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操縱
壹、動襯為靜,動靜結合
詩人很註意動靜景物的相互對比,也可以寫靜寫動,以動寫靜,以靜對動,化靜為動。動靜結合往往與花劍有關。
如王維的《山居秋夜》:“雨後空山,立於秋夜。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朋友的王子啊,春天已經過去,而妳還在這裏,這又有什麽關系呢?. "對聯描寫天上明月,松樹為蓋,是靜態的景物描寫;山泉清澈,流過山石,是對動態景物的描繪。山泉因雨後水量充沛,加大了流動勢,流過石頭,發出聲響,以襯托山中的靜謐,烘托山中的寧靜。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望瀑懸於千川》,寫的是第壹個從遠處望瀑的意象,像壹個巨大的白練懸於山間,“懸”字化為寂靜。再比如王維的《觀鳥溪》,“人閑桂花落,夜靜春空。月出鳥驚,春溪鳴,花落月出鳥鳴,更顯春溪靜。
第二,虛實結合
在景物描寫中,空是聯想想象的場景,如回憶和想象未來或想象幻覺;其實指的是現在的視聽場景。劉墉筆下的林玉·淩想象著壹次又壹次的場景。李漁的於美人,“雕欄玉砌應該還存在,只是朱妍把它們改了”“雕欄玉砌”“故國”是記憶中的風景。姜夔的《揚州慢》中,虛景是“春風十裏”,實景是“麥滿青”,比以往更加沒落。想象是虛擬寫作的關鍵,虛擬是為現實服務的。
三、生動傳神
所謂“傳神”,就是對大自然的聲音、物體的形狀、顏色進行細致的描繪,使人有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陀思妥耶夫斯基舉了壹個例子。他說“壹個小小的銀圈掉到了地上”。這句話不夠好。應該寫成“壹個銀色的小圓圈從桌子上滾下來,在地上跳舞。”
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吳棟萬裏船停門口。”作者強調了新發芽的柳枝,成對的黃鸝,自由的白鷺和藍天。四種鮮艷的顏色清新明亮,構成了壹幅華麗的畫面。色彩渲染既能傳達歡樂的情懷,又能體現思鄉之情,如杜甫的另壹首詩《絕句》“江中鳥過白,山青白。”今年春天我又看到了。什麽時候是回歸之年?“是濃重的色彩和濃重的筆墨渲染出了宜人的景色。山青、花紅、鳥白、浪綠,情景清新悅目,卻為文筆喚起漂泊的憂傷做了鋪墊。
第四,精繪和簡繪
細節描寫:即細節的描寫,運用大量生動貼切的比喻,華麗的文字,多彩的色彩,做出粗粗的筆觸。比如《荷塘月色》中的壹些段落。
在彎彎曲曲的荷塘之上,我期待著田甜的葉子。葉子高高地伸出水面,像壹位優雅的舞者的裙子。層層樹葉間,零星點綴著壹些白色的花朵,有的優雅地綻放,有的羞澀地含苞待放;就像壹顆珍珠,就像藍天上的壹顆星星,就像壹個剛洗完澡的美人。微風吹過,送來縷縷清香,像遠處高樓上幽幽的歌聲。……
月光如流水壹般,靜靜地落在這片葉子和花朵上。壹層薄薄的藍霧漂浮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好像在牛奶裏洗過;就像紗籠中的夢。
“線描”作為壹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對比,畫出生動的形象。中國優秀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經常使用線描的手法。
速寫要求用極簡的語言描述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比如魯迅的《故鄉》開篇:“既然是冬末,走近故鄉,天氣又陰沈了。冷風吹進船艙,我們從樹冠縫隙望出去,隔著黃澄澄的世界有幾個荒涼的村莊,毫無生機。”寥寥幾個字,幾筆勾勒,不僅將籠罩在陰郁冬日天空下的袁野故裏收筆見底;並且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內心所蘊含的深深的悲傷。
敘事中運用了線描的手法,讓人感覺線條清晰,文字簡潔真實。比如,在《儒林外史》上,金範寫了壹篇帖子說,“...我看了壹遍又看了壹遍,拍拍手,笑著說:‘唉!好吧!我贏了!說著說著,他往後壹倒,咬緊牙關,不省人事。..................................................................................................................................................................................
用線描手法描寫人物,可以用幾句話揭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讓讀者看清這個人的本來面目。
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藍白色的臉,皺紋間常帶些疤痕;壹把亂糟糟的灰胡子”,“雖然穿了長衫,但是又臟又破,好像十幾年沒補也沒洗。”這些描寫就像是用了幾根墨線,簡單的筆觸,透露出特征,傳達出風度。
5.多個角度的順序組合。
蘇軾在《題西林壁》詩中寫道:“望林側為峰,遠近不同。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對於同壹個場景,不同的觀測點會給人不同的印象。同為廬山,由於橫、橫、遠、近、高、低的觀察角度不同,景色構成,給人的感覺也不同。
可以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進行描述,使景物真實再現,富有立體感,生動多彩,讓人看後有身臨其境之感。
比如《荷塘月色》描寫月光下的荷花時,可以直觀地看到“在層層的葉子中,有壹些白色的花朵零星地點綴著,有的優雅地綻放,有的羞澀地綻放……”,而從嗅覺上來說,“微風掠過,送來縷縷清香,仿佛是遠處高樓上的幽幽歌聲。”這裏,尤其是最後壹句,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讓這句話有了獨特的魅力。
第六,對比
襯托是通過壹方對比另壹方來突出主體的壹種方式,分為正對比和負對比。對比是兩個方面的結合,內容是相反的,目的是突出方法的不同。
如元代王冕《白眉》:“此身在冰天雪地林中,桃李異混香塵。忽壹夜清風起,散為乾坤萬裏春。”這首詩主要運用了烘托和對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春意盎然的特點。例如,在《夢裏登上天目山》中,“屋頂高18000英尺,並且,就在這壹點上,開始轉向東南”被用來襯托天目山的高度。《琵琶行》中,河中月“我們看到了白色的秋月進入了河心”襯托出迷人的琵琶聲,“當河水向著滿月神秘地變寬”襯托出人物的淒涼心境。
七、多種修辭組合
根據表達的需要,恰當地運用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句等修辭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請看:
1.蜘蛛也珍惜春天的歸來,抓住殘紅不讓它飛。
用“殘紅”代替落花,生動傳神;運用擬人手法,生動表達惜春之情。
2.清水魚讀月;安靜的鳥談論天空。
有了二元性,就有了音樂之美;擬人化的運用不僅表現了優美寧靜的環境,還渲染了清新濃郁的書卷氣。
3.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冷星,如寶珠,如白水銀,內含兩粒黑水銀...
用比喻形容白牛的眼睛:“秋水”清澈純凈,“冷星”晶瑩明亮,“圓球”渾圓閃亮,“水銀”黑白分明生動。這雙眼睛真的很有表現力,很美。
4.春天聽鳥鳴,夏天聽蟬鳴,秋天聽蟲鳴,冬天聽雪鳴;聽聽白天的棋聲,月下的笛聲,山間的松濤聲,水聲,就對得起耳朵了。(張超的夢魘陰影)
運用排比,羅列出了壹系列悅耳的聲音,讓人深思,震撼心靈。
5.少年讀書,如隙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上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戲月。都是閱歷淺深,收入淺深。(同上)
賞月是讀書的比喻,表達與讀書獲得的經驗有關的道理,深入淺出的解釋。
(2)功能
首先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揭示作品的背景。
景物描寫的壹個重要作用是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有時還能揭示作品的背景。比如《孔伋紀》開篇對魯鎮旅館格局的描述“魯鎮的旅館格局和其他地方不壹樣:是街邊的大櫃臺,裏面有熱水,可以隨時溫酒。上班的人下午和晚上下班,經常花四文錢買壹碗酒。”說明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具體的人文特征。
再比如《壹面之緣》中的第五段。“門外,它像細雨壹樣被秋風絞卷著,向四面八方亂飛。店裏冷得像地窖,冷氣從褲腿裏鉆上來。”說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當時的自然環境,也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
第二,渲染氣氛,
景物描寫有時能渲染出特定的氣氛。比如高爾基的《母親》中寫道:“寒冷幹燥的空氣緊緊地包圍著他或她的身體,直抵喉嚨,使她的鼻子發癢,使她壹時無法呼吸。”既寫了母親行動的季節,又烘托了緊張的氣氛。
第三,烘托人物情緒
景物要穿透人物的感情。風景不應該是自然主義的純粹客觀描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境界分為“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謂“我之境界”,就是“萬物皆我色”,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於周圍景物,直接滲透在所寫景物中的作者感情。
比如在高爾基的《母親》中,“母親滿意地聽著腳下積雪發出的清脆聲音”、“每次打開門,都有壹團冷氣吹到臉上,讓她感到很清爽,於是深深地吸了壹口冷氣”等描寫,也表現了她從事革命工作時的興奮,對塑造壹個臨危不懼的革命母親形象起到了陪襯作用。
第四,揭示人物心情,展現人物性格。
人物周圍的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的裝飾,可以顯示壹個人的身份、氣質、性格等。,所以作家註重用景物來表現人物。比如《魯迅先生的祝福》中對魯先生學習的描述:
回到四叔的書房,瓦楞板上是白色的,房間裏映得通明,清晰地顯現出墻上掛著的的大“壽”,是陳摶老祖寫的;對聯的壹面已經脫落,松散的已經卷起來放在長桌上,另壹面還在。道是“講理平和”。百無聊賴,我走到窗下的書桌前,找了壹堆康熙字典,壹本近期思想劄記,壹本四書裏子,好像不全。從對聯和書籍的內容可以看出,陸思大師是壹位自覺捍衛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衛士。他尊重理學,也尊重儒家。他懶惰、自私、虛偽、無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重要人物。
第五,推動劇情發展
有時候對景物的描寫可以推動情節向前發展,比如《祝福》中對魯大師壹家的祝福的描寫。祈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具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理學也是祈福最強的。在陸思大師不許祥林嫂動手動腳的勸誡下,祥林嫂失去了加持的權利。為了獲得這種力量,她用自己“積攢的工資”捐出了壹個救贖的門檻,但得到的依然是壹聲號令,粉碎了她生前不受屈辱,死後不受痛苦的願望,她所有掙紮的希望都在這聲號令中破滅了。就這樣,在加持的時刻,魯大師憑借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把祥林嫂壹步步推向了死亡的道路。具體景物的描寫促進了情節的發展。
第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者在作品中描寫景物時,往往會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寫了壹幅慘淡朦朧的荷塘月色畫面,實際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感情。朱自清是新文學運動的鬥士。1927大革命的失敗,給他的心靈蒙上了孤獨的陰影。他不滿黑暗的現實,不想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脫離了現實。正是他借《荷塘月色》表達的這種超越現實的幻想。
七、照顧標題。比如《祝福》中的景物描寫,就起到了照顧題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