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表達大隱隱於市的詩句

表達大隱隱於市的詩句

1. 關於大隱隱於市的詩句

關於大隱隱於市的詩句 1. 大隱隱於市前半句是什麽

這句話自古流傳很廣,有很多版本,如:“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小隱在山林,大隱於市朝。”等,說的都是壹個意思: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幹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於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升華所在。

意思是說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賴周圍的環境忘卻世事,沈湎於桃源世外,這是指小隱

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是匿於市井之中,那裏才是藏龍臥虎之地,這是指中隱

只有頂尖的人才會隱身於朝野之中,他們雖處於喧囂的時政,卻能大智若愚、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隱者

至於出處,我只知道是魏晉時期民間流傳的,好像沒說出自那本書吧!有的話可能也是魏晉以後的了呵呵

也大概是句俗語,古已有之,所以要追究是哪壹個人最先說的,恐怕不易。不過從白話意義上說我想可能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作《中隱》最先把它通俗易懂地歸納出來。

妳可以讀壹下:

白居易《中隱》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

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

還有壹種說法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出自孔子的"古訓"

其實隱者本無大小之分,退而隱,原本已然拋棄了紅塵俗事,哪管的旁人指指點點?!又怎會在意是大隱還是小隱?!這和禪宗的佛理有異曲同工之妙,粗械氖悄諦那寰駁謀局?而不是出家在家的形式

願能結蘆山野,退而隱,依木閑坐,隱而狂。

何時能,披發仗劍破門去,采菊南山香滿襟。

也有人說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2. 有壹句話關於隱居的,小隱隱於什麽,大隱隱於市是誰說的

老子有“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之說。

也有壹說為“大隱隱於市”,典出《文選》晉代王康琚之《反招隱詩

》:“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這似乎是最有出處的解

白居易《中隱》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

有很多說法,不過真要說的話白居易比較多人認同

3. 關於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

小隱於野,中隱於市,大隱於朝.小者隱於野,獨善其身;中者隱於市,全家保族;大者隱於朝,全身全家全社會。

——出自《道德經》

東晉王康琚《反招隱詩》的開頭:“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李善註:“《史記》曰:《老子》,名耳,字聃。《列仙傳》曰:李耳,字伯陽,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又曰:武王平殷,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真正大徹大悟的隱士,不必像伯夷壹樣隱居山林,老子在朝廷中也可隱居。朝市,原指朝廷和市場,泛指人口稠密的熱鬧地方。東晉還有鄧粲也說過:“夫隱之為道,朝亦可隱,市亦可隱。隱初在我,不在於物。”

這種思想的來源很早。老、莊哲學中已有混跡人間而心離世俗的思想,只是沒有說得那麽明白。如《莊子·則陽》:“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漿。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子路曰:‘是稯稯何為者邪?’仲尼曰:‘是聖人仆也。是自埋於民,自藏於畔。其聲銷,其誌無窮,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沈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到了西漢,東方朔作歌雲:“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意思就比較明白了。西漢末的揚雄在《法言·淵騫》也有“柳下惠非朝隱者與”之語。

唐代白居易《中隱》詩的開頭:“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於大小隱之外又提出了“中隱”。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好像是出自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王朝》:雍正登基之後,放了鄔思道壹條生路,令其中隱。

《老子》

傍山而居,和山水融為壹體,這本來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象征。偏又練就壹身道行,參透了禪意,方才塵心滅去,歸隱於山。

在紅塵之中持修,做到在塵出塵,在世出世,在家出家,在俗離俗,才是真正的大隱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