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宋代以前沒有城垣。城區東邊只到今百貨公司附近,“歲配鹿角為寨”。宋元祜(公元1086~1094年)間,劉隨任永康軍(今城區宋代為永康軍治所)判官,他見“軍無城堞,每伐巨木為柵,壞輒以他木易之,頗用民力”,就動員全城百姓“環植楊柳數十萬株,使相連屬,以為限界,民得不困。”(《宋史?劉隨傳》)劉隨構築的楊柳城,西至白沙,東至今百貨公司附近。今白沙鄉楊柳坪和城區楊柳河都是劉隨當年“環植楊柳”留下的遺跡。明洪武(公元1368~l398年)時,“緣山傍水,築土為墻”,作為城垣。明弘治(公元l488~l505年)中期,知縣胡光在土墻上“包砌以石,高壹丈六尺,周八裏,計壹千四百十丈。置門四、樓四:東宣化門、省耕樓;南導江門、閱清樓;西宣威門、懷遠樓;北鎮安門、拱極樓”(清光緒《增修灌縣誌?建置誌》)。至此,都江堰市才有像樣的古城垣。清代對城垣進行了多次維修。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知縣馬璣補修城垣。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知縣家慶“奉文請領帑銀二萬九十兩八錢七厘,於是年七月初五日興工,經理至三十年告竣。”補修後的城墻“周六裏九厘,計壹千九十六丈四尺五寸,垛口***壹千四百四十個,東門、南門炮臺各壹座,北門至西門炮臺***三座。”清嘉慶八年(公元l803年),知縣吳升“補修七十六丈”。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知縣朱振源“補修二十九丈”。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l0年),知縣邵良“改修四門城樓。因縣城西面依山勢高,南下,東北尤下。舊制四門城樓通高壹丈八尺八寸,東北勢下,為西南所壓,酌將東樓增高六尺四寸,北樓增高二
尺八寸,南樓仍舊,西樓減低四尺二寸。四城雖有參差,按諸地勢尤為高下適勻。”清成豐十年(公元l860年),知縣英啟又在聖塔寺和校場壩各增設炮臺壹座,用條石堅砌,並培修附近子城。清同治八年(公元l869年),知縣柳宗芳“補修東、南、西三面(城墻),***計八十丈有奇,兼修西門外玉壘關。”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知縣胡圻“補修三十丈有奇”。清光緒十年(公元l884年),知縣孫紹龍“補修西面二段,***計四丈有奇,余三面零星修補,不計丈尺多寡。”(清光緒《增修灌縣誌》)
民國以後,古城垣漸遭破壞。l949年以後,隨著城市的發展,舊城垣被逐步拆除,只有西門及壹段城墻得以保留。l986年修復了西門城樓及西門至江邊,西門至大擂鼓坪壹段城墻,成了都江堰市區西壹處勝景。
鬥犀臺
鬥犀臺在都江堰市舊城西門南二道巖頂,傳為李冰鬥殺江神處。《水經註’江水》引《風俗通》:“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成都縣兩江,溉田萬頃。神須取女二人以為婦。冰白以女與神為婚。徑至祠,勸神酒,酒杯恒淡淡。冰厲聲責之,因忽不見。良久,有兩蒼牛鬥於江岸。有間輒還,流汗謂官屬日,吾鬥疲亟,不當相助矣?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綬也。主簿刺殺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氣決,凡壯健者因名冰兒也。”鬥犀臺也名鬥雞臺,從何得名,不見記載。臺下即洪巖,又稱“三道巖”,又名“窪窪渦”,當內江進水口要沖。三道巖石腳斜插江心,支水中流,以固峽口。l982年5月列為都江堰文物保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