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就弄這個來好了。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5篇賞析)(原文)(譯文)(註釋)(作者介紹)
天凈沙①·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②,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③。
夕陽西下,斷腸人④在天涯⑤。
註釋
①《天凈沙》:曲牌名。元代散曲有小令和套數之分,小令只有壹曲子,套數由同壹宮詞中兩支以上的曲子組成。這首《天凈沙》是小令。
②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③瘦馬:瘦的馬。馬因長途跋涉而累瘦。
④斷腸人:悲哀、傷心極度者。
⑤天涯:天邊。涯,邊際。
譯文: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壹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蹣跚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悲傷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
賞析壹:
這是馬致遠小令中最著名的壹只,被稱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韻》),它以郊野日暮的秋景為襯托,抒寫了作者深沈的愁思。這支散曲凝聚著作者長期的人生體驗,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失意知識分子所***有的寂寞愁苦的情懷,千百年來傳誦不衰。
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是那個騎著瘦馬漂泊天涯的征人。此時,他正迎著寒涼的秋風行走在荒僻的古道上。“枯藤老樹昏鴉”的荒涼景象,“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氣氛,從正反兩個方面牽動著遊子的愁腸,引起他無限鄉思。“斷腸人在天涯”是全曲的點睛之筆,有了它,各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壹起,從整體上構成壹幅和諧的畫面,壹切景物也都有了著落。
這支小令最大的藝術特點是借景抒情,以景達情。全部思鄉之情都通過壹組組景物組成的畫面來表達。作者把愁思融進門面,甚至把抒情主人公及其坐騎瘦馬組成黃昏行旅的畫面,從而形象地表現了作者孤寂的心境,企望的目光,並且可以使人透視到馬背上主人公疲憊憔悴的身影。作品的主題就通過這樣壹幅秋郊日暮羈旅圖展現出來了。散曲的語言凝煉自然,明白如話,而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特別是開頭三個“鼎足對”,由九個名詞、九種景物組成,毫無雕琢,也不用動詞和關聯詞語加以連接,而意境自現。構成了壹幅幅可資想象的畫面,視覺形象特別鮮明。
賞析二: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壹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壹、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壹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壹幅畫***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壹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壹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壹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雕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壹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壹種淒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壹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壹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裏,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淒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仿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裏,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壹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沈沈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沈,撒下淒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壹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壹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淒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壹方面是由於它描繪了壹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沈,但卻反映了當時沈悶的時代氣氛,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另壹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壹分則太長,減之壹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壹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壹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壹個風塵仆仆的遊子,騎著壹匹瘦馬,迎著壹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壹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於遊子為什麽飄泊到這裏?他究竟要到哪裏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壹字壹詞,壹字壹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幹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壹個統壹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壹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壹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壹派灰暗,壹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壹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壹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壹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誌。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淒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淒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淒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壹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壹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賞析三:
從全詩基調來看,詩中充滿了壹種悲涼的意味。詩人眼中滿目的蒼涼,觸目所及無壹不撩起沈重的嘆息和孤獨感。
世界是那麽的大可有詩人容身之地啊?就算有詩人的容身之地,又可有和詩人交心的人兒啊?詩人的處境像是在蒼天在穹廬,空間是那樣的邈遠,又是那樣的狹小。
邈遠的讓詩人眼前的事物獨成壹體。他們是那樣的相似卻要自成壹家,留出的空間是讓空間來充填嗎?多麽的虛空,支離成碎片而不能拼湊,即使拼湊也失了整體。空隙如壹個不能愈合的傷疤存在著,這種存在成了詩人心裏永遠的痛。“枯藤、老樹、昏鴉”兩個字壹頓,讀起來沒有要連續的意思,都是衰老,死亡的象征,它們被空間隔絕著,立體存在在時空當中。枯藤沒有攀附在樹上,昏鴉也不曾落到樹枝上,就這樣妳是妳的悲涼,我是我的肅殺,連這悲也要獨自承擔,孤獨的詩人連流淚的理由也要說與自己來聽,這是怎樣的壹個無聲的大無邊的世界,能把人的感情吞沒在茫茫的時空裏。
狹小到詩人生活中的“夕陽西下”,時間的輪回。詩人的生活像是壹個圈,他就生活在這樣壹個小圈當中,每次的徘徊,即使很短的距離詩人都跨不出這個圈,然而圈外的人也走不進來。壹天的生活終到夕陽收場,縱然肝腸寸斷,也無人來憐。這小圈成了詩人獨徘徊的空間。因無人闖入,而變成天地悠悠的廣大,頓覺自己只是屬於廣大之中的壹點,孤獨感隨之而來,“天涯”也成了小圈的壹種替換。人往往在家裏沒人時感到原本人多屋小的家壹下子變大了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大與小已然沒有了鮮明的界限,詩人的孤獨也沒有了邊界,像是波紋蕩漾著無限的擴散,悲的意味越加濃厚。想哭嗎?想!但是哭在心裏,哭不出聲,痛苦擱淺在肉體和靈魂上,無法喊出來。想找人傾訴嗎?哪怕是個無知覺的人,我想只要是個活生生的人就好,無需他能說話,無需他能回答,只要他能和作者站在同壹個空間裏就行。可是太遺憾連這樣的人都不存在。
突然有了救濟的暖意——“小橋、流水、人家”整個畫面壹下充滿生氣。有了歡快的流水,動態的生機展現在眼前,先前的靜態的景物,死寂的味道壹掃而快。人家的溫暖讓作者的心得到了慰藉。天總不遂人願,在妳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莫過於再讓妳雪上加霜。看看這小橋,流水,人家,縱然是美好的,但這美好不屬於作者,作者還是壹個人的孤獨。再反觀後路——“古道、西風、瘦馬”為什麽美的後面藏著埋葬美的殺機,不給作者壹點的希望呢?這種劈頭蓋臉的打擊,讓作者猶如在大冬天裏淋了涼透骨的冰雨,冷瑟的縮在壹角,眼前盡是滿目的淒涼。古道是荒涼頹敗的對著作者,西風是掃落葉的對待作者,瘦馬是將死的對著作者。這些肅殺似刀鋒雪劍嚴逼著作者,作者沒有了退路,被拋棄在茫茫的宇宙空間,獨自哀思,獨自孤獨吧!“斷腸人在天涯”啊!
馬致遠這首詩充分體現出壹個孤獨者的形象。孤獨者的歡樂無人分享,憂愁無處述說。大凡孤獨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無聊者不會孤獨,空虛者不會孤獨,他們有的是孤單,寂寞。可是要做壹個孤獨的人又何其難,做了壹個孤獨的人又何其悲傷啊!
賞析四:
青山遮不住悲秋。秋,易使人悲嘆,使人垂淚;秋士悲,秋女怨,九曲回腸的碎心曲,讓人揪心。
上段三句二十八字,九個名詞為世人繪出壹山水長卷,不同的景物天衣無縫地融合在壹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而其中的“小橋流水人家”,細致地描繪出江南的美景,而為人們所熟知。這種音節和諧、情景交融的曲子,故有“枯藤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壹詞”之譽,的確委實不過。
“悲落葉於勁秋”,秋古來觸發深思。光陰如夢,往事不堪回首。馬致遠曾經熱衷於功名,但未得誌,漂泊二十余載,五十入仕,看不慣黑暗的官場,退而隱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時的作品之壹,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空有滿腹學識,卻無處施展才華。失意、痛苦、悲涼、孤獨,壹切的壹切也只能用手中的筆,痛吐出來,傾訴出來。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襯;是意,是情;相輔相成,相濟相生。壹曲《秋思》,心中隱隱作痛,悲淚欲出。
賞析五:
《天凈沙。秋思》是馬致遠散曲的代表作之壹。它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抒發,絕非無病呻吟之作。它字字寫秋光秋色,又字字寫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緊緊扣住“思”字,含蓄深摯地表達了“天涯淪落人”'的淒寂、苦悶和無法解脫的“斷腸”之情。
首句“枯藤老樹昏鴉”,很形象地寫出了晚秋和晚秋黃昏的景與境。深秋時節,萬物肅殺,青藤枯老,黃葉落盡,被枯藤纏繞著的老樹上,棲落的壹只烏鴉瑟縮著,在傍晚的靜寂中,不時發出幾聲嘶啞的叫喊。這裏的“老”字,既是言樹木年紀之“老”,枝幹之“老”,形態之“老”,又是形容秋天片葉不存的樹木飽經風霜,幾歷滄桑的蕭疏、淒涼的狀態,從而透視出結句“斷腸人”當時的心境和經歷。“昏鴉”的“昏”字也有兩層含義,壹是指黃昏時分;二是形容烏鴉覓食壹天,黃昏時已無力、沒精打采,幸好找到壹處棲息之地,那昏昏欲睡的樣子在遊子的眼中是可憐又甜蜜的。因為它們畢竟還有個“巢”啊!
次句,在昏重得幾乎叫人難以喘息的時候,忽現“小橋流水人家”。只見壹架小橋,橋下壹彎秀水,潺潺流淌,水邊橋頭,幾間小屋錯落有致,小屋上縷縷炊煙裊裊飄起,顯得那麽安恬、溫馨。這壹切使遊子的眼睛壹亮,但馬上又黯淡了。他的孤寂與這溫恬顯得是那麽格格不入,他企盼的、看到的,恰恰是他不可能得到的!這裏的“小”,並不是實寫橋的大小,而是就視覺形象而言的“小”。“流水”只寫水動而未聞水聲,也是因水遠之故。從構圖上講,“流水”又恰與“小橋”動靜相對,動靜相生,無聲之動更顯其靜。“人家”壹語,用得極妙,由於距離極遠,又在黃昏中,房屋、人物分辨不清,只是炊煙裊繞才告訴天涯遊客,那是有人居住的屋舍。這壹句全為遠視所見,不僅寫景上有了新的擴展,而且在心理上很細微地傳達了羈旅天涯者對安居家鄉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接著現出“古道西風瘦馬”的畫面。在壹條黃塵漫漫、秋風颯颯的古驛道上,壹匹瘦骨嶙峋、精疲力竭的馬遲緩地走著。壹個“古道”。讓人馬上想到路途的曲折而漫長,古往今來這古老的道路上不知走過多少匹這樣的“瘦馬”,撥響了讀者心中那通往遙遠過去,與古人***鳴的琴弦,“瘦馬”壹詞在全曲中的地位比較重要。秋高草長的時日剛剛過去,按理馬是不該“瘦”的,但作者這裏是以馬自比,寫馬旨在托人,馬瘦人更瘦。馬都很難再忍受背井離鄉的飄泊之苦,騎在它背上有思想、重感情的人就更無法堅持了。
前面都是寫地上的景物,接下來作者把筆鋒壹揚,畫出“夕陽西下”的天空,為地上的景物繪就了壹輪血紅的西墜的夕陽作景幕。落日殘照,本易引人惆帳、感傷,卻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壹層愴神寒骨的迷離之意。“夕陽西下”又與“昏鴉”“西風”壹起點明時光緊迫,已到暮晚,季節上到了遊子歸家的季節,可這個時節、這種時辰卻仍有“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無家可歸之人痛斷愁腸?壹個“斷腸”。把“天涯淪落人”的無法言傳只可意會的感受與苦楚傳達得淋漓盡致
作者介紹:
馬致遠生於1250年,約卒於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名不祥。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誌。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曾任江浙行省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