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過去的日子裏,眉山市的蘇三寺有兩個地方。壹個在縣城西南角(今眉山市東坡區沙古線南段),壹個在城西70多裏的帕古寺(今東坡區蘇三鄉三素場,清代有石碑,碑文說當地因為元明有三個。
沙曼星蘇三寺原為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居所”,占地約5畝。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1320),此屋改祠。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重修。嘉靖九年(1530),邱道龍受命修擴梅州太守墨沖,將九廟之地分作田,供奉蘇詞。明末被兵毀。清康熙四年(1665),梅州知府趙會亞仿建殿殿、七賢堂、室堂、瑞蓮閣等主要建築。嘉慶十壹年(1806)增建東西廂房和方墻門口,修復蘇三父子三尊。光緒年間,又擴建了大殿,擁月亭、迅雨亭。200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後,壹墻之隔的清代梅州考棚舊址被合並,形成了現在的景點觀光格局。
在寺大門壹側,免不了要在蘇的黃樹下駐足遐想,仿佛能看到這對父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甚至能聽到他們爽朗的笑聲。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蘇洵帶著21歲(農歷虛歲)的蘇軾和19歲的蘇轍,從此沿江東行,在嘉祐二年(1057)參加考試。
這壹年的考官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初級考官也是老詩人梅。同榜有很多著名學者,宋代歷史上有24位記者。
其中,為中國士大夫樹立終極理想的張載,寫下了“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繼往開來,為天下太平”,傳唱千古。北宋理學創始人程顥、程頤:還有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曾鞏,他提出了“和明道壹起寫作”的主張。有曾布、呂惠卿、張盾、王紹等等。
蘇軾1061入鳳翔,後赴密州、湖州、鄧州、杭州、潁州、揚州、定州,後任廣東惠州、儋州。因“太素詩歌案”被捕入獄於湖州。被拘留了四個多月,被授予黃州團練助戰使(此時為九品芝麻官)。離開黃州後,他去了儋州,很寂寞。後來被任命到汝州,因身心疲憊留在常州,死於常州(今江蘇),葬於汝州永。蘇軾在歷史上有“歷八州,行萬裏路”之稱。
蘇軾有詩近3500首,其中流傳最廣或堪稱千古絕唱的詩,多寫於黃州時期。
枝上吹柳少,海中芳草多。
六面漸漸遠離了她的母親,這是令人害怕和沮喪的,但很快她就可以對這種情況感到高興,並與草作伴。蘇軾天性樂觀,喜歡交朋友,就是貶謫黃州,留在婚禮上。葉夢得在《暑假筆記》中記載“子瞻在黃州、靈表。每天如果他不邀請客人和他說話,他就會出去,客人也會出去...壹天沒有客人,有什麽病他都會不好意思”。再如王碧芝在《瀘水燕子筆記》中的記述:“子瞻優於世,但遇溫柔有品位之人,需終日與之,爭唱酬賞,偶談戲謔,尤得文人所愛”...
回望遇見風雨的地方,回去,對我來說,沒有風雨,還是晴好天氣。
蘇東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是真是假。也可以排除壹些相當神奇的類似於《俗人別離燈錄》的記載。蘇軾和同時代的儒家知識分子壹樣,“出入佛老”。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導致他的人生軌跡和思想發生重大轉折。蘇軾只有在《黃州安古寺物語》中說:我將歸真為僧,求壹洗...
沒有風雨無阻。這種從容、淡定、富有哲理的表達,充滿了禪意,是他修行的寫照,洗去了心中的塵埃和雜亂,回歸了佛與僧。
蘇軾壹生的每個時期都會提到我們。他總是深情地對待眼前的美女。
我怕花兒半夜睡著,就點高蠟燭,化紅妝。
我覺得這是寫花最深情的絕唱。人們對花是那麽的依戀,以至於晚上都顧不上它,舉著蠟燭看花的美。
這首詩其實是以楊貴妃醉酒的樣子為典故,以花為喻人,被追封為詩句。宋代佛家惠弘在《寒齋夜話》中寫道:唐明帝到香榭去喚太真公主,宦官高力士派仆從去扶太真公主。那時候,楊玉環正沈醉於化妝,她的太陽穴是混亂的,所以她不能跪拜。明朝皇帝笑著說:“有妾。妳喝醉了。很明顯,海棠的花還沒有醒過來……”
所謂千古絕唱,就是壹句承載了所有人千百年感情的話。在這裏,沒有比蘇東坡更深情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