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浣溪沙有五首,五首詩意如下
其壹
覆蓋著的田畦小麥還沒有返青。像雲壹樣的枯葉悄悄地在車輪下飄著。臨臯亭雲煙繚繞景色奇麗世間少有。
雨小了壹半的屋檐水滴斷絕了,剛剛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動。回到房屋裏的時候胡須都結成冰了。
其二
清早醉夢昏沈之中還未蘇醒,聽到門前轣轆的車馬之聲傳來,原來是徐守攜酒造訪。怎能少了壹杯淡酒讓我與友人***赴醉鄉呢?
荒廢的苗圃裏種著冬天食用的蔬菜,壹排排樹木葉子青蔥,酒器上的酒滴如珍珠般晶瑩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嘗到細細的清香。
其三
身居異地,艱難困苦,雪裏餐氈的按道理都是姓蘇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駕車載滿美酒前來照顧我,大寒天裏臉上的醉容轉頭之間消散了。
酒宴上還聽說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薦,如此恩德我無以為報,可惜生活困頓,我作為主人卻沒有佳肴來招待摯友,在沈醉之中面帶愧容。
其四
深夜下起鵝毛大雪,野草叢上覆滿白雪,猶如壹座座銀山,早晨看到田野裏雨雪交加,昔日大江裏奔湧的波濤和沙渚上彌漫的水煙,這時間都沒有了。
饑餓的肚子裏只有詩詞,衣服上編織成結,潮濕的柴火像桂木壹樣寶貴,壹粒粒的米就像壹顆顆珍珠壹樣珍貴,誰能和我在寒天裏撚著胡須吟詠詩句?
其五
我記不得姑蘇萬項風潮侵襲田野。只記雪睛江上明亮麥豐收滿千車。但我心願是人飽我的愁自然也無。
舞女甩著綠袖子隨風繞著柳絮飛,歌女塗抹絳唇喝酒紅得似爛櫻珠。酒杯之前我暖著手捋著霜白胡須。
二、原文
其壹
覆塊青青麥未蘇,江南雲葉暗隨車。臨臯煙景世間無。
雨腳半收檐斷線,雪床初下瓦跳珠,歸時冰顆亂粘須。
其二
醉夢昏昏曉未蘇,門前轣轆使君車。扶頭壹盞怎生無。
廢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凍真珠。清香細細嚼梅須。
其三
雪裏餐氈例姓蘇,使君載酒為回車。天寒酒色轉頭無。
薦士已曾飛鶚表,報恩應不用蛇珠。醉中還許攬桓須。
其四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壹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濕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撚髭須。
其五
萬頃風潮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
翠袖倚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樽前訶手鑷霜須。
擴展資料壹、創作背景
根據詞前小序及詞中內容可知這五首詞的創作背景。元豐四年(1081)冬十二月二日,黃州下雨之後又下雪,蘇軾因夜來飲酒醉睡未起,太守徐君猷給蘇軾送來了酒,蘇軾家人到廢圃挑選寒菜以待太守。二人暢飲的酒酣之際,蘇軾創作了《浣溪沙》三首。
第二天酒醒後雪更大了,他又用原韻創作了兩首。因徐君猷在此之前舉薦蘇軾還朝,故蘇軾在詞中表示謝意。
二、賞析
《浣溪沙五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詞作品,元豐四年(1081)冬天作於黃州。第壹首寫由雨轉雪時臨臯亭煙雨空濛、田野裏麥苗青青的景象;第二首寫醉夢醒來時所見的車轆印痕而思前夜二人用翠蔬、梅須下酒的情形。
第三首用漢代蘇武嚙雪餐氈、東晉謝安為桓伊“攬須”等典故,寫自己與徐君猷的交情及自己的感激之情;第四首描寫晨起銀裝素裹、江天壹色的雪景,以及自己生活貧苦的狀態。
第五首寫瑞雪兆豐年的願景,抒發了願天下百姓食無憂的美好願望。聯章五首為壹個整體,寫景如畫,抒情動人。
三、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詞與詩壹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功能。由於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
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品味,把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使詞從“小道”上升為壹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
蘇詞比較完整地表現出作者由積極轉而矛盾苦悶,力求超脫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繼柳永、歐陽修之後,蘇軾進壹步使詞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體由分離走向同壹。
蘇詞既向內心的世界開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於晚唐、五代文人詞所表現的狹小的生活場景,蘇軾不僅在詞中大力描繪了作者日常交際、閑居讀書及躬耕、射獵、遊覽等生活場景,而且進壹步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百度百科—蘇軾
百度百科—浣溪沙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