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探尋蘇軾的精神世界

探尋蘇軾的精神世界

蘇軾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文學家。他詩文兼擅,在詞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他改變了當時的詞風,突破了晚唐五代以來專寫男女情愛、離別之情的舊框框,拓展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成為豪放詞派的先驅。他的文字氣勢磅礴,崇高而富有感情,這與他的正直和曠達是分不開的。

“言語是內心的聲音”的作品,也是作者的聲音。我們可以從蘇軾的詩歌中窺見他的內心世界。下面用幾個耳熟能詳的詞來簡單分析壹下蘇軾的精神境界。

首先,忘掉妳自己

蘇軾的詞表明,他要努力忘記自己,擺脫自己,融入自然,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在大自然的無窮運動中獲得永恒,使自己的生命痛苦從大自然的壯美中解脫出來,即回歸自然,達到心物的和諧統壹。

表達這種情緒的作品很多,最明顯的是《水調頭?什麽時候會有明月?

明月幾時有?向天要酒。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也不知道幾月幾時。我願乘禦風回天,我怕在細玉的樓閣裏,經不起九天寒氣。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麽樣子!

這是字數上限。《上闕》通過對月飲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對現實的不滿。以月為友,欲離世間而去月宮,卻“不知天庭何年”,說明詩人渴望探索自然現象,融入自然,超脫塵俗而生,忘卻世間壹切煩惱,卻不知如何擺脫對世間失落的感情。“想乘風回家,又怕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種想隱退又不甘心的矛盾,反映了詩人厭倦塵世生活、留戀人世的痛苦心情。生與入世的矛盾壹直困擾著他。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最終以積極入世的想法得出結論,“跳舞找影子就像在人間。”世間雖有煩惱,寂寞無聊時仍有“清影”作伴,月中卻無人,更顯淒涼。還是留在人間吧!

下壹個詞是懷了月亮。在這首詞的序言中,作者說明了寫作時間和出處:“陳冰中秋,喝多了,喝醉了,寫這篇文章,懷孕了。”“陳冰中秋”是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這壹年,作者被任命為密州知府,而弟弟子遊在濟南,哥哥已有七年未見。“身在異鄉為異客”,再加上仕途不順,又恰逢中秋佳節,月圓人不圓,自然“思親”,不免在節日的歡樂中引起對哥哥的思念和擔憂。在這首詩中,作者把生命的不完美等同於自然現象。“月滿陰晴,人滿悲歡。在古代很難完成此事。”詩人把握了人與自然的相似之處,在這種自然景觀與主觀自我的和諧統壹中消解了離別之思,達到了心理的平衡和內心的平靜。

第二,拓展自己

在詞中,詩人努力充實自己,強化自己,使自己高度修養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以飽滿的心抗拒外界的侵擾,排除世俗的想法,保持樂觀超然的心態。這種情感的典型體現是在《丁奉?不要聽樹林裏打樹葉的聲音。此詞是作者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縣)時所作。這時候,詩人生活在荒野中,以耕田為樂。同年春,筆者到黃岡東南三裏外的壹塊新買的田裏,回家的路上下著雨,雨具已被侍從收走。他在這個多雨的中心感覺到了什麽,所以他寫了這個詞:

不要去註意那在森林裏跳動的雨聲,梅壹邊唱著長口哨,壹邊悠閑地走著。竹竿草鞋比馬還輕,誰怕。壹件雨衣的蓑衣,任憑風吹雨打,依然過著我的生活。寒冷的春風把我吵醒了,有點冷。山坡傾斜,但很宜人。回望遇見風雨的地方,回去,對我來說,沒有風雨,還是晴好天氣。

詞的第壹部分描述了在雨中行走時的心情。詩人不在意風雨,在雨中吟詩,慢下來!第壹句話就讓壹個雨中漫步的形象,瀟灑而從容的浮現出來。“竹竿和草鞋都比馬輕。誰害怕了?《壹生壹場煙雨》的三句話並非真實場景,而是作者當時的想法,後來的讀者把這當成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在作者看來,拿著竹竿和涼鞋在雨中行走,總比騎馬飛奔好。這是作者的主觀看法。仔細理解,“輕”字並不是快步走的意思,很明顯是放松心情的意思,意思是“無官壹身輕”。詩人認為,只要我們以壹種輕松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和政治中的風浪(指貶謫的人生)都不算什麽,也沒什麽可怕的。況且這麽多年,不就是這麽走過風風雨雨的嗎?可見妳心胸寬廣,不為煩惱所動。

詞的下壹部分寫的是雨後天晴的風景和感受。“冷颼颼的春風把我叫醒,有點冷。‘山崗斜而相迎’三句話,從心裏折回眼望。”回望蕭瑟處,回家,無風雨晴”是壹句意味深長的話。蕭瑟之地”不僅僅是指回望剛才下雨的地方,更是指對自己這輩子經歷過的官場風波的感受和反思。詩人反思的結果是:“回家。“隱居是封建文人所追求和羨慕的壹種生活,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蘇軾也不例外。蘇軾從未真正隱退過。因為儒家思想在他的思想中占主導地位,所以儒家提倡的“富則濟世,貧則自保”的思想壹直影響著他。而這也使得他所向往的隱居生活只能在內心實現。”“無雨無晴”表明他擺脫了世俗的煩惱,獲得了壹種自由無憂的心境。在作者看來,有風雨可以淡定,沒有風雨也可以淡然。他的人生進入了既忘了歡樂又忘了悲傷的境界,真正做到了他者。

第三,封閉自己

詩人用超然物外、渴望隱居的方法來封閉自己。這種解脫實在是作者的無奈之舉,也是作者擺脫外界世俗幹擾的壹種消極方式。但在當時仕途艱難的時候,我們很難要求壹個封建士大夫總是“上下求索”。

這樣的話很多,比如“香兒?”《潔凈之夜》:

晴朗無灰塵的夜晚。月光如銀。倒酒的時候壹定要滿十分鐘。這是名利雙收,卻是勞民傷財。嘆息中的小馬,石頭裏的火,還有壹個夢。

雖然妳捧著壹篇文章,但是誰會親妳呢?還有陶陶,快樂的天真。妳什麽時候回家?做壹個無所事事的人。是啊,壹架鋼琴,壹壺酒,壹縷雲。

在經歷了世間的悲歡離合之後,詩人認為名利都不算什麽,只是壹種身外之物,讓人努力。他們怎麽能把自己放在夢裏?還不如”...回家,做個閑人,壹琴壹壺酒壹溪雲”。在自然的寧靜中享受“江上清風,山中明月”,伴著書聲、樂聲,是多麽的無憂無慮,無憂無慮,不思世事,不思公務,徹底擺脫世俗的羈絆,將自己融入大自然的萬物之中。

再比如《南歌子》?把葡萄酒帶到山雨”:

我帶著酒趕到山雨,穿著衣服睡覺,我不知道鐘聲和鼓聲將預示著早晨。在夢裏,有蝴蝶和壹個輕盈的身體。等妳老了,回不來了。要求田地,要求家園,對郝穎微笑。愛湖邊的沙路,忌泥濘。

東坡寫他老了以後壹事無成,想討地買地安居,嘲笑他沒有誌氣。雖然不免被普通英雄嘲笑,但我更喜歡在湖邊泥濘的沙路上自由行走的寧靜閑適。“無泥之旅”,表面上指的是湖邊的隱居生活,實則是壹種被官場名利束縛的閑散淡然的人生感悟。

這些自我表達,看似矛盾,實則是蘇軾真實內心世界的體現。古代讀書人讀書的最終目的是進入仕途施展抱負,而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往往讓這些人處於矛盾之中。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無能的現實長期困擾著他們,使得他們的思想始終處於矛盾之中:強大的時候,他們與自然隔絕,以自我為中心,寫出自己的抱負和抱負;小的時候對山水有依戀感,渴望天人合壹,把自己藏在山水裏。體現在蘇軾是在自然中忘我,拋開世間煩惱;同時要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這種心態可以概括為忘記自己,擴大自己,封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