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語言
詩歌的語言是高度濃縮化的語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躍性、多義性,穩喻性等特點。句式有倒裝、省略。
對詩歌的語句的理解,相當於文言文翻譯,但又不完全等同於文言文翻譯,壹定要吃透整詩歌意境的前提下完成,切不可望文生義。所以先是讀懂語言翻譯要準確,然後再品語言。
然而,補習班的學生古文很差,“鄒忌修八尺有余”,他會翻譯成,“鄒忌修這個人身高八尺多。”“余於仆碑,又悲夫古書之不存”,他翻譯成,“多余的仆碑,又悲嘆古書不存有。”這些學生要叫他讀懂古詩可能就更難了。
品詩歌語言還要從遣詞造句、修辭手法等去把握。
2、明意象
對意象要歸類議
明月、流水、斜陽;梅、蘭、竹、菊、杜鵑、大雁、登高、憑欄等。
3、悟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思想情誌的意象,有機組合在壹起的詩歌整體情境。賞析意境,把握意與象、情與景的關系。註意意象色彩。暖色預示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風氣;冷色代表冷漠低沈、消極頹廢、孤寂淒涼。
我們應通過想象和聯想把握意境。入詩入畫入情,理解詩情畫意。所以讀詩要讀出畫面色彩、感情色彩。我給學生開玩笑說,讀詩就要讀出詩的`“色”、“情”。也就是說:寫了什麽景,表達了什麽情,構成了什麽畫面,用了什麽手法。
4、辨手法
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這些要給學生梳理。
5、重規範
(1)規範答題
如分析技巧型的步驟
①準確指出用了什麽手法。
②結合詩句闡釋為什是用了這種手法。
③此手法怎壹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壹樣的感情。
如王晶老師分析詩情感變化的模式:這首詩抒發了,轉而表達。
(2)註意答題的層次
觀點+分析+評價
(3)註意語言的規範
簡潔、生動、說內行話、要運用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