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因北汝河而名。西南有外方山余脈,北為嵩山余脈,北汝河橫貫其間,形成較寬闊的河谷盆地。北汝河兩岸來水吮山而下,有大小溝溪1304條,造就了壹方物產豐茂的沃土,人類蹤跡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文化積澱厚不可測。自周而到唐、漢,是拱衛古都洛陽的門戶,帝王將相、商賈賢達、才子名流腳蹤如織。中原腹地,自古兵家必爭。其山河滄桑、人煙更叠,正可謂壹把田土、壹塊碎石都帶有數千年文化的印跡。
這壹段北汝河古時曾稱“汝海”,其色也清,其勢也渺。有唐代毆陽詹的《汝州行》為證:“湛湛清流九曲灣,浮沈澈底似拖藍。扁舟壹葉無人系,風動橫移向碧灘。”而自《詩經·汝墳》到毆陽詹的《汝州行》,都寫到了兩岸生民伐條采葉、植桑養蠶的景象。遠的不說,1913年3月,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在舊金山舉辦萬國商品賽會。臨汝縣就有絹簾汝帖、帶籽棉花、本色山繡、山蠶繭等產品參展。壹張薄薄的粉皮,也成為國人餐桌上的珍饈。
早在100萬年前,寄料的張灣村壹帶就有先人居住,這是我國至今發現的僅次於雲南元謀人的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
5000年前,市區的煤山公園壹帶,崎嶺的槐樹伊、大張壹帶,紙坊的閻村、中山寨壹帶,安溝水庫神德宮壹帶出現較先進的原始文明村落。
三皇五帝時,汝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帶。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生的道理。之後把當時最富饒的汝河流域封給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個兒子昌意,昌意的兒子高陽,在黃帝死後,繼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壹帝顓頊。顓頊死後,讓位給大伯玄囂的孫子高辛,為帝嚳。嚳死後傳位於兒子堯,堯繼位後欲讓位給賢人許由,許由避讓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堯之後讓位給顓頊的後人舜。三皇五帝時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轄範圍,昌意的後人出了兩個偉人顓頊帝和舜帝。
夏後期,建都於在今楊樓樊古城壹帶的霍國強大起來,成為夏西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霍候支持商湯統壹了天下,霍西南部的高士伊尹為商的宰相,為商的統壹立下汗馬功勞。汝州為世界霍姓的發源地。
商朝,“霍”做為滅夏有功的侯國,地位得到鞏固,管轄南到伏牛山東到禹州西至嵩縣北至登封的廣大地區。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帶大軍打敗商紂後,揮師包圍霍都。霍侯開城投降,周武王封霍侯的兒子為新的霍侯。霍在整個西周相對平安,經濟得以長足發展。周平王遷都洛陽後,汝州的戰略地位顯得十分重要,就將霍地封給自己的兒子姬唐,改霍為梁,遷霍後人至楊樓壹帶,建小霍城安置,為梁小邑。
春秋時梁國西南曼氏國興起,壹度將梁和霍納入自己的版圖。曼氏國後被楚國所滅,汝州成為楚的北部邊地。再後鄭國打敗楚國,把汝州地納入鄭國的版土。
戰國時,梁城位於洛陽東南戶的戰略地位被軍事家們所看重,梁地區成為諸侯爭奪的中心地帶,韓國滅鄭國後,梁地歸韓國管轄,改梁為南梁,以區別開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這時南梁附近出現了註人城(廟下東壹帶)陽人城(梁古城)鄲狐聚(臨汝鎮壹帶)赫人聚(楊樓石臺村壹帶)等幾個大的城池。汝州為梁姓的起源地之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實行郡縣制管理。在汝州西部置梁縣,歸三川郡管轄,東部置郟縣和陽城縣,歸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管轄。
漢承秦制,汝州西部仍為梁縣,公元前206年將三川郡改為河南郡,梁縣歸屬河南郡。公元前113年在尚莊鄉榆廟村壹帶置承休國,安置周的後人姬嘉。公元前112年在小屯壹帶置成安國。
東漢改河南郡為河南尹,梁縣屬河南尹。
三國仍為梁縣,為魏國的司州河南尹管轄。東南部的小屯壹帶歸豫州的潁川郡管理轄。
公元280年,司馬炎在洛陽稱帝,歷史進入西晉。將河南尹分為河南郡和滎陽郡,汝州仍為梁縣,歸河南郡管轄。東部小屯壹帶歸襄城郡管轄。
東晉十六國時隸屬頻繁。公元317年,屬東晉,後歸前趙;公元365年屬前燕,隸河南郡;公元369年屬前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395年屬後燕,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09年屬後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17年屬東晉。
公元420年,歷史進入南北時期,政府為擴大自己的虛名濫設州縣。汝州的建制隨北朝的變遷而變動。北魏時汝州屬司州歸中央直轄,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城設南汝原縣,公元527年在今楊樓梁故城置汝北郡,後在今廟下東註人城置治城縣,在霍城置石臺縣,在今小屯成安城置東汝原縣,汝北郡從西到東***領石臺、梁縣、治城、南汝原、東汝原五個縣。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汝州屬東魏。同年改南汝原縣為汝原縣。公元539年,恢復汝北郡,在承休國舊地置承休縣,移郡治至承休縣;公元543年,改汝北郡為汝陰郡,廢治城縣入梁縣。公元577年改汝陰郡為和州。
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煬帝大業初改伊州為汝州,治梁縣城。大業八年,移承休縣至汝原縣,廢汝原縣。改汝州為襄城郡,治承休縣城,領承休、梁、陽翟、東汝原、汝南、魯、 城八縣。
唐汝州建制多變:公元621年,改襄城郡為伊州,領承休、梁、郟三縣;公元627年,移梁縣衙於承休縣,撤承休縣,把魯山劃為伊州;公元634年,改伊州為汝州,領梁、郟城、魯山三縣;公元695年,在今寶豐置武興(後改龍興)縣;公元712年在今臨汝鎮置臨汝縣;公元738年,劃許州襄城縣來屬,改汝州為臨汝郡,屬都(指東都洛陽)畿道,領葉、襄城、郟城、魯山、龍興、臨汝七縣。公元758年,改臨汝郡為汝州。唐時汝州為東都洛陽東南門戶,設東都畿都防禦使,駐有重兵防守。
五代時汝州先後歸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建制隨唐制,仍為軍事要地。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改臨汝縣為臨汝鎮,入梁縣,汝州領六縣。
宋代汝州建制仍襲唐制,公元1105年劃郟縣歸穎昌府。宋元和五年(公夫子1115年)升汝州為陸海軍節度,屬京西北路,領梁縣、襄城、葉縣、龍興、魯山五縣。
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領。汝州屬南京路,金中央直轄,領梁(含今汝陽)、郟城、魯山、寶豐、葉縣、襄城六縣。公元1207年,劃襄縣屬許州;1208年,劃葉屬裕州。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了軍政合壹的省壹級地方建制。汝州屬河南江北省南陽府管轄,領梁、郟縣、魯山三縣,寶豐廢縣為鎮,歸梁縣管轄。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對元行省作了大的改革,改省為“承布宣政司”,只管民政,但人們習慣上仍叫行省,簡為省,省下設郡(州)、縣。汝州仍為南陽府管轄,將梁縣省入汝州,領郟縣、魯山兩縣。1475年4月,在汝州東南設寶豐縣,汝州領三縣。1476年9月,時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距南陽太遠給群眾生活帶來不便為由,同好友河南布政使原傑聯明奏請憲宗皇帝朱見深,將汝州從南陽分出由省直轄,汝州成為河南唯壹壹個由省直轄的直隸州,由縣級州升格為府級。同年12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陽縣城附近置伊陽縣,劃原嵩縣、魯山、汝州的部分地區為伊陽地,汝州領魯寶郟伊四縣。明中央掌管吏治的按察使司在地方設立四十壹個按察分司,叫巡道,河南有二,分別叫河南道、河北道,河南道駐汝州。
清朝沿襲明制,汝州直隸州的地位沒有改變,領魯山、寶豐、郟縣、伊陽四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汝州隸河洛道,仍領四縣。
1913年,地主實行省、專區、縣三級管轄,改直隸汝州為臨汝縣,歸許昌專區管轄。
1947年屬豫西五專區。
1949年仍歸許昌專區,1951年將大小張莊和磨冢營村劃歸寶豐縣管理轄。
1954年10月改隸洛陽專區管轄。
1986年,撤專區建制,實行市(地)管縣,改隸平項山市。
1988年8月改臨汝縣為汝州市,屬省直轄,計劃單列,由平項山市代管。
簡單介紹了壹下,希望對妳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