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哪首詩
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句詩出自《敕勒歌》。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代敕勒族的壹首民歌。這首北朝民歌,雖然僅有二十七個字,卻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句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
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天蒼蒼,野茫茫“這兩句顯現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最後壹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描繪出壹幅殷實富足、牛羊肥壯的草原景象。這首民歌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抒寫了敕勒人的豪情。
風吹草低見牛羊”;古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以上句中的“見”都是通假字,都通“現”,是“顯現、顯露”出來之意。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裏。只有當壹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壹群,西壹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壹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壹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詩出《敕勒歌》。原文: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風吹草低見牛羊”出自哪首詩?
“風吹草低見牛羊”出自:北朝明歌《敕勒歌》
具體全文如下: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前面兩句是什麽?
前面兩句是天蒼蒼,野茫茫。
出自《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壹首民歌,壹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作者無名氏。
全詩如下: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如下: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裏陰山下,天空仿佛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
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註釋如下:
《敕勒歌》: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壹帶。
擴展資料: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壹片茫茫。
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壹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壹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麽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裏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歌具有鮮明的遊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質直樸素、意韻真淳。語言無晦澀難懂之句,淺近明快、酣暢淋漓地抒寫了遊牧民族驍勇善戰、彪悍豪邁的情懷。
百度百科——敕勒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全詩
敕勒歌
作者佚名朝代南北朝
譯文對照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註釋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壹般。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蔚藍的天空壹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那風吹到草低處,有壹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賞析相關內容
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敕勒川,陰山下”,歌壹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面的背景而來,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宏。同時,抓住了這壹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筆勾畫了壹幅北國風貌圖。
風吹草低見牛羊全詩
風吹草低見牛羊全詩
《敕勒歌》
作者:未知
原文: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註釋:
1、敕勒川:北齊敕勒族遊牧生活的地方。川遼闊的平地。
2、陰山:山脈名,橫貫於今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全長約1200公裏。
3、穹廬:遊牧民族居住的圓頂帳篷,多用氈子制作,今俗稱蒙古包。
4、四野:整個原野。
5、蒼蒼:青天的顏色。
6、茫茫:廣闊無邊。
7、見:同現,現出,顯露。
8、敕勒:南北朝時壹個少數民族,居住在今山西省北部,以遊牧為主。
詩意:
遼闊的敕勒川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壹座巨大的帳篷,籠蓋了整個原野。蒼天遼遠空曠,草原壹望無際,微風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賞析:
這是壹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壹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壹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麽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裏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中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壹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南北朝民歌具有顯著的差異,前者輕艷綺麗。委婉纏綿,壹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溫柔;後者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恰似塞北健兒,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學概念來表示,前者屬於優美的類型,後者則更具崇高的傾向。這種審美趣味上的差異,究竟是怎麽造成的呢?我們不妨從《敕勒歌》來作些分析,這對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義的。敕勒是古代中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它的後裔融入了今天的維吾爾族。這首詩就是敕勒人當日所唱的牧歌。不過,北朝時敕勒族活動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前四句是對他們的生活環境的詠唱。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壹條河流,而且即使在當時,也未必是壹個固定的專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區的河川罷了。陰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內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綿亙千裏。敕勒人歌唱起他們所生活的土地時,就以這樣壹座氣勢磅礴、雄偉無比的大山為背景。就具體的地理位置而言,這樣說未免有些含糊,但作為詩的形象,壹開始就呈現出強大的氣勢和力量。接下去,詩人又給我們描繪了壹幅蒼茫遼闊的圖卷:在壹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氈帳壹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如此風光,使人心胸開張,情緒酣暢。
離離原上草全詩
離離原上草全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唐白居易
原文: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註釋:
1、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
2、離離:形容野草茂盛,長長下垂的葉子隨風搖擺的樣子
3、枯:枯萎
4、榮:繁榮茂盛
詩意:
草原上的野草長得很旺,每年都會經歷枯萎和繁榮的過程。野火也無法將它燒盡,春風壹吹,它又生長了出來。野草的香味遠遠傳來,陽光下,翠綠的野草通向那荒涼的城鎮。又送走了親密的好朋友,這繁茂的草兒也充滿著離別之情。
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麽茂盛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裏,那通篇也就將是另壹種氣象了。野草是壹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壹歲壹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壹樣。如作後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壹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壹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壹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壹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壹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壹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壹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淩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麽!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壹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壹句寫枯,壹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麽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壹轉。上壹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壹種蔓延擴展之勢,再壹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_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並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壹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麽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麽富於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而這裏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壹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這是多麽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壹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壹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野曠天低樹全詩
野曠天低樹全詩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原文: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註釋: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西部的壹段江水。
2、移舟:劃動小船。泊:停船靠岸。煙渚: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煙:壹作幽。渚:水中小塊陸地。《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3、客:指作者自己。愁:為思鄉而憂思不堪。
4、野:原野。曠:空闊遠大。天低樹:天幕低垂,好像和樹木相連。
5、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來靠近人。
詩意: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沈,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賞析:
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它雖然露出壹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可見它在選材和表現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詩的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裏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壹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壹面是點題,另壹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系,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裏的壹段: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這裏寫壹位婦女,每當到夕陽西下、雞進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麽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略得到的。詩的第二句就點出客愁新,這三四句好似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過壹番上下求索,終於發現了還有壹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麽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雖止,意未盡。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詩人曾帶著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只能懷著壹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壹身,面對著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湧上心頭。江清月近人,這畫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靜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著船上的詩人;可那畫面背後卻是詩人的愁心已經隨著江水流入思潮翻騰的海洋。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誌,莫非自然。孟浩然的這首小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壹種風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此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壹隱壹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壹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壹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
文學賞析:
《宿建德江》這是壹首抒寫羈旅之思的詩,以舟泊暮宿為背景,顯然所詠在愁字。行船停泊,本當靜息壹夜,消除旅途疲勞,但黃昏時刻,羈旅之愁驀然而生。前兩句敘事,後兩句則純以寫景來表達愁情。日暮時刻天地蒼茫,曠野無垠,放眼望去,遠天比低樹還低。野曠景雖闊大,但壹個低字終給人壓抑之感,曠與低相依存、映襯。第四句寫夜已降臨,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人那麽近。近與清字也相依存、映襯。此句中見到的是清澈平靜的江水,以及伴著詩人的江中明月,而能體味到的則是詩人的愁心已隨江水流入思潮翻滾的海洋。這壹隱壹現,壹虛壹實,相互映襯補充,構成壹個人宿建德江、心隨明月去的意境。
北風吹雁雪紛紛全詩
北風吹雁雪紛紛全詩
《別董大其壹》
作者:高適
原文: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註釋:
1、董大:高適的友人。
2、黃雲:形容風沙遮天蔽日之景。
3、曛:日落余光,天色昏暗。
詩意:
壹望無際的黃雲搞得日光昏昏,北風呼呼,雁聲淒淒,大雪紛紛。不必擔心前邊的路上沒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誰不了解身懷絕技的董大您呢!
賞析: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這兩句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沈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淒酸。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妳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妳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麽響亮,多麽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