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
清朝·翁方綱
山對濟南城,人言帝舜耕。
登臨記秋晚,幾案與雲平。
曾鞏文傳久,開皇像鑿成。
歷亭遙望處,寤寐倚欄情。
《歷山》
元朝 · 於欽
濟南山水天下無,晴雲曉日開畫圖。
?
群山尾岱走東海,鵲華落星青照湖。
《歷下雜詠》
清代 · 孔尚任
鵲華橋上望歷山,野樹參差野草斑。
無限樓臺遮不斷,夕陽影外牧牛還。
《虞美人-遊千佛山》
清代 · 蔣士銓
歷山耕者知何處,田畔山如故。
女墻如帶指城中,別露平疇尖翠二三峰。
依山鑿佛人爭拜,生怕金身壞。
不知是佛是山靈,都說城南山似佛頭青。
?
城中仰看山容好,山上看城小。
半城斜日二分秋,別有壹分秋色在僧城。
城南馬車山前路,幾許來還去。
高人難得住山緣,卻似鵲華相望不相連”。
1、《千佛山》清朝 · 翁方綱
作者簡介:翁方綱,1733年生,1818年逝世,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
清代書法家。
字正三,壹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
乾隆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
長於考證金石,富藏書。
對書畫、金石、譜錄、詩詞等藝,靡不精審,其書法尤名震壹時。
書學歐、虞,謹守法度。
尤善隸書,與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並稱:“翁、劉、梁、王”。
亦有以其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齊名,稱“翁劉成鐵”。
馬宗霍《霋嶽樓筆談》稱“覃溪以謹守法度,頗為論者所譏;然其小真書工整厚實,大似唐人寫經,其樸靜之境,亦非石庵所能到也。”著有《兩漢石記》、《粵東金石略》、《漢石經殘字考》、《石州詩話》等。
《蘇軾論書跋語軸》紙本墨跡。
行書。
凡5行,每行字數不壹,***108字。
縱130.5厘米,橫30.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翁方綱學識廣博,對顏書、歐書和唐人寫經、漢隸都下過很大的功夫。
但他的書法藝術水平並不是很高的。
他的書法講究無壹筆無出處,而自己的東西卻很少。
此行書軸是典型的傳統帖學風格。
連貫柔和,不急不躁,循規蹈矩,使這幅作品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風範。
作品中溫潤豐厚濃墨與纖細的遊絲形成強烈的對比。
在運筆用墨過程中,由濃漸淡、由粗漸細的過渡緩沖。
因此,濃淡、粗細、行止極有節奏感。
整幅作品用筆以圓潤輕柔為主,沒有絲毫方剛急躁的火氣,從柔潤流暢的筆意中,可推想作者書寫時靈活的用腕。
綜觀此作品,運筆沈酣,墨色濃厚,筆劃豐滿,筋勁骨健,妙得神韻,是他的精品之壹。
釋義:
千佛山正對著古老的濟南城,人們口口相傳舜帝曾在這裏耕作。
(見《史記·五帝本紀》: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
秋天的傍晚我登上這見證悠悠歷史的千佛山作詩憑吊,書寫揮灑間山間雲霧飄來蕩去,與幾案齊平,仿佛身在仙境。
北宋文學家曾鞏人齊州知州時在此作文紀念,這篇文章流傳已久。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年號“開皇”,那時佛教延續北朝時興盛,人們紛紛在千佛山鑿石雕刻,於是有了千佛的雕像。
站在千佛山遙望大明湖中的歷下亭,山水相依,湖城互繞,美不勝收,日日夜夜都想依著欄桿欣賞這美景.
2、《歷山》元代 · 於欽
作者簡介:於欽少年時曾遊學於吳地。
他才思敏明,博學多聞,壹些飽學之士皆“折節與交”。
集賢大學士郭公貫、浙江平章高公昉,最了解和佩服他的品行和才能。
1319年(延祜六年),以非凡的才幹被授予推西廉訪使者書吏,未數月,擢升為山東廉訪司照磨。
其時適逢山東壹帶連年大饑荒。
他體恤民情,曾行至濱、棣2縣,見百姓生計艱窘,嗷嗷待哺,遂開倉濟民,按人口補給。
百姓受惠,免受饑寒和流離失所之苦。
他還奉命賑恤濟南6縣及鹽竈饑民。
他勸令富戶出糧賑災,以致觸動權要,而被憲司以“出粟太多,賑濟太廣”為借口,加以責問。
當時饑民賣兒鬻女的很多,於欽到處查訪,盡力為他們贖回。
有的同僚攻擊他這樣做是“違反常例,沽名釣譽”,他置之不理。
3、《歷下雜詠》清代 · 孔尚任
作者簡介: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
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傳統與學術,自幼即留意禮、樂、兵、農等學問,還考證過樂律,為以後的戲曲創作打下了音樂知識基礎。
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
4、《虞美人-遊千佛山》清代 · 蔣士銓
作者簡介:蔣士銓(1725-1785) 字心餘,壹字苕生,號清容,又號藏園。
江西鉛山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
授編修。
記名以禦史用。
少與汪軔、楊垕、趙由儀並稱"江西四才子"。
詩與袁枚、趙翼齊名,號"乾隆三大家",橫出銳入,蒼蒼莽莽,不主故常,蓋受黃山谷影響,講究骨力。
又工古文辭,雅正有法。
其詞筆墨恣肆,自是奇才。
戲曲亦為清代大家。
有《忠雅堂集》、《銅弦詞》、戲曲集《藏園九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