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長風深谷,淡然相知

長風深谷,淡然相知

? 壹場接壹場纏綿的雨。間或的風,攜著陽光,吹散陰郁,煙火重生。

? 相離不遠的冬至,留下躑躅的背影。最長的夜已盡,草木衰榮,寒谷催生。

? 天地間總有什麽,蕭瑟著,高冷著。古人曾語,千山月淡,萬裏塵清,仿佛此時貼切寫照。且亦有,酒樽經卷,春小輕寒之吟,又予人遐思聯翩。是不是就讓什麽,由現實歸於虛位。再讓什麽,由失重到灰飛,由翻逡到放棄。

? 相愛,相恨。相悖,相生。

? 那麽就去吧,讓我們前行,往冬的更深處去。小寒疾疾在前,大寒離離於心。

? 或也許,我是出生在冬月的人,天生與冬有內在的親近。每年生日後不久,便迎來小寒。隨即進入臘月。熱騰騰臘八粥喝過,不幾日是大寒。緊跟大寒的,就是小年。小年壹過,在立春到來的同時,人們靴羽颯踏緊鑼密鼓地,開始過起大年...... 真是吉利熱鬧又喜慶的好月份。

? 在氣候意義上,壹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往往小寒時候的溫度,可能是壹年中最低的,人們多會穴居般做起“煨竈貓”。大寒時節,要麽雪花紛揚,要麽晴空如鏡,這時選擇外出,常有意外收獲。

? 於是想起了,曾經的九華山之行。

? 九華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壹,安徽池州青陽境內,素有“東南第壹山”之稱。傳說因李白詩句“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而得名。心馳神往之余,壹個晴色朗朗的冬日,毅然舉身而赴。壹路旖旎風景,到達山腳,已暮色暗沈。行駛在如亂麻纏結的盤山路上,氤氳的霧氣,漫漫浸浸,籠罩四圍。濃密的竹與杉,透出點滴昏黃。整個山谷,悄無聲息。在那壹個又壹個漸行漸高令人迷離的瞬間裏,我惶然覺得,自己正壹步步地,躡入神秘的仙境。

? 入宿,涼意四侵。那壹夜,正是大寒。

? 淩晨起身,天色微明。(其實幾乎壹夜未眠。)才知自己在海拔約800米處,1300多米的最高峰,晨光處尚不能辨。腳下薄薄壹層冰,空氣清冽入骨。

? 九華山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而更神秘之處,是此處史有14尊肉身菩薩,今仍可見的尚有8尊。何以九華山肉身菩薩如此多?何以這些肉身歷千年而不腐?...... 這究竟是佛教的修為所致,還是世間奇跡的顯現?壹個個問號,至今無解。

據說九華山***大小99座山,最有名的是9大峰,同時存99座寺廟。對大多人而言,可能既無充裕時間也無強健腳力,去走遍所有山峰,然當妳身在山谷深處,無處不梵音入耳,無處不香煙繚繞,無處不虔誠端肅,任何壹座山峰,都是99座的化身。又何須壹壹踏足?

? 據載當年李白從長安壹怒辭官,仰天大笑出門去,去了哪兒?先遊(huang)歷(dang)到了山東。和誰壹起?比他小11歲的杜甫。話說那時李白已快半百,杜甫也不年輕了啊。然後又約了高適(就是那個寫“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邊塞詩人),三人策馬奔騰,壹路向東南。他們此行目的何在?尋仙人,找仙丹。及至青陽境內,立時被佛光普照、華峰煙嵐所懾,忍不住駐足流連,並紛紛以詩歌盛贊。自此九華山美名不脛而傳。

? 此故事真實與否,先暫不深究。它真正吸引我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以及對人們的久遠影響。簡單概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儒、道、佛三家。它們三者的起源、發展、演變,以及三者之間相互對立、糾纏、融合的過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格局所在。以吾之陋見,儒家催人入世,是現實的、奮進的。道家教人出世,是清凈的、無為的。佛家勸人避世,是內修的、空靈的。至唐時,歷經壹千多年,儒道佛皆已發展醇熟,它們既相互獨立,又錯綜復雜地,存現於諸多古代文人大家身上。放眼看去,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東坡等概莫能外。官場失落之際,便是放任逐道、追求佛性之時。分不清何為外顯,何為內質,更不必苛責或哂笑,古人們何以如此荒野放誕。所謂文化,就是人性、哲學、宗教,以及林林總總世間萬物的矛盾綜合體。我們每壹個,都在這龐大而細微的體系之中。

? 只記得那日,壹步壹趨拾級而上時,有潔白的鴿子咕咕站在軒宇的檐角,晨曦壹點點照耀著的層峰疊巒,如蓮花般次第綻而盛放。妳所有的身心,被包裹著、震撼著、浸潤著、溫暖著...... 緩緩下得山來,天光大明,碧空如洗。路旁重而間疏的樹植,迎風垂枝,曳動多姿。我的內心,是從未有過的明亮與歡喜。

? 行至山腳,身後壹切漸次遠去。偶壹側眸,驚見壹座高大金身雕像,斂眉頷首,立於山前。它似在送行,又像是納接,仿佛正以“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的佛之心性,悲憫著註視著匆匆往來的世間眾生。

? 我恍然看見,先秦的獵獵長風,化作盛唐的壹匹白馬,嘶鳴著,奔向現世的混沌。也再次明白,恨,其實也是愛。相知,才是生命的本箴。那些曾經的迷茫與乖張,那些不自知的嗔怨與傷害,都擲予了這溝壑深谷。而我們,是不是從此,以儒之奮進,面對現實,以道之淡然,抵擋躁浮,以佛之自省,修行立真。?

? 我們,就是文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