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
林則徐書兩廣總督府對聯:“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無欲則剛”。 有容乃大,出自《尚書》;無欲則剛,出自《論語》。
來歷
出自林則徐的名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家中自勉的壹副對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可以容納千百條河流,因為它這樣廣闊的胸懷所以是世間最偉大的(教育人們要心胸寬廣才能變得偉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懸崖絕壁能夠直立千丈,是因為它沒有過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傾倒(教育人們要放棄無謂的享樂欲,修身養性)
文化釋意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顧名思義,大海的寬廣可以容納眾多河流;比喻人的心胸寬廣可以包容壹切.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就是說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這也是壹個人有修養的表現。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壹樣廣泛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同時,海納百川還有包羅萬象的意思,常常用來形容事物壯闊雄奇,難以形容,於是用“海納百川”來形容。
形象體現
“這是暨南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 2006年11月16日,百年暨南,慶典如潮。來自海內外的暨南大學校友與社會各界人士歡聚壹堂,撫今追昔,***享榮光。中國教育素有百年樹人的歷史期待與精神修煉。暨南百年,何以美譽“華僑最高學府”?世紀兼程,她錘煉出多少英才,鑄就了何種精神?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蔣述卓教授告訴記者,建校伊始,暨南人即以弘教澤而系僑情為辦學宗旨,在辦學中倡導、踐行、提煉了暨南的大學精神——忠信篤敬、知行合壹、自強不息、和而不同。 將中華文化遠播五洲 確切地說,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之興不過百余年的歷史。世紀暨南,可謂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壹個側影。但這個側影豐滿而堅實。 1906年,清政府為“弘教澤而系僑情”設學於南京,中國第壹所國立華僑學府——暨南學堂由此誕生。在中國近現代之轉型期,暨南辦學宗旨如此鮮明而眼界開闊,正體現了她精神與氣度的底蘊。 “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遠播五洲四海。肩負民族優秀文化傳播使命,與世界交流為胸懷,教澤僑情與***,暨南由此獲得了中國大學的諸多第壹:第壹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第壹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大學;目前全國境外生最多的高校。 府門敞開,暨南園吸引著萬千海內外學子。僅改革開放20多年來,學校就向海外及港澳臺輸送優秀畢業生2萬多人。2006年在校學生3萬余人,其中來自全球五大洲77個國家及港澳臺的學生達12145人,居全國高校第壹;來自境外的研究生1008人,占全國高校海外及港澳臺研究生總數的1/4。 “聲教訖於四海”,作為百年僑校,暨大正在繼續弘揚其使命,爭取實現有華僑華人的地方就有暨南的聲音。現在暨大已在海外多處辦學,中文教材已在北美、歐洲及多個國家與地區使用,還準備在東南亞國家辦孔子學院。
知行合壹中自強不息
百年暨南,是在磨礪中奮進。在中國的大學中,從創立之日起,像暨南如此數度搬遷、分合的,為數不多。暨南學堂創辦不久即由南京遷至上海,1927年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抗日戰爭期間,遷址福建建陽。1946年重回上海。1949年9月合並於復旦、上海交通等大學。1958年在廣州重建,“文革”中停辦,1978年復辦。對暨南的三落三起、五次播遷,蔣述卓深情表達:壹部暨南百年的歷史,就是壹部不屈不撓的奮鬥史。 “愈挫愈奮、自強不息。”蔣述卓坦言:“這是暨南大學在百年發展歷程中形成的最突出的精神品格。” 個體的命運總是系於時代。暨南從創校之日起,就始終與國家同呼吸、***命運。物質的東西丟掉了,傳統的精神卻被壹代代新的暨南人承前啟後,發揚光大。“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突出的暨南精神品格深刻契合著“知行合壹”的中國哲學品質,並凸顯暨南的優良傳統和人才素質優勢。 早在上海真如時期,暨南就成立了知行學會,其旨在“把求知和實踐結合起來,建設強大祖國”。1921年暨南學校與東南大學合辦全國第壹所商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開創了我國財經高等教育先河。抗戰時期,學校飄泊無定,靠借用校舍分散教學。當代暨南學子秉承前人之誌,繼往開來。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後,為了美化環境,從校長陶鑄到普通教職員工,齊心協力,挖出了如今牽動無數暨南人情思的明湖。1978年復辦後,暨南園裏精神高揚,大樓、大師、大氣互為輝映,暨南學生因註重實踐,勇於知行,備受用人單位青睞。 四言十六字的暨南精神,內容豐富。“忠信篤敬”作為暨南校訓,是百年來暨南人在奮鬥中凝煉而成的理想追求和價值判斷。自強不息體現著“知行合壹”的行為方式,似壹根紅線凝結過去,指向未來。 以“和”海納兼容乃大 每個暨南人胸前自豪地佩戴著壹枚或紅或白的校徽。其設計上,字母“JNU”構成壹艘中國特點的帆船。船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也為文化交流的橋梁,同時寓意暨南揚帆遠航,與世界和而不同。 “這是暨南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作為著名文化學者,蔣述卓對暨南大學精神所蘊含的文化品格,別有壹番見解:“和而不同,是暨南大學最顯著的文化風格和特征。壹所真正的好大學必定是胸懷寬廣、兼容並蓄的,在承認差異性的前提下追求和諧。暨南園裏匯聚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歷經百年,多元化的大學文化在這裏互相尊重包容,蔚成風氣。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有容乃大,便造就大師、匯聚大氣。歷史上暨南大學的教師隊伍中曾有過馬寅初、鄭振鐸、梁實秋、王亞南、周谷城、錢鍾書、周建人、夏衍、許德珩、胡愈之、嚴濟慈、楚圖南、黃賓虹、潘天壽等壹大批著名學者。學子俊才,享譽中外。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知名人士江上青,著名僑領、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李光前,前泰國議會主席、副總理許敦茂,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前會長陳***存等都是暨南大學不同時期的傑出校友。 今日暨南,已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學校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國際化、現代化、綜合化特色明顯。目前1576名專職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導師163人,教授324人。學校現設有20個學院,44個系,88個研究機構和74個實驗室,61個本科專業;133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6個博士學位授權壹級學科,39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5個招收和培養博士的專業。暨南還積極開展對外學術和教育交流,已同世界五大洲70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機構簽訂了雙邊協議或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 在百年慶典新的歷史起點上,暨南大學正依據“僑校+名校”發展戰略,努力將其建成海內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暨南精神再續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