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木求魚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view/83684.htm(《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長出處《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1)其苗之不長(2)而揠(3)之者,芒芒然(4)歸,謂(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長矣!”其子趨(9)而往(10)視之,苗則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長者寡(13)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15)無益(16),而又害之。
出類拔萃 出處《孟子·公孫醜上》:“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view/78882.htm
(《公孫醜章句上》
為富不仁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view/110834.htm
壹傅眾咻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第六章》:“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 曰:‘壹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壹薛居州,猶如宋王何?’”(《滕文公章句上》) /view/16991.htm
自暴自棄 出處《孟子·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view/78457.htm
好為人師出處《孟子·離婁上》第二十三章:“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view/244650.htm(《離婁章句上》)
左右逢源 出處《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view/46786.htm
夜以繼日 出處《孟子·離婁下》:“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是贊揚周公的話:“周公思兼三王,以施田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view/91373.htm(《離婁章句下》)
集大成者 出處《孟子稱贊孔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孟子.萬章下》)朱熹《孟子集註》稱:"樂有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若獨奏壹音,則其壹音自為始終,而為壹小成。""八音之中,金、石為重,故特為眾音之綱紀,又金始震而玉終詘然也,故並奏八音 合眾小成而為壹大成,猶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音樂有八種發音的樂器,其中金屬和玉石兩種是最重要的。在奏樂中,壹種樂器奏完為小成,以金開始,以玉結束,八音並奏,這種合小成為大成,就叫集大成,現代稱交響樂。孟子以音樂集大成比喻孔子集先聖之大道,以成自己的聖德。孟子的說法,對後代影響深遠,元大德十壹年(1307)和清順治二年(1645)兩朝皇帝給孔子的謚號,都使用"大成"這個詞。如今孔廟中,大成殿是主體建築,殿中供著孔子和四配、十二哲。孔廟前門上方有橫匾題"金聲玉振"。
綜合前人思想,創立新的思想體系,後世都稱之為"集大成"。如說韓非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董仲舒是先秦諸子集大成者,朱熹是宋代理學集大成者。
金聲玉振(《萬章句下》) 同上
壹曝十寒 出處《《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壹日暴之(“暴”通“曝”),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view/246831.htm
專心致誌出處《《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 (《告子章句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處(《告子章句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
言近旨遠 出處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盡心下》)
譯文言語淺顯但意義深遠的,是‘善言’;所操持的簡約,但成效廣大的,是‘善道’。
同流合汙 出處孟子曰: 非之無舉也 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 非之無舉也, 孟子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 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 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曰德之賊也。 曰德之賊也。” (《盡心章句下》)
出爾反爾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章句下》 ) /view/106748.htm
綽綽有余(《公孫醜章句下》)孟子?公孫醜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詩經中也有)
自怨自艾出處《孟子·萬章上》:“三年, 太甲 悔過,自怨自艾,於 桐 處仁遷義,三年,以聽 伊尹 之訓己也,復歸於 亳 。”(《萬章句上》)
不言而喻 出處《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晬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章句上/view/78613.htm
壹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壹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壹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壹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妳把它在陽光下曬了壹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壹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壹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壹離開妳,那些奸臣又來哄騙妳,妳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麽辦呢?"按著,他使打了壹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妳不專心致誌,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壹個專心致誌,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壹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壹個師傅教的,壹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麽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壹樣啊;"這是壹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壹樣東西、做好壹件事情,是非專心致誌、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壹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麽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壹,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壹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壹暴十寒"壹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壹種說法。例如壹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壹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麽東西呢?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壹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麽,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壹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欲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壹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壹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註:範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只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裏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幹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裏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幹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妳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妳。
(15)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醜》)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壹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醜》)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7)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醜》)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18)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醜》)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壹類,大大高出了他那壹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19)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醜》)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0) 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醜》)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1)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醜》)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壹道行善。
(22) 綽綽有余:“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公孫醜》)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回旋余地嗎?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醜》)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4) 此壹時,彼壹時:“彼壹時,此壹時也。” (《公孫醜》)釋:那又是壹個時候,現在又是壹個時候。
(25)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醜》)釋:在今日的社會裏,除開我,還有誰呢?
(26)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鉆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墻去私會,那麽,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28)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0)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31)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麽說這樣的話呢?
(3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壹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5)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麽事都不過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37)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擡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裏接著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39)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鐘,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壹樣。
(41)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壹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麽呢?
(42)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4)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壹個時代。
(45) 壹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壹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壹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壹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6) 專心致誌:“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壹個人壹心壹意,只聽弈秋的話。
(47) 舍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48)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壹杯水救壹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壹杯水來救壹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49)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0)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妳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1)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壹目了然。”
(54)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5)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6)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57)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58)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壹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壹條路;只要有壹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汙:“同乎流俗,合乎汙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汙,(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