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那天,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晝長夜短。
地球上離赤道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得到的太陽光和熱量就越少。壹般三四五月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春分和秋分晝夜平分”。每年的春分都在3月21左右。春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晝夜時間幾乎相等。
在周朝,有壹種在春分崇拜太陽的儀式。禮記:“祭壇。”孔《英達疏》:“又叫春分”。這種習俗代代相傳。潘慶榮弼《景帝歲時紀勝》:“春分秋分為國之大典,士不可拜之。”
日壇位於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以東,又稱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時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設定在春分的開始。每年甲、丙、戊、庚、任,皇帝親自祭祀,其余年份由官員祭祀。
古代皇帝祭祀太陽的地方大多位於北京郊區。元代北京有壹座祭壇,現在北京的這座祭壇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它被壹個正方形的外墻包圍著。每次祭祀前,天皇都會來到北壇門的服裝廳休息,然後換上衣服,前往朝日壇進行祭祀。朝日祭壇位於整個建築的南面,面向東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人們不得不站在西方向東方敬禮。祭壇呈圓形,1層,直徑33.3米。四周有短墻環繞,東、南、北各有1星門。西面是正門,有三個星門以示區別。墻中間用白石築成方形平臺,稱為祭臺,高1.89米,周長64米。明朝建成後,祭壇由紅色釉面磚制成,象征大明神的太陽。這本來是壹種很浪漫的布置,但是到了清朝,就用方磚鋪成了,祭壇就遜色了。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祭地的儀式,但儀式也相當隆重。明朝皇帝祭祀日本人的時候,三禮,七曲,八舞,三跪,九鞠躬。清代皇帝祭祀太陽的儀式包括迎神、獻玉帛、初祭、初祭、終祭、祈福、車行、送神、送流星等九項,也非常隆重。如今的祭壇已經告別了祭祀太陽、崇拜上帝的時代,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公園。
“春分小麥起床,肥水要緊跟。北京市日壇公園將在春分這天舉辦“春分朝陽”民俗文化節,用傳統文化在祭壇上向農民獻祭。
明清時期,每年春分之際,都要在祭壇上舉行祭祀活動,祭拜太陽神和大明。在老北京,這壹天有吃“太陽餅”的習俗。去年春分,朝外街道首次在日壇公園舉辦民俗文化節,恢復了中斷近百年的“太陽餅”。
祭祀農民的活動非常熱鬧。蹴鞠、踢毽子、抖空竹和放風箏是北京的四大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