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格物致知的詩句 1.格物致知的詩句
格物致知
謂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為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之 壹。語出《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鄭玄註:“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格物致知"壹詞出自《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壹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湖塗。
詞 目 格物致知
發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釋 義 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 處 《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示 例 :
1.顧彼西洋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原強》)
2.“梅花也學嬌桃李,不敢沖寒便出頭”(錢大昕詩句)
3.“金山壹點大如拳,打破維陽水底天;
閑依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2.尋含有格物致知的古文10句
發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釋 義 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 處 《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示 例 :
1.顧彼西洋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原強》)
2.“梅花也學嬌桃李,不敢沖寒便出頭”(錢大昕詩句)
3.“金山壹點大如拳,打破維陽水底天;
閑依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格物致知"壹詞出自《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壹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湖塗。
3.尋含有格物致知的古文10句
1、“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2、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
3、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學習,招致所知。格,來也。已有所知則能在於來物;若知善深則來善物,知惡深則來惡物。言善事隨人行善而來應之,惡事隨人行惡亦來應之。言善惡之來,緣人所好也。物格而後知至者,物既來則知其善惡所至。善事來則知其至於善,若惡事來則知其至於惡。既能知至,則行善不行惡也。
4、人情莫不好善而惡惡,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蓋寡,惡且非者實多。何哉?皆物誘之,物迫之,而旋至於莫之知;富貴汩其智,貧賤翳其心故也。'‘格,猶扞也、禦也。能扞禦外物,然後能知至道矣。鄭氏以格為來,或者猶未盡古人之意乎。
5、格、至也。窮理而至於物,則物理盡。
6、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窮其理然後足以致之,不窮則不能致也。
7、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8、心不可泊壹事,只自立心,人心本來無事胡亂。彼事物牽去,若是有精神,即時便出便好;若壹向去,便壞了。格物者,格此者也。伏羲仰象俯法,亦先於此盡力焉耳。不然,所謂格物,末而已矣。
9、學問之初,切磋之次,必有自疑之兆;及其至也,必有自克之實;此古人格物致知之功也。
10、“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