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蚨 傳說中的蟲名。
《太平禦覽》卷九五○引 漢 劉安 《淮南萬畢術》:“青蚨還錢:青蚨壹名魚伯,或曰蒲,以其子母各等,置甕中,埋東行陰垣下,三日後開之,即相從。以母血塗八十壹錢,亦以子血塗八十壹錢,以其錢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錢皆自還。”
後因用以指錢。 2、布泉 《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漢 鄭玄 註:“布,泉(錢)也。
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故以“布泉”泛指錢財、貨財。
3、孔方 即孔方兄,又稱家兄,錢的謔稱。舊時銅錢外圓,中有方孔,故名。
又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哥”音同,於是“稱兄道弟”。語出 晉 魯褒 《錢神論》“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
其積如山,其流如川。動靜有時,行藏有節,市井便易,不患耗折。
難折象壽,不匱象道,故能長久,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
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 4、貨泉 王莽代漢稱帝後,十分嫉惡劉氏。
因為錢字有“金、刀”,而“劉”字的正是由“卯、金、刀”組成(皆指繁體字),王莽便改稱錢為“貨泉”。“泉”字由“白、水”兩字組成,故又稱“白水真人”。
5、阿堵物 典出 南朝 宋 臨川王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第十》:“王夷甫雅尚玄遠,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
夷甫晨起,見錢閡(阻礙)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阿堵”是當時方言,“這個”的意思。
“舉卻阿堵物”意即“拿開這個東西”。 6、沒奈何 舊指特大銀錠,言難以動用。
宋 洪邁 《夷堅支誌》記載,宋人張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盜取,為此,他讓人把每壹千兩白銀熔成壹個大球,稱為“沒奈何”,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 7、上清童子 古錢的別稱。
相傳 貞觀 年間, 岑文本 避暑山亭,有壹“上清童子元寶”進見。語畢,送之出亭,於墻下忽然不見。
掘地,得古錢壹枚,乃悟“上清童子”為銅名,“元寶”為錢文。見 唐 谷神子 《博異誌·岑文本》。
後遂以“上清童子”為錢的別名。 8、鄧通 在西漢時期,有人把鄧通作為錢的別稱。
《金瓶梅》三十回中有“正是富貴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鄧通成”的詩句,鄧通就是錢的別稱,鄧通是西漢文帝劉恒的壹個寵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賜給鄧通壹座銅礦山,並破例允許鄧通開礦鑄錢,因而鄧通錢遍布天下。
因此後世“鄧通”成為錢的別稱。 9、王者 又稱老王、王老,錢的別稱。
唐 李冗 《獨異誌》卷中:“ 唐 富人 王元寶 ,玄宗問其家財多少?曰:‘臣請以壹縑系陛下南山壹樹,南山樹盡,臣縑未窮。’時人謂錢為‘王者’,以有‘元寶’字也。
” 10、鵝眼 或稱“雞目錢”,北宋 司馬光 《資治通鑒》第壹百六十八卷:“梁末喪亂,鐵錢不行,民間私用鵝眼錢。甲子,改鑄五銖錢,壹當鵝眼之十。”
南朝宋代沈慶通家私鑄的錢,壹千錢長不滿三寸,被稱為鵝眼錢。比鵝眼錢更劣的錢,稱為綖(音延yán)環錢,入水不沈,隨手破碎,商賈不敢行用。
11、腰纏 古人很少直接把錢幣放在衣囊裏,出門在外攜帶的金銀、銅錢壹般放在束腰用的腰帶裏,然後把腰帶纏繞在腰間,故稱“盤纏”(同今天“腰包”之意),這樣既不會遺失,又不會露財。借指金錢,古代還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的故事。
12、銅臭 本義為銅錢的臭氣,後常用來譏諷惟利是圖的人,也特指金錢。西晉 司馬彪 《九州春秋》:“崔烈,廷尉卿。
靈帝時開鴻都門榜賣官爵,烈時入錢五百萬,得為司徒。及拜日,天子臨軒,百僚畢會。
帝顧謂幸者曰:“恨不小靳,可至千萬。”程夫人於傍應曰:“崔公,冀州名士,豈肯買官,賴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問其子鈞曰:“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鈞曰:“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當為三公。
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為然也?”鈞者:“論者嫌其銅臭耳。”
13、不動尊 稱藏錢不用,如佛之安生不動,而把錢叫做“不動尊”。宋 陶彀 《清異錄》:“郎君家庫裏有許多青銅,教做不動尊,可惜爛了。”
錢為銅鑄,也多有稱錢為“青銅”,或“銅”的。 14、鈔票 起源於金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宋太宗初年,隨著商業的繁榮和交易的擴大,當時使用的鐵錢已經不能適應交易的需要,於是在四川成都由十六家富商聯合發行了壹種紙幣,當時被稱作“交子”。
與宋朝大致相同時期的這個金朝,也在公元1154年也發行了紙幣交鈔。交鈔是金代盛行的紙幣流通券,發行時間大約有80年,曾經流通金國,在金代貨幣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也叫鈔引,分為大鈔、小鈔。
現在我們把紙幣稱為鈔票或簡稱鈔,就是從那時流傳下來的。 15、袁大頭:民國初年,因發行的銀幣上有袁世凱像,錢就被稱為“袁大頭”。
16、大團結:新中國成立後十元面額人民幣面上印有“全國人民大團結”的圖案,錢被稱為“大團結”。
2. “錢”在古文中是什麽意思何hé什麽〖what〗何節奄忽,蹄足灑血?——《文選·宋玉·高唐賦》。
註:“何,問辭也。”何調翰之喬桀?——《文選·潘嶽·射雉賦》。
註:“何,疑問之辭也。”何以自繪。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子何恃而往?——清·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何異斷斯織。——《後漢書·列女傳》又如:何人;何物;有何困難;何幹(有什麽相幹)怎麽樣〖what〗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湯問》如土石何。問女何所思。
——《樂府詩集·木蘭詩》得錢何所營。——唐·白居易《賣炭翁》何苦而不平。
——《列子·湯問》何不以鋸中。——三國魏·邯鄲淳《笑林》何憂令名不彰。
——《世說新語·自新》羌笛何須怨楊柳。——唐·王之渙《涼州詞》詩又如:何居(何故);何者(為什麽);何意(為什麽,何故);何緣(為什麽)哪裏,什麽地方〖where〗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何處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又如:何往;此行何去?;何從(哪裏);何止(哪裏止,不止)誰〖who〗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孟子·萬章下》不知何氏之女。——《後漢書·列女傳》哪樣,哪點〖which〗何有於我哉?(哪壹樣我能有呢?這是孔子自謙的話。)
——《論語》。何hé什麽〖what〗何節奄忽,蹄足灑血?——《文選·宋玉·高唐賦》。
註:“何,問辭也。”何調翰之喬桀?——《文選·潘嶽·射雉賦》。
註:“何,疑問之辭也。”何以自繪。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子何恃而往?——清·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何異斷斯織。——《後漢書·列女傳》又如:何人;何物;有何困難;何幹(有什麽相幹)怎麽樣〖what〗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湯問》如土石何。問女何所思。
——《樂府詩集·木蘭詩》得錢何所營。——唐·白居易《賣炭翁》何苦而不平。
——《列子·湯問》何不以鋸中。——三國魏·邯鄲淳《笑林》何憂令名不彰。
——《世說新語·自新》羌笛何須怨楊柳。——唐·王之渙《涼州詞》詩又如:何居(何故);何者(為什麽);何意(為什麽,何故);何緣(為什麽)哪裏,什麽地方〖where〗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何處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又如:何往;此行何去?;何從(哪裏);何止(哪裏止,不止)誰〖who〗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孟子·萬章下》不知何氏之女。——《後漢書·列女傳》哪樣,哪點〖which〗何有於我哉?(哪壹樣我能有呢?這是孔子自謙的話。)
——《論語》何hé問,盤問,詰問〖ask〗陳列兵而誰何。——《史記·秦皇紀》又如:誰何(盤問是誰)通“訶(呵)”。
譴責;呵斥〖berate;excoriate〗何,與訶通。——《正字通》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內以安。
——《新唐書》良將精弩寄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史記·秦始皇本紀》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自冠氂纓。
——《漢書·賈誼傳》何hé豈:怎〖how〗。如:何以這樣?;幾何?甚;多麽〖very;how〗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唐·李白《古風》水何淡淡。
——曹操《步出夏門行》何Hé姓(何氏姓源)除外族改姓外,主要出自“姬”姓,“韓氏”所分。如:何郎(三國時,魏國何晏面白如傅粉。
後即稱喜歡修飾的青年男子或美男子為何郎)何hé句中語氣詞,相當於“啊”隱隱何甸甸。——《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另見hè何必hébì〖benotnecessary;thereisnoneed;why〗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何必去那麽早何不hébù〖whynot〗為什麽不——用反問語氣,表示應該或可以妳何不大膽試壹試何曾hécéng〖never〗反問表示未曾妳何曾想到他今天會成為總統?何嘗hécháng〖never〗∶用在肯定形式前表示否定,有“未嘗”、“哪裏”、“並不是”的意思我何嘗說過這樣的話?(=我未嘗說過這樣的話)歷史的教訓人們何嘗忘記?在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何嘗叫過壹聲苦?〖notthat〗∶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我何嘗不想去?只是沒有工夫(=我很想去,只是沒工夫)生物都有新陳代謝,細菌又何嘗不是如此?何等héděng〖how;very;whatkind〗∶什麽樣的妳知道他是何等人物〖what;how〗∶用於感嘆語氣,表示不同尋常這是何等高超的技術!何妨héfáng〖whynot〗∶為什麽不何妨壹試〖mightaswell〗∶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妨妳何妨試壹試何幹hégān〖havenothingtodowith( *** ./sth.)〗反問表示無關他與此事何幹?何功之有哉hégōngzhīyǒuzāi〖whatuseisthere〗有什麽用處呢?功,功用,用處何遽héjù〖how〗表示反問,可譯為“怎麽”何遽不為福。
——《淮南子·人間訓》何遽不為禍。何苦hékǔ〖whybother〗∶用反問語氣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句末多帶“呢”妳何苦為這點雞毛蒜皮的事跟他吵〖呢〗?妳又何苦不去試壹試呢?〖isiorththetrouble〗∶完全不必要——通常後加“呢”生孩子的氣,何苦呢?何況hékuàng〖letalone〗∶不消說壹項改革都會經過不少曲折,更何況壹場革命〖furthermore〗∶更加學好本民族的語言尚且要花許多力氣,何況學習另壹種語言呢〖whati *** ore〗∶表示進壹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
3. 古文中有錢人的代表王愷 石崇
王愷是晉武帝司馬炎文明皇後的弟弟,官拜右將軍,頗得武帝的寵愛和器重,於是大權在握,欺壓百姓,聚斂財富。他與當時的散騎常侍石崇、景獻皇後從父的弟弟羊繡三人***稱“三大富豪”。他們為證明誰才是最多財富的擁有者,竟然用誰更為奢侈來壹比高下。
王愷自認為自己的財富無以匹敵,用當時特 別貴重的麥糖清洗鍋子,而石崇對此不以為然,竟用更為珍貴的石蠟當作柴火使用。王愷不甘示弱,用紫紗步障四十裏,石崇則用織錦步障五十裏。石崇用壹種叫椒的塗料塗飾房屋,王恰就用紅色的石脂蓋過他。
晉武帝不僅對此不加管制,為了使王愷獲勝,曾多次資助助威。有壹次,他贈給王愷壹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樹,王愷便十分得意地拿出來向石崇炫耀,誰知石崇竟拿出鐵如意,幾下就將珊瑚樹擊成碎片,王悄見狀勃然大怒,以為石崇是出於妒嫉所致。誰料石崇卻輕松地說道:“這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痛恨不已的,我現在賠給妳就是啦,於是便命令他家的仆從取出自家珍藏的珊瑚樹,二尺多高的異常之多,三、四尺高的竟然也有六、七株之多,王愷目瞪口呆,驚羨萬分
4. 以錢說為題的文言文為妳奉上壹篇,是關於把錢稱為“阿堵物”的,表示輕視,請妳參考:
1、出處《世說新語》;
2、原文是:
王夷甫雅尚玄遠,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①。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
3、翻譯:
王夷甫壹向崇尚玄理,常常憎恨他妻子的貪婪卑汙,口裏不曾說過“錢”字。他妻子想試試他,就叫婢女拿錢來圍著睡床放著,讓他不能走路。王夷甫早晨起床,看見錢礙著自己走路,就招呼婢女說:“拿掉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