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起源的詩句 1.人類起源的詩句
開天辟地!宇宙之卵漂浮在永恒空間之中,它包括兩個反作用力:陰和陽。經過無數次輪回,盤古誕生了,宇宙之卵中較重的部分——陰下落形成了地面,較輕的部分——陽上升形成了天空。
盤古擔心天和地再次融合在壹起,就用手腳支撐著天和地,他每天長高10英尺,1.8萬年之後天空已有3萬英裏高,盤古的任務完成後也就死亡了,他的身體部分變得了宇宙的基本物質。女神女媧非常寂寞,她從黃河水中撈出泥巴來制作泥人,這樣第壹個人類出現了,隨後她用樹枝蘸上泥巴向地面上甩,無數個小泥點形成了多個人類。
2.關於誕生的詩句
1、出生三十年
唐
寒山
《詩三百三首》
2、出生滅
元
王吉昌
《愛蘆花 以上會真集卷之五》
3、當處出生隨意
宋
黃庭堅
《寂住閣》
4、幻出生綃三萬幅
宋
孫覿
《橫山堂》
5、為誰畫出生綃上
宋
白玉蟾
《繪蓮二首》
6、晨出生謁人
宋
陸文圭
《贈筆生楊日新》
7、被渠認作出生臺
宋
潛說友
《手中烏啄食》
8、誓不出生違佛教
宋
釋道濟
《偈頌四首》
9、出生之後碗中無
宋
釋道濟
《偈頌四首》
10、出生萬象
宋
釋梵琮
《偈頌九十三首》
11、從此出生犢牛兒
宋
釋慧暉
《偈頌三十首》
3.關於古詩的起源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我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於東晉初年。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壹首。"壹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壹首。"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詩是怎麽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鬥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壹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壹多先生考證.[詩]與[誌]原是同壹個字,[誌]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壹切文字的記載叫[誌]。誌就是詩。在心為誌,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壹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壹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壹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壹回事,後來為什麽又把二者連在壹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裏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壹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壹支歌包括兩個部分:壹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誌,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4.關於來源於詩句的成語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悲歡離合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驥伏櫪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桃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心有靈犀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柳暗花明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青梅竹馬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不拘壹格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怒發沖冠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乘風破浪《行路難》李白
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登第》孟郊
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海角尋思遍——無窮無盡、天涯海角《踏沙行》 晏殊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春日》朱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柔情似水《鵲橋仙》秦觀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水調歌頭》蘇東坡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無可奈何《浣溪沙》 晏殊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千淘萬漉《浪淘沙》 劉禹錫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物是人非《武陵春》李清照
5.中國古代詩歌起源
古典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皆出現於先秦時期,壹是現實主義源頭《詩經》;二是浪漫主義源頭《楚辭》。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樂歌總集,由眾位采詩官收錄、加工、編訂,集合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所以又被稱為“詩三百”。
《詩經》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後人將其歸納為“賦、比、興”,“賦”是鋪陳敘述,可以是直接敘事、直言其誌;“比”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興”是起興,觸物以起情謂之興,壹般處於壹首詩或壹章詩的開頭位置。
中國詩歌的另壹源頭是《楚辭》。楚辭是在戰國後期,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相比中原文化,楚文化更絢麗浪漫。
楚辭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但《楚辭》非其壹家之言,而是輯錄了自戰國至東漢三四百年間以此題材寫就的詩文。現傳17卷本《楚辭》中含有屈原的《離騷》《天問》、宋玉的《九辯》、東方朔的《七諫》和劉向的《九嘆》等。
在《詩經》三、四字句的基礎上,《楚辭》發展了五言、七言句式,在內容上首開中華文學浪漫主義創作風格的先河,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擴展資料
發展順序:詩經——楚辭——樂府——賦——辭——唐詩——宋詞——元曲
1、漢代的古體詩
漢代時樂府詩形成。樂府詩是為了配音樂演唱的,相當於現代社會的歌詞。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三國時期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詩歌作品吸收了樂府詩的營養,為後來的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2、唐宋的近體詩
到了唐代,中國詩歌出現了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律詩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對仗都有規定。絕句的規定稍微松壹些。
另外,在宋代達到頂峰的詞也是詩歌的壹種重要形式。詞的格式要依從壹些固定的詞牌,以便於配以樂曲演唱。
3、後期發展
自元代開始,中國詩歌的黃金時期逐漸過去,文學創作逐漸轉移到戲曲、小說等其他形式。
百度百科-中國古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