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君山·楊幺遺跡在詩心***朗吟

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君山·楊幺遺跡在詩心***朗吟

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君山·楊幺遺跡在詩心***朗吟

楊幺,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南宋初年隨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鐘相起義,鐘相被俘捐軀後,繼任義軍總首領。他曾率軍萬余紮寨君山。義軍軍紀嚴明,體恤百姓,所以深得民心。後來雖然失敗了,但義軍“等貴賤、均貧富”的理想及許多動人傳說卻壹直未被忘懷。

君山常把楊幺憶

現存楊幺遺跡主要有以下諸處。

飛來鐘、萬人鍋。飛來鐘懸於龍舌山龍涎井上壹棵大古樹上。傳說當年楊幺紮寨君山時,常有官軍偷襲,為能及時報警,當地老百姓集資鑄了這口大鐵鐘夜裏悄悄運上山。天明義軍發現大鐘,以為神仙相助,天外飛來,故名“飛來鐘”。此鐘聲音宏亮,遠播十余裏,且有靈氣:只要官軍稍有動靜,便自鳴報警,故又名“報警飛來鐘”。可惜原鐘早已不存。宋理宗淳佑五年曾復制,重約3000斤,銅鐵合金,上鑄“皇帝萬歲,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大字樣,四方凸出處有青銅鑄金龍四條,毀於1966年。現飛來鐘系1979年復制,高約2米,直徑1.2米,重約兩噸,鐘身鑄“均貧富、等貴賤”六字。當時與飛來鐘同時送上山的還有壹口大得出奇的長方形鐵鍋。那天適逢官軍來襲,聽得報警鐘聲,楊幺急令造飯,以讓將士飽食迎敵。不想鐘聲余音尚在,飯已煮好。原來是使用百姓所送大鍋蒸煮,其量可供萬人食用,故取名“萬人鍋”。此鍋亦早不存。

君山旗槍、鹿角窯址。相傳楊幺立寨君山後,將貢茶收歸義軍所有。壹年茶葉豐收,楊幺拿出全部細茶與百姓同飲。楊幺見杯中茶葉似戰旗飄揚、茶尖如纓槍林立的壯觀景象,即興吟道:“君茶如旗又似槍,洞庭黎民***清香。只因人間存貧富,要借旗槍倒宋皇。”從此,君山茶又多了壹個名稱:“君山旗槍”。此名稱沿襲時間甚長。據《巴陵縣誌》載,直到光緒年間仍沿用。

鹿角窯遺址在嶽陽樓南約30公裏的洞庭湖畔,***有古窯群十七處,古窯壹百七十余座。從初步發掘情況看,當為楊幺義軍所建:所見壺、碗、碟等陶器具有明顯宋代特征,無唐代器物,亦無元明器物;其經營時間短暫,至今壹些窯內仍有整窯原封未動的成品和半成品,很可能是軍事上失利後即告中止。《巴陵縣誌》亦有記載,說義軍“春夏耕作,秋冬水落則收糧於湖寨,打漁作陶,自力更生”。另外,窯附近有楊幺湖、楊幺洞等,足見義軍曾於此處活動。窯遺址已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幺旗、卷旗花、天鵝氹。在百姓的支持下,義軍“兵農相兼”、“陸耕水戰”,在洞庭湖屢敗官軍,堅持鬥爭達六年之久。紹興五年(1135),宋高宗派嶽飛率兵前來圍剿。嶽軍大量砍伐樹木,做成巨大木筏,堵塞港,又撒亂草於湖面。義軍船只無法暢行,終致慘敗。楊幺投水,為嶽飛部將牛臯擒斬。爾後,百姓幾經周折,才將他屍體安葬於嶽陽鹿角鄉黃龍山。民間傳說,楊幺殉難情景十分悲壯:經過壹天血戰,義軍將士死傷殆盡。楊幺忍痛將自己的結發妻子鐘相幼子鐘子儀推到湖裏,將僅有的壹柄魚叉擊中官軍壹小頭目胸膛,然後從桅桿上取下那面“等貴賤、均貧富”大旗跳進湖裏,把旗桿深深地插在畎口湖底,緊抱旗桿閉目而亡。翌日清晨,畎口湖裏壹片彤紅,湖底驟然升起壹根旗桿,“等貴賤、均貧富”六個大字血紅耀目。許多年後,那根旗桿變成壹根粗壯的楓樹,人們將它叫做“旗桿樹”,將它殷紅的葉子叫做“楊幺旗”。也有說,兵敗時楊幺是用自己“楊”字大旗卷著身體跳進洞庭湖的,第二年春天,義軍血染的湖洲上就開滿了五顏六色的卷旗花。還有說,楊幺跳湖後,壹時間天昏地暗,風雨交加,把官軍吹得七零八落。稍頃又雲開霧散,風平浪靜,楊幺落水處突然長出朵鬥盤大的蓮花。楊幺站在蓮花心裏,含笑向鄉親們告別,隨後變成壹只天鵝飛翔在洞庭湖上空。於是,漢壽、沅江、常德壹帶,有幾處都叫“天鵝氹”。

人們還傳說楊幺殉難後,洞庭湖周圍百姓皆悲痛萬分,紛紛聚集於蘆洲之上頓足痛哭,血和淚灑在蘆洲上,染紅了蘆葦之心,所以洞庭湖裏至今還有壹種紅心的“血蘆”。楊幺的屍體幾經周折,也終於被偷偷安葬在湖中黃土山上。剛蓋好墳堆,突然有無數金雞飛來,墳堆周圍土丘亦似龍飛鳳舞,於是這個山包便被叫做“金雞龍鳳山”。後來,縣官來挖墳,被金雞啄瞎了雙眼。此外,人們還把楊幺屯兵處名為“子母城”(今沅水城北),兵敗被擒處名為“幺口”(今安鄉縣境內)。君山也還有楊幺寨、半邊街、軍師洞、楊幺夫人梳妝臺等依稀可辨。

君山洞庭唱不盡

君山龍口左側山頭有朗吟亭,因呂洞賓“朗吟飛過洞庭湖”詩句而得名。相傳當年呂仙三醉嶽陽樓後,“飛”過洞庭湖,至君山後以清泉洗足,在山頭高臥,於午夜吟詩玩月。原龍口東邊巖下有五尺見方水池,整塊巖石凹陷而成,全年池水不溢不竭。《巴陵縣誌》雲,此池“祖傳為仙人(呂洞賓)洗足池,大如浴盆”。1969年被炸毀。朗吟亭即當年呂仙高臥吟詩玩月處。亭始建於宋,後屢經重修。現亭為1981年仿原貌重修。

據說呂洞賓頗具詩心,《巴陵縣誌》收有傳為他所作的詩詞四首,很可能即為他君山朗吟的壹部分。其中有兩首詩雲:“午夜君山玩月回,西鄰小圃碧蓮開。天香風露蒼然冷,雲在青霄鶴未來”;“獨自行來獨自坐,無限世人不識我。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詞為《沁園春》:“昨日南京,今朝天嶽,倏焉忽焉。指洞庭為酒,渴時浩飲;君山作枕,醉後高眠。談笑自如,往來無礙,半是瘋狂半是仙。隨身在,有壹襟風月,兩袖雲煙。人間放浪多年,又排辨東華第二筵。把珊瑚砍倒,栽吾琪樹;天河放淺,種我金蓮。捶碎王京,踢翻蓬島,稽首虛皇玉案前。無難事,信功成八百,行蒲三千。”相傳呂洞賓書藝亦頗精到:河北邯鄲黃粱夢有壹高大照壁,上橫刻“蓬萊仙境”四個鬥大金字,前三個字即為呂仙變作叫化子以破帚為筆,以黃粱稀湯揮灑而成的。當時廟主有眼不識真人,將其趕走。回頭發現壁上字跡方後悔莫及。第四字空缺多年,清乾隆皇帝來此方補上。

不過,呂仙朗吟畢竟是傳說,而歷代著名詩人在這裏的朗吟才真正是君山和洞庭湖永久的光榮。偉大詩人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借娥皇、女英的傳說,寫出了詩人對人生、時間的珍惜和對愛情、理想的追求,纏綿悱惻,淒楚動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湘君》首四句將人物的行動、表情、思緒與周圍的景物、氣氛、情調揉為壹體,可視為詠洞庭秋色的絕唱。

乾元二年(759)秋,李白與友人重遊洞庭,寫下《遊洞庭》五首。第五首直接寫及君山:“帝子瀟湘去不還,空余秋草洞庭間。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詩人將可感可觸的秋草、君山與惝恍渺冥的神話傳說巧妙地結合在壹起,渲染了壹種空靈夢幻般的藝術氛圍,展現了洞庭、君山月色的如情似夢壹般的美。

同是描畫君山的秀美,不同詩心卻各有千秋:有唐劉禹錫《望洞庭》的遠望:“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雍陶《題君山》的近觀:“煙波不動影沈沈,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壹螺青黛鏡中心”;也有黃庭堅《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其二)的雨景:“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裏看青山”……也有的不重寫其形,而著意渲染其仙氣縹渺之空靈,如唐程賀《題君山》:“曾遊方外見麻姑,說道君山自古無。原是昆侖山頂石,海風漂落洞庭湖。”此是借君山來歷的傳說,逗引讀者 *** 漫之奇想。難怪作者因此而得壹美名:“程君山”。

除上述詩人以外,杜甫、白居易、蘇軾、米芾、袁枚、魏源等都寫過描繪君山和洞庭湖的佳構。詩心***朗吟,君山、洞庭是壹支唱不盡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