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項廷紀《清平樂·池上納涼》乘涼寫景寓情詞作

項廷紀《清平樂·池上納涼》乘涼寫景寓情詞作

清平樂 項廷紀

《清平樂·池上納涼》

水天清話,院靜人消夏。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

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壹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

這是壹幅白描消夏圖。不設辭藻,不施鉛華,如生活本身壹樣平淡,卻又極耐人尋味。

詞的第壹句,可能節自唐李商隱《水天閑話舊事》之詩題,“水天”可以理解為水邊,但“天”字將空間充分地開放化,為納涼和閑談營造了自由、無拘無束的境界;“清話”,高雅不俗的言談,此作“閑談”解。院落就在水邊(這從下文“荷塘”也可看出),靜悄悄的,人坐在院裏消夏。開頭這兩句,不但點明題旨,而且破題的“水”字,首先就將壹陣宜人的涼意迎面送來,給人清爽的感覺,使整個詞境不帶壹點煩悶、躁氣。接著,“清”字、“靜”字,又進壹步使人的心緒安定下來,為納涼活動設置了十分理想的空間場所。“蠟炬”二句,是對這個環境做簡單而又具體的描繪:屋內有照明用的蠟炬,屋外種有竹子,還有庭院的圍墻、門窗的簾子;涼風吹動簾子,把它掀得高高的,簾裏的燭光便灑了出來,對面竹叢的影子被映在了墻上,宛如畫上去的壹樣。壹般說來,夏夜裏的燈火是很容易令人產生煩躁感的,而詞中的燈燭帶來的卻是壹片可人的光明。原因就在於前面已經鋪設了可以消除任何產生這種感覺因素的靜謐處所,同時,又有簾、有風加以映襯;簾在人與光之間造成了壹定的阻隔(盡管光還是漏了出來),風呢,帶來了涼爽,又映出竹的婆娑身影(那也是有清涼感的),在墻上“繪”出壹幅活動著的“墨竹圖”,平添幾分生意和情趣。

上片雖有“人”字,而人並未出現,下片才寫納涼的人;卻又不直接寫其外貌、言語,而是寫其醉態。醉了,要別人扶上席子(桃笙是用桃枝竹編的涼席,吳地人謂簟為笙)來納涼,還要搖著熟羅做的團扇,真是醉態可掬,也見出這環境、氣氛、時間的相宜。正是在這樣的境地下,風的“涼”、扇的“輕”,仿佛都有了質態,讓人可觸、可感。夜如水,如歌。壹切都是那麽溫馨、恬美。也正是這種“靜”,為詞人創設了壹種虛靜的心理空間,所以,當池塘上空霎時飄過壹陣急雨時,他便從雨聲中“聽”出秋天到來的腳步聲。詞作從開篇就有“話”、“搖”、“扶”等動詞,但整個詞境壹直是靜悄悄的,連納涼的話語也不讓人聽到,荷塘雨聲卻打破了這片靜謐;而“明朝便是秋聲”壹句,像是誰的輕輕的嘆息,又像是深夜納涼者的對語,或夢囈般的心靈獨語,包含著無窮的感慨和惋惜。秋之為秋,在於它能枯花敗葉,讓人興致冷落,讓人情感蕭條,故這壹句中的哀怨,是從心裏流淌出來的。有了這壹句,納涼的主題便得以深化,而不流於輕淺、俗套。當然,這感慨又必須很輕、很淡,不太著露痕跡,否則,與全詞的基調便不相吻合。至於那醉的是不是詞人自己,已無關宏旨;然不把醉者當做詞人看似乎更加有趣,它可以有壹種清醒著看人醉態的情趣,見落葉而知秋的智慧或睿哲,也與結尾處的發出感慨相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