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的詩詞有:《登高詩韻·登臨興引越山高》《登高·九日登高廟閣陰》。詞性是:動詞。結構是:登(上下結構)高(上中下結構)。註音是:ㄉㄥㄍㄠ。拼音是:dēnggāo。
登高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登高dēnggāo。(1)上到高處。也特指重陽節登山的風俗。
二、引證解釋
⒈升至高處。引《荀子·勸學》:“吾嘗_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十五:“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明劉基《旅興》詩:“登高望四方,但見山與河。”郁達夫《采石磯》:“這樣的念了壹句,他忽然動了登高望遠的心思。”⒉指農歷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風俗。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_囊盛茱萸以_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壹時暴死。引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冰心《寄小讀者》二三:“九月九重陽節,古人登高的日子,我們正好有遠足旅行,遊覽名勝。”⒊指農歷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引晉陶潛《移居》詩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_為人,登高賦詩。”《隋書·元胄傳》:“嘗正月十五日,上與近臣登高。”清顧張思《土風錄》卷壹:“古人登高不止重陽。石虎《_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桓溫參軍張望有《七日登高》詩,韓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詩,蓋即《老子》所雲‘眾人熙熙,如登春_’之意。”⒋錦的別名。引晉陸_《鄴中記》:“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數,不可勝計也。”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_地登高之錦,自濯江波;平陽采桑之津,躬勞蠶月。”
三、國語詞典
登上高處。
四、網絡解釋
登高(杜甫所作詩歌)《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歷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壹首七律。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壹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登高(漢語詞語)登高,意思是升至高處。出自《荀子·勸學》:“吾嘗_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十五:“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明劉基《旅興》詩:“登高望四方,但見山與河。”清·田蘭芳《蓬萊道院(袁可立別業)待月詩》:“非君誰發登高興,老向交遊事事慵。”郁達夫《采石磯》:“這樣的念了壹句,他忽然動了登高望遠的心思。”
關於登高的詩句
登高登不到登高且伴高僧話登高卻是今最高
關於登高的成語
登山陟嶺登高履危登高必賦登木求魚登高望遠步步登高登高能賦登高自卑登高去梯登高壹呼
關於登高的詞語
登高去梯登高自卑登高能賦白魚登舟不登高山高不可登登高必賦登山陟嶺比年不登登高壹呼
關於登高的造句
1、爬上山頂,登高望遠,只見群山連綿,此起彼伏,美景盡收眼前。
2、在金風拂面,秋高氣爽的九月九,我們去登高望遠。
3、獨自漂泊在外作異鄉之客,每逢佳節到來就更加思念親人。遙想家鄉的親人們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時唯獨少我壹個人。
4、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樣深。
5、經常登高望遠,有助於保護視力。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登高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