠洛陽紙貴,只是因為家中購置這麽壹本書,便可當作類書,郡誌來讀罷了。

所以寫成這麽壹本書頁就需要個十年八載。現在的類書,字典,都非常齊全,假使左思出生在今天壹定不會作出這種辭賦。即使作了,也不過是從故紙堆中翻出摘抄,壹兩天就可寫成。而將它抄錄下來背誦的人,也不會有。現在的人作詩寫賦,喜歡運用繁雜瑣事及冷僻險韻,認為篇幅越多越好,這其實是壹種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