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商隱的《淚》全詩及賞析

李商隱的《淚》全詩及賞析

七律。《淚》 李商隱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這首詩題為《淚》,當然是寫與淚有關的,但除了題目有個淚字之外,詩中八句,卻沒有壹個淚字,但讀來句句都是淚。如何寫出淚來呢?作者就是運用典故來表現的。 “永巷長年怨綺羅”,永巷,是漢代宮中幽禁妃嬪、宮女的地方,《史記。呂後紀》載:“呂後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長年,不但指壹年到頭,亦指多年。這句說的是失寵之淚。 “離情終日思風波”,離情,即離別之情;江淹在他的《別賦》中寫道:“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造分手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既是離情,且又終日擔心行人路上不可預見的風波,能不墮淚嗎?這是離情之淚。 “湘江竹上痕無限”,這句用的是娥皇、女英哭湘江,飛淚濺竹成斑的典故;這是傷悼之淚。 “峴首碑前灑幾多”,峴首碑,用的是兩晉羊祜之事,羊祜鎮守襄陽,德政昭如日月,死後百姓在峴山建廟立碑,歲時祭祀,見碑者無不流淚。此是感德之淚。 “人去紫臺秋入塞”,紫臺,即紫宮,指的是漢代宮庭;入塞,歷史上關於入塞最為使人淚下的事恐怕就是昭君出塞這件事了,王安石詩雲:“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句中那個“秋”字,隱含了多少去國不歸之淚? “兵殘楚帳夜聞歌”,稍懂壹點歷史的人,便知這壹句用的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了,《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是英雄末路之淚。 “朝來灞水橋邊問”,灞水橋,指送別之處,《三輔黃圖。卷六》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這是送別之淚。 “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未有功名的服飾,指失意;玉珂,指飛黃騰達的貴客。 這首詩八句用了七事,寫了七種淚:失寵、離情、傷悼、感德、難歸、末路、送別。前六句的六種淚相對於作者本人來說,只能算是平常之淚,都比不上後面的灞橋送別之淚。為什麽呢?略考壹下作者生平便明白了。 李商隱少懷大誌,十七歲時就寫有“淩雲壹寸心”之詩句,可惜因卷入政治黨派的爭鬥之中,因而壹生未受重用,空負滿腹才華,只作得壹介幕僚,長期寄人籬下,迎來送往,俯仰隨人。當他在灞水橋邊以壹介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貴客出京時,比較之下,貴賤相形,天壤之別,再回想自己有才難施、有誌未展,豈不傷心至極、泣而涕下?前六種淚或者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但都只是作為鋪墊,後壹種淚則感受至深,直是切膚之痛! 讀這首詩時,要註意的是,作者詠的是淚,而不是哭。哭是的聲的,而淚,則是哭不出聲來,只有暗暗地流向心內,更傷! 寫詩作詞,典故運用得恰到好處,能為作品增色生光。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晚唐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小杜”(是相對於和區別於李白杜甫而言的)。關於他的生平際遇就不再在此贅言了。

麻煩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