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蘇軾堵河決治水患 全文翻譯

蘇軾堵河決治水患 全文翻譯

哈哈 笑死我了 妳們的題目剛出來 這百度上就有人懸賞剛剛那個文言文的翻譯

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七月,黃河決口於澶州曹村(今河南濮陽西),滔滔洪水,“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奪泗入淮,勢如“平郊脫轡萬馬逸,壹夜徑度徐州洪”,很快包圍了徐州城。最高水位高出城中平地丈余。“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城裏人驚恐萬狀,許多富商大賈爭相逃離。當時剛上任三個月的知州蘇軾,鎮定自若,大聲疾呼:“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表示“與城***存亡”,及時安定了民心。隨著大水的壓力,古城墻到處漏水。他組織全城百姓壹面用柴草堵塞洞穴,壹面加固城防。由於人力不足,他又趟水涉泥連夜趕到武衛營禁軍駐地。禁軍為皇帝直接指揮,州官無權過問。他言辭懇切,請求卒長合作。卒長為蘇軾的精神所感動,當即回答:“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便急令士卒帶著畚鍤跟隨太守築城。城外洪水深達二丈八尺。蘇軾身先士卒,“過家不入”,堅守城頭,風餐露宿。他還命其他“官吏分堵以守”,各負其責。軍民們見長官都這樣拼命保城,也同心協力,奮勇抗洪。“自城中附城為長堤,壯其趾,長九百八十丈,高壹丈,闊倍;公私船數百以風浪不敢行,分纜城下,以殺河之怒”。經過七十多晝夜的連續奮戰,終於保全了徐州城。水退後,蘇軾為徐州城以後的萬全之計,又立即趕到城東北查勘荊山下的溝河,盡力籌劃改造。並打算興建石墻大堤,但未獲朝廷批準。後經同意,僅建了壹道木壩。還於第二年拆除戲馬臺上的危房霸王廳,用其木料在城東墻興建了黃樓防洪工程。很快得到了朝廷的獎諭。

“自公去後五百載,水流無盡恩無窮”。從這次抗洪到明代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的五百四十多年間,徐州雖不斷發生水患,但終有長堤為屏,卻壹直安然無恙。後人緬懷蘇軾治水保城的功績,就把他帶領軍民搶築的長堤,稱為“蘇堤”。

蘇軾還曾兩次出任杭州地方長官,“居杭州積五歲”。壹次是在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註:通判:官名,州府副長官,有監察所在州府官員之權,凡民政、財政、戶口、賦設、司法等事務文書,都須知州或知府與通判通署,方能生效。),另壹次是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太守。他在任內,多次主持杭州的水利建設。“坐陳三策本人謀,惟留壹諾待我畫”。詩句記述的是他在杭州復修六井、疏浚茅山河和鹽橋河、整治西湖以及開錢塘江石門四件事。前三件均完成,唯第四件由於調任,未能實施。

復修六井,解決杭州居民用水。杭州於隋代建市,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但由於瀕臨大海,“其水苦惡”,給人民生活與城市發展帶來很大不便。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79年)杭州刺史李泌開鑿了六井(六井:小方井、白龜池、方井、金牛池、相國井和西井,均居今杭州城西部沿西湖壹帶。)。“穴平地以為凹池,取諸西湖而註之,此使然之井也。其功大,其費多,其利民也博”。這些井,也就是大小不等的地下蓄水池,引西湖水經暗管註入。唐穆宋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大詩人白居易任刺史,浚治六井,民賴其汲。宋仁宗時(公元1023?063年),沈遘任知州,也曾疏治六井,並增鑿了沈公井。當蘇軾通判杭州時,沈公井已不能用,“六井亦幾於廢”,市民叫苦不叠。於是,關心“民間疾苦”的蘇軾,便與太守陳襄組織市民重新整修了六井,終於解決了城市的飲用水問題。翌年,江浙壹帶大旱,水貴如油。而杭州居民卻免除了久旱缺水之苦,全城人“汲水皆誦佛”,感戴蘇軾辦了壹件大好事。十五年後,他出任太守第二次來到杭州時,發現用竹管引水需要經常更換,且不易維修,以致井水短缺而水價昂貴,於是又將引水竹管壹律改為瓦筒,並以石槽圍裹,使“底蓋堅厚。錮捍周密,水既足用,永無壞理”。同時還開辟新井,擴大供水範圍,使得“西湖甘水殆遍全城”。

茅山河和鹽橋河是杭州城內的兩條大河,北連南北大運河而入錢塘江。由於江水與河水相混,自北宋天禧(公元1017?021年)以來,江潮挾帶的大量泥沙常常倒灌淤積到河內,殃及市內稠密的居民區,“房廊居舍,作踐狼籍,園囿隙地,例成丘阜”。每隔三五年就得開浚壹次,既有礙航運,又費人力物力,“居民患厭”。況且,往年浚河挖出的淤泥壹經大雨,復沖入河中,又使“漕河失利”。蘇軾“率僚吏躬親驗視”,了解到兩河淤塞,在於堰閘廢壞。於是,他果斷地調集捍江兵和廂軍壹千人,用半年時間,修浚城中的這兩條河。接著,他又組織軍民在串聯兩河的支流上加修壹閘,使江潮先入茅山河,待潮平水清後,再開閘,放清水入鹽橋河,以保證城內這條主航道不致淤塞。茅山河定時開浚,起到沈沙池的作用。自此“江潮不復入市”,免除了泥沙淤積之害。加上又在湧金門設堰引西湖水補給,較科學地完善了杭州城的水利系統。

今日西湖被譽為“人間天堂”,也是與蘇軾的整治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