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漢為鄂縣,屬江夏郡。
劉邦封大將樊噲於鄂縣,灌嬰築鄂縣城。
公元209年(漢建安十四年),孫權與周瑜、魯肅、張昭於城東虎頭山商議建都大計,聞鳳鳴,遂築鳳凰臺。
公元220年(魏黃初元年),孫權在樊口設樊山戍。
公元221年(魏黃初二年),四月孫權自公安遷鄂縣,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縣。
分江夏立武昌郡,轄武昌、陽新、沙羨、下雉、柴桑、潯陽等六縣。
八月曹丕封孫權為吳王。
築吳王城。
次年鑄數千銅釜。
公元229年(吳黃龍元年),四月孫權稱帝,是為吳大帝;在南郊築壇祭天。
傳有黃龍蟠於江心磯上積日方去,遂改元黃龍。
由建業遷富戶千家落籍武昌,居民增至10萬。
於西山建避暑宮、讀書堂。
頒屯田令,鼓勵墾荒。
武昌為全國四大鑄鏡中心之壹,有“銅鏡之鄉”美譽。
九月遷都建業,陸遜輔太子孫登留守武昌,為吳陪都。
公元265年(吳甘露元年),九月,末帝孫皓自建業遷都武昌。
不願意離建業者編唱“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童謠,樊口鯿魚始名“武昌魚”。
次年十二月還都建業。
公元307——312年(東晉永嘉年間),葛洪駐足武昌,結廬煉丹,養生修道。
葛山、洪港、葛店及神山鄉、洪道鄉因其得名。
有葛山石洞、洗藥池、琴床石、葛店鬥牛觀、白鹿磯等遺跡。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李白來武昌,任宋若思幕府參謀,登南樓作《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詩。
孟浩然、劉長卿、常建、岑參、錢起、盧綸遊歷武昌,留詩甚多。
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名士裴鶠於小北門外江邊建亭,書法家李陽冰以篆書題名“怡亭”並序,裴虬擬銘文,李莒以八分體書銘刻於崖,世稱“三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1080年(宋元豐三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常泛舟南來,遊憩於樊口、西山。
寫有《與子由同遊寒溪西山》、《樊山記》、《菩薩泉銘並序》等。
蘇轍有《陪子瞻遊武昌西山》、《武昌九曲亭記》詩文。
元祐元年,蘇軾於汴京作《武昌西山詩》,蘇轍、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三十余名士唱和。
西山寺“東坡餅”為江南名點。
公元1078——1085年(宋元豐年間),潘鯁居樊口開酒肆,史稱“潘生酒”。
詩人潘大臨從蘇黃遊,有“滿城風雨近重陽”詩句傳世。
公元1374年(明洪武七年),朱元璋遊太和清峰寺,禦書“清峰古剎”匾額。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湖廣總督張之洞重修西山九曲亭。
公元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創辦武昌郵政局和金牛、葛店支局。
太和人朱子春、朱夢春、朱茂春“同胞三進士”傳為佳話。
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
彭楚藩等三烈士英勇就義。
吳兆麟被推舉為革命軍臨時總指揮(後授陸軍上將)。
胡廷佐、胡廷翼、馬榮、徐達明、程正瀛、周德勝、余品龍等八十余名鄂州籍誌士參加進攻督署和陽夏之戰,功勛卓著。
1935年,武漢至鄂城電話線架通,設立鄂城電話局、葛店電話所。
武漢至鄂城公路建成通車。
城關首映無聲電影。
1947年,劉鄧大軍南下,相繼在鄂北、豫南壹帶建立江漢、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