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
作者:白居易
內容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賞析:
本詩作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壹年(816年)冬。詩人當時45歲,官職是江州司馬。
當時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這首詩沒有正面寫雪景,而是從人的感覺、視覺、聽覺諸方面寫起。
感覺:首句不從正面寫雪,卻從感覺寫起,含蓄地道出“夜雪”悄無聲息地來臨了。“衾”“枕”暗示“夜”字,“訝”“冷”暗傳“雪”字,緊扣詩題,文筆簡潔了當。
視覺:二句仍未直接讓“雪”登臺,又從視覺角度進壹步寫夜雪。
夜已深沈,夜色凝重,此時詩人舉目視窗,本該漆黑的壹片,卻見窗戶光明白亮,說明雪下得大,積得厚,正是積雪的強烈反光才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聽覺:三、四句筆鋒壹轉,從聽覺角度來寫。寂靜的夜晚,不時傳來積雪壓折竹枝的清晰的響聲,可見雪下之久、之大、所積之厚。
第三句壹個“重”字,是全詩的詩眼。壹、二、四句都圍繞這壹“重”字展開,雪下之久、之大、之厚,無不落在它的身上,這壹“重”字,既是詩人對雪的感知和推想,更是詩人心情的壹種披露。
寒冷的冬夜,詩人心緒不佳,徹夜無眠,感覺“衾枕冷”,看到“窗戶明”,聽到“折竹聲”,不由自主地寫出了壹種獨特的人生感悟。
詩中明寫人,暗寫雪,可謂苦心孤詣(yì),獨出機杼(zhù)。通篇采用側面暗示,將雪虛筆寫出,這就使得這首小詩含蓄雋(jùn)永,韻味悠長,不愧是詠雪詩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