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春日》
原文:“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壹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譯為:“風和日麗之時遊覽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讓人耳目壹新。誰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萬紫千紅,到處都是百花開放的春景。”
賞析: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點明天時;“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點明主題。壹句中分三層敘說,特別是以“泗水濱”結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尋”字不僅寫出作者逸興,也給詩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無邊光景壹時新”,描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無邊光景”逆承首句“勝日尋芳”,說尋芳的結果。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
“壹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壹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壹新的欣喜感覺。這裏不做細碎描寫,不在壹草壹木壹石上做剪貼,而是從極廣大的空間落筆。
後兩句用形象的語言,具體描繪了光景之新,抒寫了尋芳所得。“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意謂勝日尋芳,本不期望有無邊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鮮感受,不禁歡欣雀躍。
“東風面”,把春氣、春景形象化了,擬人化了,把“識”字落到實處。末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麽能“等閑識得東風面”。
而此句的“萬紫千紅”近承“東風面”,遠承“無邊光景”,對偶修辭,意象色彩強烈。詩以“總是春”收綰,逗落到“春日”上。
2、南宋詩人吳錫疇創作的《春日》
原文:“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壹窗草逆濂溪老,五畝園私涑水翁。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
譯為:“大半春光,已經別去匆匆,多少幽情,心頭阻隔難通。燕子築巢未就,穿梭於寒食雨中,人卻像喝醉了酒,在落花風雨裏,昏昏然。壹窗綠草,迎接著周敦頤先生;五畝田園,偏愛著司馬光。寫不出《招魂》那樣的辭賦,難以歡笑,姑且排列詞句,酬答春天的造化之工。”
賞析:這首詩的首聯,與宋代許多名家,如蘇軾、秦觀、陳與義等寫《春日》的詩不同,他們都是從寫景入手,而作者卻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他感嘆韶光過得太快,內心有壹種郁結隱密之情難以傾訴。
從表面看似是傷春,從全詩看它暗含著憂國傷時的隱痛。盛春已經過去了,這大宋朝的國運也如美好春光壹樣壹去不復返了。故這“幽情”既是傷春,亦是憂國,她渾然壹體,隱約朦朧,難以表述,因而使詩人感到郁悶惆悵。
3、唐代詩人李賀的組詩作品《南園十三首》
原文:“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
譯為:春水初生,乳燕始飛,蜜蜂的尾巴撲向花兒,釀蜜歸家。窗外的景色透過書齋的幔幃,看見魚兒靠近石邊擁鉤覓食。
賞析:南園的春天,生機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飛,蜂兒采花釀蜜,魚兒擁鉤覓食,這些都是極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遠景透過窗戶直入書房,使人舒心愜意,歡欣不已.這首詩生動傳神,清新流轉,讀來令人神清氣逸.
4、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
原文:“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為:“農歷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裏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賞析:農歷二三月間,正是壹年中最美麗的季節,萬物欣欣向榮,遍地姹紫嫣紅,而村野田間,尤能感受到這浪漫的春光之美。詩的前兩句,詩人以輕快活潑的筆調,選取了這美麗春景中最富有特征的幾項景物進行了描繪,點染出了壹派美不勝收的融融春光。
第壹句“草長鶯飛二月天”,化用了梁朝文學家丘遲《與陳伯之書》的句子“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僅將“三月”按詩作時間的需要改成了二月”,因二、三月的風景原本很是相似的。
詩人將丘遲所描寫的那個優美的境界挪了過來,濃縮成七個字,既不失原句的風致神韻,又切合眼前風光,可謂妙於點化熔鑄。次句寫長堤垂柳,這也是壹件典型的春天風物。成行的楊柳在堤岸上搖蕩飄拂,它的修長柔美的枝條低低垂下,已經掠到堤岸了。
從遠處望去,濃密的楊柳,仿佛籠上了壹層淡淡的煙靄,是那麽輕柔淒迷,駘蕩多姿。句中的“醉”字,即是在摹寫柳枝因風舞弄的纖柔狀態,也不妨看作是詩人自身對這濃郁春意的心理感受。
這兩句的風景刻畫,看似隨手拈來,不費氣力,實際上卻很凝練概括,盡管詩中出現的僅是青草長、黃鶯飛、楊柳春煙這些簡單的事物,然而讀來卻使人似乎看到了壹個生機蓬勃的春的世界,嗅到了花香襲人的春的氣息。
春景既然如此動人,生活在這如畫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詩的後兩句,由景而及人,詩人饒有情致地寫了壹個群童放風箏的場面。
天氣實在太好了,連平時愛在外貪玩的小學生們也壹反常態,放學後早早地回到家,趕緊放起風箏來。“散學歸來”用壹“早”字,說明連孩子們也讓這風和日麗的氣候給打動。
全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寫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寫的靜態,後半部分則添加了壹個動態。物態人事互相映襯,動態靜態彼此補充,使全詩在村居所見的“春”景這壹主題下,完美和諧地得到了統壹。
百度百科-春日
百度百科-春日
百度百科-南園十三首
百度百科-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