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抱恨文言文

抱恨文言文

1. 古文翻譯:不能肅清兇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

意思是不能夠將兇惡罪逆之人清肅消滅,才會使王室皇族到了如此這個地步,對此抱恨九泉之下,既然知道是這樣還有什麽好說的。

出自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編撰的《北史·來護兒傳》。

節選原文:

及宇文化及構逆,深忌之。

是日旦將朝,見執。護兒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執矣。”護兒嘆曰:“吾備位大

臣,荷國重任,不能肅清兇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乃遇害。

護兒重然諾,敦交契,廉於財利,不事產業。至於行軍用兵,特多謀算,每覽兵法,曰:“此亦豈異人意也!”善撫士卒,部分嚴明,故鹹得其死力。

譯文:

等到宇文化及謀叛時,對護兒甚為忌恨。那天早晨將去上朝,被叛賊捉住。護兒說:“陛下現在在哪裏呢?”身邊的人說:“現在已經被捉住了。”護兒嘆息說:“我是大臣,擔負國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兇惡悖逆之人,終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於黃泉之下,還能再說什麽呢!”於是被殺害。

護兒重信用,講交情,淡泊財利,不經營產業。在行軍用兵方面,計謀特多,每次閱覽兵法,就說:“這難道也是異人的想法!”善於安撫士兵,處分嚴明,所有士兵都願意為他效力。

擴展資料

《北史》上起北魏登國元年(386年),下迄隋義寧二年(618年),記北朝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

《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李延壽撰寫這兩部書,本是為了“追終先誌”,繼承父親李大師未竟的事業。

李大師熟悉前代歷史,又長於評論當世人物,青年時代就產生了撰寫壹部編年體南北朝史的誌向。但他著手做這件工作時,已是唐朝武德初年了。不久,他因生活條件的變化,又曾壹度中輟了這件事。

當他再次獲得從事於此種撰述機會時,已是武德九年(626年),而他在貞觀二年(628年)就去世了。他在臨終之前,因“所撰未畢,以為沒齒之恨”。父親的事業和遺恨,深深地影響著李延壽,對他產生了壹種感召的力量。

李延壽貞觀初年參與《隋書》編撰工作,從這時起,他就決心把南北朝史寫出來。以實現父親的遺願。李延壽用了十五、六年的時間搜集資料,而在貞觀十七年(643年)因參與修撰《五代史誌》的工作,便得以廣泛閱讀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朝正史,於是正式開始撰寫《南史》《北史》。

隋朝是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壹統王朝,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大業十四年(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到619年王世充廢隋哀帝,隋朝滅亡,享國38年。

從建國到覆國雖然只有38年,但卻南下滅陳統壹南北朝,北破突厥,征服林邑,馴服契丹,收復琉球,震服伊吾,攻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平定各方叛亂,隋朝湧現出的名將比起其他朝代也是毫不遜色。

來護兒早年投奔隋軍,參與平定陳朝,累功至上開府,後來跟隨楊素平定高智慧起義,升任大將軍。隋煬帝繼位後,來護兒進封右翊衛大將軍、榮國公。

大業八年(612年),隋軍壹征高句麗,來護兒率水軍逼近平壤,因為輕敵致敗。大業九年(613年),來護兒隨軍二征高句麗,但因楊玄感造反,遂回軍平叛。大業十年(614年),來護兒率軍三征高句麗,迫使高句麗王請降。

義寧二年(618年),宇文化及發動兵變,弒殺隋煬帝,來護兒壹同被叛軍殺害。

百度百科--北史

2. 恨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恨”在古文中的意思有:不滿意,遺憾;怨恨,仇恨。

1、不滿意;遺憾。

(1)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輟copy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有壹次)他停下耕作走到田埂上,惆悵惱恨了很久

(2)宋代歐陽修《伶官傳序》:“此三者,吾遺恨也。”這三件事,是百我的遺憾。

2、怨恨;仇恨。

(1)唐代李朝威《柳毅傳》:“然而恨貫肌骨,亦何能愧避?”然而,怨恨銘心刻骨,還有什麽能愧疚的躲避?

(2)宋代歐陽修《秋聲賦》:“念誰度為這戕賊,亦何恨乎秋聲。”想想誰是這傷害,又為什麽要怨恨那秋聲呢。

擴展資料

1、憾,恨,怨辨析:

“憾”和“恨”是同義詞,都表示遺憾。先秦壹般用“憾”,漢以後用“恨”。

“怨”和“恨”不是同義詞。在問古書中“怨”表示仇視、懷恨,“恨”不表示仇視、仇恨。只有“怨恨”二字連用時才答有仇恨意思。

2、“恨”今義:

(1)怨,仇視:怨恨。憤恨。仇恨。痛恨。

(2)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內心不安:恨事。悔恨。遺恨。抱恨終天。

3. 古文中“恨”有“憤恨”的意思嗎

通常指“遺憾”

恨〈動〉

(形聲。從心,艮聲。本義:懷恨在心,怨恨)

同本義 [hate]

恨,怨也。――《說文》

今財亡民罷,莫不怨恨。――《國語·周語下》

役夫敢申恨。――唐·杜甫《兵車行》

恨貫肌骨。――唐·李朝威《柳毅傳》

亡國之恨。――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又如:恨命(恨恨地;拼命);恨恨(氣 忿的樣子);恨窮發極(憤恨到極點而發怒);恨五罵六(投骰子時的叫罵聲);恨如頭醋(比喻非常可惡,令人恨得切齒)

遺憾;後悔 [regret]

臣死不恨矣!――《史記·蕭相國世家》

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銜怨而受罪。――《漢書·王嘉傳》

公子恨之復返。――

恨hèn

⒈遺憾,不滿意:~事。遺~。悔~。懊~。

⒉怨,仇視:怨~。仇~。民族~。~之入骨。

4. 是大可恨事的恨字翻譯文言文

恨:遺憾。

恨 hèn

動詞義:

1、形聲字。從心艮(gèn)聲。本義:懷恨在心;怨恨。

恨,怨也。——《說文》

今財亡民罷,莫不怨恨。——《國語·周語下》

役夫敢申恨。——唐·杜甫《兵車行》

恨貫肌骨。——唐·李朝威《柳毅傳》

亡國之恨。——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2、遺憾;後悔。

臣死不恨矣!——《史記·蕭相國世家》

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銜怨而受罪。——《漢書·王嘉傳》

公子恨之復返。——《史記·魏公子列傳》

嘆息痛恨。——諸葛亮《出師表》

恨晨光之熹微。——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以是為恨。——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3、違逆;不聽從。通“很”。

今不聽,是恨秦也;聽之,是恨天下也。——《戰國策》

5. 恨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包括例句

動詞

①對人或事物懷有強烈的敵對或不滿的感情:怨恨|仇恨|恨之入骨。

恨,怨也。――《說文》

今財亡民罷,莫不怨恨。――《國語·周語下》

役夫敢申恨。――唐·杜甫《兵車行》

恨貫肌骨。――唐·李朝威《柳毅傳》

亡國之恨。――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②懊悔;不稱心;不滿意:恨事|抱恨|悔恨。

③仇:民族仇,階級恨|報仇雪恨。

壹、遺憾,不滿意。例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不應有痕,何事長向別時圓。

二、怨恨,懷恨。班固《漢書。霍光傳》: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

三、仇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 *** 花。

四、通“憾”壹般出現於先秦文章。漢以後,多用“恨”

6. 文言文中怨是痛恨的意思,那文言文中的恨是什麽意思

怨:

①怨恨。《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②埋怨;責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

③怨恨。《齊桓晉文之事》:“構怨於諸侯。”

怨謗表示不滿的輿論、指責。

怨女尚未婚配的大齡女子。

怨望怨恨。

恨:

①不滿意;遺憾。《史記·陳涉世家》:“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伶官傳序》:“此三者,吾遺恨也。”

②怨恨;仇恨。《柳毅傳》:“然而恨貫肌骨,亦何能愧避?”《秋聲賦》:“念誰為這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文言文中“憾”“怨”和“恨”的區別:憾,恨,怨。“憾”和“恨”是同義詞,都表示遺憾。先秦壹般用“憾”,漢以後多用“恨”。“怨”和“恨”不是同義詞。在古書中“怨”表示仇視、懷恨,“恨”不表示仇視、仇恨。只有“怨恨”二字連用時才有仇恨意思。

7. “罷” 在文言文中是什麽意思

〈動〉

1. (會意。從網,從能。表示用網捕住有賢能的人。“網”在字的上部楷書多寫作“罒”。本義:罷官;免去;解除)

2. 同本義 [di *** iss from office]

可以罷官之無事者,去器之無用者。——《呂氏春秋·仲冬》

竇太後大怒,乃罷逐 趙綰、王臧等。——《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聞君罷官意,我抱漢川湄。—— 李白《贈漢陽輔錄事二首》

徐階罷相裏居。——《明史·海瑞傳》

復請之,吾輩無生理,而主讞者亦各罷去。——清· 方苞《獄中雜記》

3. 又如:罷謝(辭官去職);罷歸(辭職或免官歸裏)

4. 遣返,遣歸 [send back]。如:罷散(遣散);罷遣(遣散;放遣)

5. 停止 [stop;cease]

於是罷酒。——《史記·魏公子列傳》

6. 又如:罷休;罷兵(停止戰爭);罷手(停止;住手);罷業(停業;罷工);罷戰(停戰;停止爭鬥)

7. 完畢 [finish]

既罷歸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韓非子·鄭人買履》

曲罷曾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8. 又如:吃罷了飯;罷散(謂結束)

9. 廢除;取消 [abolish]

願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鹽鐵論·本議》

10. 又如:罷棄(廢除);罷廢(廢棄)

11. 歸,返回 [return]。如:罷出(退出);罷朝(帝王退朝或臣子罷朝退歸)

<;嘆>

1. 表示失望、憤恨,常疊用。如:罷!罷!這樣的媳婦以後必敗壞門風

2. 另見 ba;pí

8. 有關“恨”的文言文句子帶修辭

1.怨,仇視:怨~。

憤~。仇~。

痛~。2.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內心不安:~事。

悔~。遺~。

抱~終天。詳細字義動詞恨①對人或事物懷有強烈的敵對或不滿的感情:怨恨|仇恨|恨之入骨。

恨,怨也。――《說文》今財亡民罷,莫不怨恨。

――《國語·周語下》役夫敢申恨。――唐·杜甫《兵車行》恨貫肌骨。

――唐·李朝威《柳毅傳》公心疑之,移文東江審其顛末。毛帥以是恨公(袁可立)。

——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亡國之恨。――明·黃宗羲《柳敬亭傳》②懊悔;不稱心;不滿意:恨事|抱恨|悔恨。

③遺憾;後悔〖regret〗 臣死不恨矣!——《史記·蕭相國世家》 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銜怨而受罪。——《漢書·王嘉傳》 公子恨之復返。

——《史記·魏公子列傳》 嘆息痛恨。——諸葛亮《出師表》 恨晨光之熹微。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以是為恨。——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又如:悔恨;怨恨;恨咤(遺憾嗟嘆);;恨悔(悔恨);恨悵(遺憾惆悵) 違逆;不聽從。

通“很”〖disobey〗 今不聽,是恨秦也;聽之,是恨天下也。——《戰國策》名詞仇:民族仇,階級恨|報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