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註釋: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壹樣,方圓六七裏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聲牧童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完晚飯後的黃昏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欣賞天空中的明月。
賞析:
《牧童》壹詩,向我們展示了壹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斷時續,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裏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壹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的。
作者簡介
呂巖
〔唐〕(約公元八七四年前後在世)壹名巖客。字洞賓,河中永樂(壹雲蒲阪)人。(唐才子傳作京兆人。此從全唐詩)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乾符初前後在世。鹹通初中第,兩調縣令。值黃巢之亂,遂攜家歸終南,放跡江湖間。相傳他後來在長安酒肆,遇到仙人鍾離權,遂得道,不知所終。這就是民間盛傳的“黃粱夢”故事,許多小說家戲曲家,都取以為小說、戲曲的題材。巖所作詩,流傳甚多,全唐詩輯為四卷,行於世。
補充:
呂巖(壹作巖)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世傳“八仙”之壹。號純陽子。壹說名洞賓,壹說字洞賓。其裏籍、生卒年均不詳。較早的宋代記載,稱他為“關中逸人”或“關右人”,元代以後比較壹致的說法,則為河中府蒲阪縣永樂鎮(今屬山西芮城)人,或稱世傳為東平(治在今山東東平)人。
他大約生於唐末,卒於宋初,與陳摶為同時代人。至於後人將他的生活時代上推至唐開元(713~741)中,則是附會唐人沈既濟《枕中記》所記道者呂翁事。此外尚有頗多傳說,紛紜不壹。比較可信是《國史》的記載:呂洞賓本儒生,因科場不利,而轉學道,遇五代隱士鐘離權授以內丹道要,隱居終南山,活動於關中等地。“年百余歲,而狀貌如嬰兒。世傳有劍術,時至陳摶室”,與陳摶、李琪(壹作“李奇”)等傳奇人物交往。好以詩言內丹旨要,對鐘呂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貢獻。有弟子北宋施肩吾(華陽子)傳其道。
呂洞賓以內丹為修仙徑路,兼攝禪宗,自稱“幼習儒業,長好性宗,修天爵而棄人爵,鄙頑空而悟真空。天爵止於人事,真空不離因緣”。指出:“修煉丹者,先正其爐。”身為丹爐,神氣精液為藥物,目、耳、口、鼻為爐之八門,“常固守之”,勿傷內真,“然後於天地之爐、造化之鼎,調和藥物,匹配陰陽,制煉神氣”。認為“順天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陽真壹太和純粹之氣,則坐致長生”,並說“其要在乎變煉五行而已”。主張壹日當壹年,晝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陰陽,運行四序”,晝夜終始修煉。又認為,“性命根源,歸乎壹氣。其來也,有壹夫壹婦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焉。金男采黃芽於九宮之臺,玉女收白雪於十二樓。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陰內煉陽,以別九州。於是三田和會而火龍出於昏衢,千日功成則遊於蓬島矣。其要蓋十有八焉: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提出修煉當從消除六欲七情著手,瀉心之積氣而集其神。行肘後之法,即透過尾閭將藥物搬上背以入腦,要存想龍虎河車,使上起,但應防止腎之虛陽入頂而引起上壅生熱,故須震、坎、艮三男和巽、離、兌三女“俯仰開辟,節次升存,過關勿急”。繼行飛金晶,“壹撞三關”,直入上宮。煉之既久,如慮太過,則吐玉液煉其形。另尚有金液還丹煉形等法。其詩詞,如“壹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鐺內煮山川”、“飲海龜兒人不識,燒山符子鬼難看”等,奇譎詭異,尤膾炙人口。北宋以後,歷代有人假托呂洞賓之名(或稱“回道士”、“回客”、“回山人”等),行種種異事,故神化事跡叠出。民間信仰呂洞賓者甚盛。宋代道教學者曾慥編《集仙傳》,稱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獨純陽子呂公顯力廣大”。托名呂洞賓的“自傳”即稱其遇鐘離、苦竹真人,得金丹、驅鬼之道。“吾得道年五十,第壹度郭上竈,第二度趙仙姑”,“常遊兩浙、汴京、譙郡。嘗著白襕角帶,右眼下有壹痣,如人間使者,筋頭大。世言吾賣墨,飛劍取人頭,吾聞哂之。實有三劍:壹斷煩惱,二斷貪嗔,三斷色欲,是吾之劍也。世有傳吾之神,不若傳吾之法;傳吾之法,不若傳吾之行。何以故?為人若反是,雖握手接武,終不成道”。元代道士苗善時更編為《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七卷,匯集壹百零八化故事。因而呂洞賓也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敕封“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純陽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相傳呂洞賓傳有鐘離權所授《靈寶畢法》十二科,為鐘呂金丹道教典。自著《九真玉書》壹卷(《宋史·藝文誌》著錄,即《道樞》卷二十六之壹篇)、《肘後三成篇》壹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即《道樞》卷二十五之壹篇。《直齋錄》又著錄《純陽真人金丹訣》壹卷,謂即此篇,略有不同)。其丹道思想尚散見於《道樞》之《五戒》《眾妙》《指玄》等篇中;詩詞有南宋夏元鼎編《金丹詩訣》,與楊億所說“世所傳者百余篇”吻合,其中壹些詩句為楊億所引,依托之作較少;單行本《沁園春丹詞》有數家註本。《正統道藏》所收《純陽真人渾成集》為元道士何誌淵所編,真偽雜糅。《呂祖誌·藝文誌》又增添《敲爻歌》、雜曲十首等,更不可信。 《呂公窯頭坯歌》雖見錄於《直齋書錄解題》,然其中竟有“富鄭公”(富弼),“張尚書”(張商英)、“趙樞密”(趙鼎)等名,顯系南宋人偽作。《道藏輯要》收錄署名呂著的作品,多為後人依托或扶乩降筆。《呂祖全書》絕大部分也是偽作。
註釋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編的外衣,用來遮風擋雨.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壹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壹個“弄”字,更顯出了壹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壹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壹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裏的“六七裏”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詩人筆鋒壹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裏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壹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壹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裏會想些什麽?或者什麽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壹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壹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壹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壹種向往。
舟過安仁
宋楊萬裏
壹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編輯本段]註釋
安仁:縣名。在湖南省東南部,宋時設縣。
收篙停棹:篙和棹都是劃船的工具
怪生:怪不得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還包含著詩人了解原因後的恍然,也包含著理解了兩個童子撐傘行為而由此產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怪生”壹詞看似平常,作者體味到的趣和童子行為的趣就在其中了。)
使:使用,利用
[編輯本段]釋文
兩個兒童坐在壹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們在船上卻不用篙和棹
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詩人楊萬裏是我國古代的詩人。
壹天,他乘著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駛,那時候,天空被白白的霧籠罩著,遠看像堵白墻;近看,大地被披上了壹層薄紗。這種白霧不是壹片片的,而是整個的,天地連著,什麽都看不清,什麽都是白茫茫的,兩旁的蘆葦是深綠色的,偶爾有壹兩只翠鳥飛到了蘆葦上頭,嘰嘰喳喳的叫著,它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姿態優美。岸上,草葉碧綠,帶著壹顆顆露珠。
楊萬裏看見了另壹艘船在行駛,船上悠悠自在地坐著兩個六七歲的小男孩,那兩個小孩穿著鮮艷的衣服,他們沒有劃船,而是無憂無慮的坐在那裏,臉上總是嘻嘻哈哈的,只見他們拿出了壹把雨傘,詩人看見了,很奇怪:天上也沒下雨為什麽要打傘?他看著看著,噢!原來是那兩個小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的,怪不得不下雨還打傘呢!詩人對這兩個小孩充滿了童真和稚氣的行為感到羨慕,因此,他當時作了壹首詩:
壹葉漁船兩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
不是遮頭是使風。
[編輯本段]簡介
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兒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無忌.
[編輯本段]賞析
詞句解析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這裏有作者的所見:壹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1)“壹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可能是詩人閑來壹瞥發現的情景,當然,兩個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註意,為什麽呢?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竹篙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裏,這不是很奇怪嗎?由此可見,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閑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註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裏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怎麽解開的呢?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作者壹定是啞然失笑,為小童子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於是欣然提筆,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壹幕。
楊萬裏寫田園詩,非常善於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壹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①梅子留酸軟牙齒,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②松陰壹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可以參閱。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楊萬裏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壹
:
楊萬裏(1127-1206年),漢族,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宋朝傑出的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中進士。授贛州司戶,後調任永州零陵縣丞,得見謫居在永州的張浚,多受其勉勵與教誨。孝宗即位後,張浚入相,即薦萬裏為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喪,服滿後改知奉新縣。乾道六年(1170年)任國子博士,開始作京官,不久遷太常丞,轉將作少監。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曾鎮壓沈師起義軍,升為廣東提點刑獄。不久,遭母喪去任,召還為吏部員外郎,升郎中。十二年 (1185年)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極論時政十事,勸諫孝宗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堅決反對壹些人提出的放棄兩淮、退保長江的誤國建議,主張選用人才,積極備戰。次年,任樞密院檢詳官兼太子侍讀。十四年(1187年),遷秘書少監。高宗崩,萬裏因力爭張浚當配享廟祀事,指斥洪邁“指鹿為馬”,惹惱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紹熙元年(1190年),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終因孝宗對他不滿,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諸郡行鐵錢,萬裏以為不便民,拒不奉詔,忤宰相意,改知贛州。萬裏見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無實際官職,只領祠祿,等於退休)而歸,從此不再出仕,朝命幾次召他赴京,均辭而不往。 開禧二年(1206年),因痛恨韓侂胄弄權誤國,憂憤而死,官終寶謨閣文士,謚“文節”。
楊萬裏壹生力主抗戰,反對屈膝投降,他在給皇帝的許多“書”、“策”、“劄子”中都壹再痛陳國家利病,力詆投降之誤,愛國之情,溢於言表。他為官清正廉潔,盡力不擾百姓,當時的詩人徐璣稱贊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投楊誠齋》)。江東轉運副使任滿之後,應有余錢萬緡,但他均棄於官庫,壹錢不取而歸。他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此始終不得大用。實際上他為官也不斤斤營求升遷,在作京官時就隨時準備丟官罷職,因此預先準備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費,鎖置箱中,藏於臥室,又戒家人不許買壹物,怕去職回鄉時行李累贅。後來賦閑家居的十五年中,還是韓侂胄柄政之時,韓新建南園,請他作壹篇“記”,許以高官相酬,萬裏堅辭不作,表示“官可棄,‘記’不可作。”以止數事,可以想見其為人。詩人葛天民誇他“脊梁如鐵心如石”(見《南宋群賢小集.葛無懷小集》),並非謚美之辭。
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官至秘書監。主張抗擊金人,收復失地。以正直敢言,累遭貶抑,晚年閑居鄉裏長達15年之久。詩與尤袤、範成大、陸遊齊名,並稱南宋四大家。今存詩作4200余首,不少抒發愛國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絕句》、《舟過揚子橋遠望》、《過揚子江》、《雨作抵暮復晴》等詩,撫今追昔,即景抒懷,思想性和藝術性都相當高。也寫過壹些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詩,如《竹枝歌》七首寫纖夫雨夜行船,《圩丁詞十解》寫築堤圩丁,以及《插秧歌》、《憫農》、《憫旱》、《農家嘆》、《秋雨嘆》等都從不同角度表現出對農民艱難生活的同情。楊萬裏初學江西詩派,重在字句韻律上著意,50歲以後詩風轉變,由師法前人到師法自然,形成獨具特色的誠齋體。誠齋體講究所謂“活法”,即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檄風伯》:“風伯勸爾壹杯酒,何須惡劇驚詩叟!”就充分體現了誠齋體的特色。所著《誠齋詩話》不專論詩,也有壹些文論。所作賦,以《浯溪賦》、《海賦》為有名。所作詞今存僅15首,風格清新,富於情趣,頗類其詩。又精於《易》學,有《誠齋易傳》,以史證《易》,為經學家非議。所著《誠齋集》133卷(包括10種詩集及各體文章),有《四部叢刊》本;《楊文節公詩集》42卷,有乾隆間刻本;《誠齋易傳》20卷,有曝書亭影宋本;《誠齋詩話》1卷,有《歷代詩話續編》本。
[編輯本段]清平樂(讀yue第四聲)·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
白發誰家翁媼(ǎo)?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
溪頭臥剝蓮蓬。
註釋
1. 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泛指南方的方言。
2. 翁媼(ǎo):老翁、老婦。
3.茅檐:茅房的屋檐。
4. 亡賴:同“無賴”,“亡”讀無,這裏指頑皮、淘氣。
5.清平樂:詞牌名,“樂”讀 yuè。(多音字)
6.相媚好:這裏指互相逗趣、取樂。
7.醉裏:醉意
背景
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誌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並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壹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向往這樣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壹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並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賞析
上片勾勒出壹個農家生活烘托出下片的內容。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住在壹所矮小的茅草房屋裏,緊靠著房屋有壹條流水潺潺、清澈見底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裏,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壹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壹起 ,壹邊喝酒,壹邊聊天的悠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壹對白發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裏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壹定的典型意義。
?下闋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裏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裏編織鳥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
?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壹絕!“臥”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壹字千金,即是說使用壹字,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裏的“臥”字正是如此。
釋解
壹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潺潺流淌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壹對白發老夫婦親熱地坐在壹起用吳地方言聊天,還帶著幾分醉意。或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壹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壹對白發蒼蒼,公公,婆婆。
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家編織雞籠,手藝那麽巧;還有那調皮可愛的小兒子,正趴在草地上剝蓮蓬。
評析
?這首詞反映了樸素、溫暖而又風趣的農村生活的壹個側面。全詞只有短短幾句,卻把壹家農戶的環境氣氛和全家老少勤儉淳樸的勞動生活面貌都鮮明地勾勒出來,給讀者展示出壹幅生動的農家生活畫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壹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壹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壹個畫面裏,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把壹顆顆蓮子往嘴裏塞。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壹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希望天下人都能過上這樣舒心的生活。給人壹種詩情畫意 ,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人。 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壹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出生前13年,山東壹帶即已為金兵侵占。紹興三十壹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壹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壹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壹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誌雄才得不到施展,壹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壹代大家。為豪放派愛國詞人,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余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壹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誌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沈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賞析〕
這首小詞近年來各種選本多已入選,有的選本還有簡單說明。如胡雲翼先生《宋詞選》雲:這首詞環境和人物的搭配是壹幅極勻稱自然的畫圖。老和小寫得最生動。“臥剝蓮蓬”正是“無賴”的形象化。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的《辛棄疾詞選》雲:這首詞可以說是壹幅農村素描。它寫得清新活潑,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清溪茅舍壹家老小的生動情景,使人仿佛身臨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詞選釋》雲:本篇客觀地寫農村景象,老人們有點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筆意清新,似不費力。上引諸家之說有壹***同特點,即認為這首詞對農村景象是在進行客觀描述。我卻以為詞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觀感情,並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基於這個出發點,對詞的文句就產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兩句,我就認為“醉裏”是作者自己帶有醉意而不是指農村中的“翁媼”。現將拙作《讀詞散劄》第十二則轉引如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上片雲:……胡《選》及俞平伯師《唐宋詞選釋》本皆以“醉”屬諸翁媼,疑非是。此“醉裏”乃作者自醉,猶之“醉裏挑燈看劍”之“醉裏”,皆作者自醉也。若謂翁媼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吳音,使不醉,即不作吳音乎?“相媚好”者,謂吳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覺,非翁媼自相媚好也。蓋作者醉中聞吳語而悅之,然後細視諦聽,始知為農家翁媼對話也。此惟夏承燾先生《唐宋詞選》初版本註文得其解。(《學林漫錄》初集,頁壹八七。)我以為,從含醉意的作者眼中來看農村的壹個生活側面,比清醒的旁觀者在聽醉人說吳語要更富有詩意。退壹步說,即使讀者不同意夏先生和我的關於“醉裏”的講法,則此詞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語也該指作者,總不會是指白發翁媼。可見這首詞中作者的心情是開朗喜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