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楊柳岸曉風殘月 是誰的詩句

楊柳岸曉風殘月 是誰的詩句

柳永《雨霖鈴》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壹名句妙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然而我以為都沒有切中要意。領會這壹妙句之“眼”在哪裏? 在“多情自古傷離別”的“傷”字上,在“酒醒”之後的

“愁更愁”上,壹句話,在於借物寄情的貼切,在於烘托渲染手法的妙用。

為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淋漓酣暢地描摹出來,離人想像出壹個“酒醒”之後的“感情場”。在這個“場”中,作者沒有直抒胸臆 ,而是借物寄情,以物傳情。透過“場”中物象的表層,人們發現這些默默無語的景物所能表現的不但不能給離人壹絲溫馨、安慰和希望,反而神奇般地在離人破碎的“傷”口上撒了三把“鹽”。壹為“楊柳岸”。離人“酒醒”後若不停在楊柳依依的岸邊,也許不會觸景生情,眼前立即閃現出戀人淚流滿面、依依不舍的灞陵折柳贈別的情景,也許心情會平靜些。然而船停之地偏偏是那個觸動離人內心的“傷心處”——楊柳岸,怎能不叫他睹柳思人,倍感傷痛呢!“楊柳”無情地攪起離人的思親之潮。二為“曉風”。秋天拂曉的風要比傍晚時的風更涼,“酒醒”之後經涼風壹吹就更覺清冷,肌膚之寒立即引發出離別戀人的淒惻之情。本想壹醉了之,除卻“清秋節”中離別之時的“冷落”之苦,卻不想“酒醒”偏遭涼風吹,真叫人涼上加涼心更冷呵!“曉風”無情地吹皺了離人淒冷的心湖。三為“殘月”。離人多麽希望去時有日,歸來有期,盡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壹想到這壹去要到那煙波浩渺、暮雲沈沈、空闊廣漠、千裏之外的楚國,飄泊無依,歸期渺茫,何時能與佳人重逢? 便不忍再想下去,只有“壹醉解千愁”了。斷不料“酒醒”之後映入眼簾的卻是“破鏡”般的“殘月”,頓使他“重圓”的希望化為泡影。這豈不是叫人絕望的生離死別嗎? “殘月”在離人和戀人的現在與未來之間豎起了壹堵穿不過的“墻”。

楊柳、曉風和殘月是表達依戀、淒惻和訣別之情的三個極富表現力的典型的意象,組合在壹起,構成壹個哀婉動人的意境:倚著船舷的離人撫摸著岸邊飄拂的垂柳,遙看掛在天邊的壹彎殘月,習習涼風陣陣襲來,想起與戀人“無語凝噎”的離別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綿綿、肝腸寸斷! 真是天亦涼人人更涼,“借酒澆愁”的初衷不但未能實現,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是這三把“鹽”制造出離人心中事與願違而又無可奈何的感情落差,烘托渲染出“醉不成歡慘將別”“舉杯澆愁愁更愁”的極度傷感的氛圍,使籠罩於全篇的離情別恨更加強烈感人。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近乎白描式的寫法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強烈的感染力,關鍵在於作者把濃烈的感情毫無痕跡地揉進這個場景內的三個意象中,借用最能觸動離人情絲的三個極富暗示性和誇張性的典型物象表達離人的離情別緒,不明言情而情卻無處不在,無處不濃,濃到使讀者很難確定究竟是重在寫景還是重在抒情,真正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化壹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語即無聲”,“壹切景語皆情語”了。柳永把借物寄情和烘托渲染這些傳統技法的妙用發揮到了極致,使得“楊柳岸曉風殘月”連同他的眾多膾炙人口的名句被傳頌為千古絕唱,真可謂實至名歸,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