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辛棄疾有過怎樣的愛情?

辛棄疾有過怎樣的愛情?

通常在很多人眼裏,辛棄疾是壹個豪爽豪放的詩人,是壹個威武豪傑。其實辛棄疾也有柔情的壹面,他寫過很多千古風流名篇。那麽,這個硬漢寫愛情會有什麽特別的味道呢?

綠玉杯:元宵節

數千棵樹在東方的夜晚開花。吹下來,星星像雨。寶馬雕花車滿路香。鳳笛動,玉壺轉,魚龍舞通宵。

飛蛾,雪,柳,金縷。笑聲漸漸消失了。在人群中尋找他。驀然回首,那個人就在那裏,燈光昏暗。

“玉案”的題詞出自漢代張衡《四愁詩》:“美人給我錦繡段落,我何須報玉案?”

玉案元寫於南宋第七年正月十五,臨安。讓我們跟著這個詞去感受壹下宋代元宵節的熱鬧場面和辛棄疾在愛情中的溫柔纏綿吧!

這個詞分兩部分,第壹部分是宵夜最熱鬧的場合。

元宵節的燈籠是五顏六色的,用岑參的“就像春天的大風,在夜晚來臨,吹開了壹萬棵梨樹的花瓣”。樹上掛著五顏六色的燈籠,就像吹來的東風,吹走了千朵鮮花,隨風搖曳。壹簇簇煙花飛向天空,然後像雨壹樣落下。車馬、鼓樂與燈籠、月亮交相輝映,魚龍、燈籠此起彼伏,讓人目不暇接,五彩繽紛,熱鬧非凡。但熱鬧是屬於別人的。我們的詩人不是來看熱鬧的,那他來幹什麽?他來見人。

所以下壹部電影是關於人的。

街上到處都是容光煥發、衣著光鮮的美女。她們佩戴著金、玉、玉首飾,還散發著誘人的香味,笑語傳人。在這個古老的情人裏,詩人既然來看人,是不是看到這些花枝招展的美人就動心了?不會,因為詩人心裏已經有壹個“她”了。就像《詩經》裏說的“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如浮雲,思之。”盡管周圍很美,但他不為所動。他只有走過人群,才能找到心中唯壹的“她”。

23歲時,辛棄疾從晉國統治下的山東叛逃到南宋。當時他帶著原配妻子趙和兩個兒子回來了。三年後,趙夫人去世。到1171年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32歲了,但還是單身。這個時候他對愛情產生了壹種憧憬和期待,這是完全合理的。

辛棄疾心中的“她”是誰?不在文字裏。但可以肯定的是,辛棄疾相信,他的“她”壹定會在壹盞燈籠下出現。正是因為這個信念,他才會在人群中,在燈海中苦苦追尋。

快天亮了,人群慢慢散去,燈籠也漸漸熄滅。他的心也從充滿期待中逐漸冷卻下來。當他失望的要離開的時候,不經意的壹轉身,突然看到,他的“她”正靜靜地站在那裏,在那個昏暗、冰冷、寂靜的地方,靜靜地看著他。她的優雅、超然、超然與周圍熱鬧的人群、熙熙攘攘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個時候,詩人壹定會醒來,他的“她”是壹個安靜的人,壹個耐得住寂寞的人。她壹直在等他,等他看完所有的繁華與紅塵,然後陪他看花開花落,陪他看長流的水。

現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古往今來成就大事的人,必經三界。第壹種境界是顏姝的“昨夜西風雕碧樹,我獨在高樓,我望天涯”,即我要先立壹個遠大的目標,這樣才能達到第二種境界——柳永的“衣越來越寬,卻不悔,為伊憔悴”,堅持不懈,忘我奮鬥,這樣才能達到第三種境界——辛棄疾的“眾裏尋他,驀然回首。”

追求理想需要經過這三個境界,追求愛情也是如此。這就好比《詩經》裏說的“白露為霜。所謂美人在水壹方。從中來回追查,路又堵又長。遷徙回來,就在水中央。”也含蓄地表達了追求愛情和理想過程中的艱辛,以及回首時的豁然開朗。

梁啟超先生曾評價辛棄疾壹詞:“自憐則孤,悲者有別臂。”如果真的是“別抱抱”,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理解這個詞。詞中的“人”就是詩人本人。在花的喧囂中,他壹直在孤獨的堅持著,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堅持著自己的信念,等待著那個知音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