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句結尾的詩 1.表示結束的古詩句
秋夜涼風起,清氣蕩暄濁。——張協
石宮秋氣清,清氣宜山谷。——元結
地高形出沒,山靜氣清優。——張籍
高天風雨散,清氣在園林。——儲光羲
山雨留清氣,溪飆送早涼。——朱景玄
老去山林徒夢想,雨餘鐘鼓更清新。——蘇軾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夢右來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題》
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江南行 (唐)張潮
茨菇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猶未還。
妾夢不離江水上,人傳郎在鳳凰山。
竹枝詞(二) (唐)劉禹錫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裏,各在天壹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2.關於“春”的詩詞結尾有哪些
描寫春天景色的詩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賀知章《詠柳》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絕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多)步(走)於庭,被發緩形(意喻不受束縛),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陽:因春天陽光溫和明媚,令人神往陶醉,故而得名;陳子昂詩“白日每不歸,春陽時暮矣”。就是描寫春陽的詩句。
陽春:春天的美稱。唐朝詩人李白詩中就有“陽春召我以煙景”的詩句。[1]
芳春:因春天草木萌動,百草新生,大地草綠如茵,繁花似錦,故而得名。陸機詩“烈心厲勁秋,麗服鮮芳春”。將芳春的特點,寫得入景入神。
蠢:古時“春”“蠢”同音同意,春來蟲動,形聲兼會。
春天
春天(5張)
青春:因春天草木青青而得名。杜甫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艷陽:因春季陽光燦爛而得此榮名。清代華廣生輯俗曲集《白雪遣音·艷陽春》有句雲:“艷陽天,和風蕩蕩,楊柳依依”。
三春:因為春季包涵了壹、二、三月,而合稱“三春”。孟郊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九春:按民間習俗,十天為壹春,春季有90天,故又稱“九春”。詩人阮籍有詩:“說怪若九春,磐折似秋霜”。
踏青:又叫春遊、探春等。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壹種儀式,仿佛只有行了這種儀式,才真正擁有了春天。“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癡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3.結尾的 古詩詞
最後壹個字是之的古詩
《酬杭州白使君,兼寄浙東元大夫》 作者:張籍
相印暫離臨遠鎮,掖垣出守復同時。壹行已作三年別,兩處空傳七字詩。越地江山應***見,秦天風月不相知。人間聚散真難料,莫嘆平生信所之。
《樂府雜曲·鼓吹曲辭·戰城南》 作者:李白
去年戰桑幹源,今年戰蔥河道。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萬裏長征戰,三軍盡衰老。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秦家築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4.人開頭的詩句
人生得意須盡歡 —— 唐 · 李白《將進酒·君不見》
人有悲歡離合 —— 宋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人生若只如初見 —— 清 · 納蘭性德《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代代無窮已 —— 唐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人不寐 —— 宋 · 範仲淹《漁家傲·秋思》
人間有味是清歡 —— 宋 · 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人間四月芳菲盡 —— 唐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面桃花相映紅 —— 唐 · 崔護《題都城南莊》
人生長恨水長東 —— 金 · 元好問《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5.以“記”結尾的古詩名
嶽陽樓記
《嶽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嶽陽樓寫的。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文章通過對洞庭湖的側面描寫襯托嶽陽樓。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範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規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合的風格。《嶽陽樓記》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