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初唐時期政治家、書法家、詩人,尤以文章著名。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早年師從顧野王,勤學十年,輔佐隋煬帝。初唐時入弘文館,後任秘書監。得唐太宗器重,受封永興縣子,死後贈禮部尚書,於淩煙閣繪其像,名列二十四功臣之壹。唐太宗謂其:“世南壹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壹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蟬
原文
垂緌 ① 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註釋
①垂緌:古人結於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因蟬口部的吸管形如下垂的冠纓而得此比喻。
譯文
蟬所飲的是甘冽的清露,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林傳向遠方。聲音遠播是由於蟬站在高處,而不是因為有秋風相助。
鑒賞
此詩借詠蟬表現了詩人自己高尚的情操,是壹首著名的托物言誌的小詩。
首句以象征手法開篇,構思精巧。古時侯,人們因蟬居高飲露,素以其為高潔品質的象征。此句明為寫蟬,暗用比喻。詩人突破傳統地將“垂”所暗示的官宦身份與“清”統壹在“垂飲清露”的描寫之中,進而為後文的議論埋下伏筆,匠心獨具。第二句“流響出疏桐”描寫蟬聲遠播。梧桐本就高大,用“疏”更襯托出其偉岸挺拔,且與尾句“秋風”呼應。蟬聲以“流響”形容,其遠播的情形因用“出”字而更加形象化。
結尾兩句是全篇的重點。詩人直抒胸臆,指出蟬聲遠播只因“居高”,而並非借助秋風之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人若擁有高尚的品格,即使不借助外物的幫助,也自然能夠名揚天下。
唐朝有“詠蟬”三絕,清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是這樣評論的:“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壹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