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峰上千尋塔,聞道雞鳴見日升!(王安石)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陶淵明《歸園田居》)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亭上十分綠醑酒,盤中壹味黃金雞(李白)
憂懷從中來,嘆息通雞鳴。(曹子建《棄婦篇》)
兩頭纖纖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睛。腷腷膊膊雞初鳴,磊磊落落同曙星 (古樂府徐朝雲)
殺雞未肯邀季路,裹飯應須問子來 (蘇東坡《次韻徐積》)
紀德名標五,初鳴度必三 (杜甫《雞》)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卻似人生壹夢中。 (唐梁锽《詠木老人》)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
雞鳴紫陌曙光寒-- 岑參《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溫庭筠《商山早行》)
漫話古代詠雞詩
提及詩歌中的雞,當代讀者或許首先想到的是偉人毛澤東膾炙人口的詞句“壹唱雄雞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其實,“壹唱雄雞天下白”,系化用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詩句“我有迷魂招不得,壹唱雄雞天下白”(《致酒行》)。顯然,了解古代詠雞詩,這對“古為今用”是頗為有益的。
在我國,詠雞詩源遠流長。早在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便有“雞棲於塒”、“雞棲於桀”(《王風·君子於役》),“風雨淒淒,雞鳴喈喈”、“風雨瀟瀟,雞鳴膠膠”、“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鄭風·風雨》)等詠雞的詩句。當然,這些尚不能說是詠雞的詩篇,而只是壹些烘托情境、渲染氣氛的詩句。
《詩經》之後,詠雞的詩句層出不窮。如戰國時期楚國愛國大詩人屈原有“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興雞鶩爭食乎?”(《蔔居》)的詩句,三國魏詩人曹植有“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名都篇》)的詩句,南朝宋詩人鮑照有“雞鳴洛城裏,禁門平旦開”(《代放歌行》)的詩句。
南朝樂府民歌《華山畿》(其二十四):“長鳴雞,誰知儂念汝,獨向空中啼。”此詩,可謂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詠雞的詩篇。
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壹座高峰。詠雞的詩句與詩篇為數眾多。筆者利用北京大學《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專業版查詢,詩題中含有“雞”字的,***有50項與查詢匹配;詩行內含有“雞”字的,***有1073項與查詢匹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詩篇有大詩人杜甫的五言律詩《雞》,詩人崔道融的七言絕句《雞》、韓偓的七言絕句《觀鬥雞偶作》等。
宋詩可謂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又壹座高峰。詠雞的詩句與詩篇超過了唐詩。筆者利用北京大學《全宋詩》電子檢索系統專業版查詢,詩題中含有“雞”字的,***有275項與查詢匹配;詩行內含有“雞”字的,***有5059項與查詢匹配。其中,頗具特色的詩篇有劉兼的《晨雞》、宋庠的《鬥雞》、李覯的《惜雞詩》、周紫芝的《責雞》、高斯得的《雞禍詩》等。
宋代之後,也有不少詠雞的詩句與詩篇。其中,寫得較好的詩篇有元代詩人陳廷言的《金雞洞》、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壹的唐寅的《詠雞詩三首》、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的《雞》等。
古詩詠雞,有的是以雞意象作為自然景物的壹個組成部分。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詩句“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歸園田居》其壹),唐代詩人顧況的詩句“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過山農家》),描繪田園風光,雞為構成景物的意象之壹。而唐代著名詩人溫庭筠的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中的“雞聲”則不僅是構成景物的意象之壹,而且以此突出了“早行”之“早”字,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古詩詠雞,有的是表達詩人對雞不幸命運的同情。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的《雞》:“養雞縱雞食,雞肥乃烹之。主人計固佳,不可使雞知。”寫人養雞,而“雞肥”之日卻難免壹死的命運,並希望雞的主人能“不可使雞知”。字裏行間,寄予了詩人對雞不幸命運的同情。
古詩詠雞,有的則是以此作襯托,抒發詩人的情感。三國魏政治家、文學家曹操的詩句“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蒿裏行》),以"千裏無雞鳴”襯托亂世景象之淒涼;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以“故人具雞黍”襯托“故人”對詩人的真摯友情。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組詩《古風》中寫到鬥雞:“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惕”(其二十四),“鬥雞金宮裏,蹴鞠瑤臺邊,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其四十六),以此抒發詩人對當時的權貴、奸佞小人的憤懣之情。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有壹首《詠雞詩》:“雞叫壹聲撅壹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此詩系他登基之日聞雞鳴而作,借詠雞抒發了其登基的喜悅之情與雄視天下的豪邁氣概。
古詩詠雞,有的明為詠雞,實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南朝樂府民歌《讀曲歌》:“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願得連暝不復曙,壹年都壹曉。”與其說是詠雞,還不如說是寫詩人的心境。詩人之所以要“打殺長鳴雞”,就在於“願得連暝不復曙,壹年都壹曉”,而為何要如此,詩中並未明言直說,這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或許,詩人是想念遠方的親人,願在夢中與之相會。唐代詩人金昌緒的“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春怨》)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宋代詩人李光的詩《雞》筆法也與此相似。或許,詩人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其他煩惱之事,而“願得連暝不復曙,壹年都壹曉”。等等。宋代大詩人陸遊的《老雞》:“老雞擁腫不良行,將旦猶能效壹鳴。碓下糠粞幸不乏,何妨相倚過余生。”看似在寫“老雞”行動不便,卻仍能在早晨“壹鳴”,而實際上是在寫人。這老而不休的雞,不正是老當益壯詩人的生動寫照嗎?
成語有“雞犬不寧”,古詩詠雞,也有不少是“雞”、“犬”二字連用的。這在唐詩與宋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筆者利用北京大學《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專業版查詢,詩題中“雞”、“犬”二字連用的,未檢索到;詩行內“雞”、“犬”二字連用的,***有108項與查詢匹配,如:大詩人李白的詩句“是老胡雞犬,鳴舞飛帝鄉”(《上雲樂》),大詩人杜甫的詩句“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寒食》),詩人常建的“遠與市朝隔,日聞雞犬深”(《燕居》),等等。以北京大學《全宋詩》電子檢索系統專業版查詢,詩題中“雞”、“犬”二字連用的,僅有大詩人陸遊的《雞犬二首》;詩行內“雞”、“犬”二字連用的,***有548項與查詢匹配,如:詩人李含章的詩句“雞犬怪人奔竹徑,兒孫逢客倚柴籬”(《漁家》),胡宿的詩句“了無官府事,雞犬莫登仙”(《山居》),著名詩人梅堯臣的詩句“遙聞雞犬音,漸悟人煙邇”(《武陵行》),等等。
總而言之,古代詠雞詩,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別具壹格,值得“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