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哪些描寫洞庭湖的古詩詞,妳認為最好的是哪壹首?

有哪些描寫洞庭湖的古詩詞,妳認為最好的是哪壹首?

謝邀:

開篇明義,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位於中國湖南省北部,長江荊江河段以南,是中國第三大湖,也是僅次於鄱陽湖的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其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古代曾號稱“八百裏洞庭”,南納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北與長江相連。千百年來,洞庭湖壹年四季美麗的景致、洞庭湖美麗的傳說、洞庭湖畔承載著深厚人文記憶的嶽陽樓,無不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和足跡。

洞庭湖瀲灩的波光與壯麗的景色、恢宏的氣勢與浪漫的柔情也激發起詩人的才思,他們抑或泛舟洞庭,抑或登上嶽陽樓俯瞰洞庭,抑或抒發他們的文人情懷。

寄情湖光山色的詩人,總是用自己的才情與詩意去勾畫、點染、描摹、吟詠洞庭湖的光彩。

唐代詩人錢起,天寶十載(751年)應進士試時所作的《省試湘靈鼓瑟》,其實也是與洞庭湖有關的詩歌,這首詩傳誦壹時。詩中最後四句:“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歷來被視為千古名句。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李白在洞庭湖畔的嶽陽與李曄、賈至不期而遇,三人相約同遊洞庭湖,李白寫下壹組《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記其事。

其中的第二首是:“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全詩寫洞庭湖月下泛舟的閑情逸致,構思奇特而誇張,承襲李白壹向豪放灑脫的風格。湖上空明澄澈,而使詩人有乘流上青天的想法,頗有“夜靜如水”的境界。

大歷三年(768 年)冬十二月,57歲的杜甫由江陵、公安壹路漂泊到嶽陽,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嶽陽樓。這是他第壹次也是最後壹次登嶽陽樓。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於是揮筆寫下這首含蘊著浩然之氣的名篇《登嶽陽樓》。

杜甫的《登嶽陽樓》更使它成為名噪天下的文化名樓。杜甫在詩中寫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俯瞰洞庭,視野廣闊。”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中秋節,詞人張孝祥沿水路回家,途經洞庭湖。中秋時節的洞庭湖,風平浪靜,明亮皎潔的月光與清澈明凈的湖水交相輝映,這明月闊水,與張孝祥的精神世界壹拍即合

在這樣的情景下,張孝祥寫下了壹首《念奴嬌·過洞庭》的詞作。詞人眼中的洞庭湖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壹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壹葉。素月分輝,明河***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這首詞壹經傳唱,便好評如潮,被譽為“洞庭所賦,在集中最為傑特”。

元代壹位名叫唐珙的詩人乘船經過洞庭湖時,看到這樣的壯美景象後,感慨不已,這景象甚至讓他聯想到了許多與洞庭湖有關的美好神話傳說。於是便有了“西風吹老洞庭波,壹夜湘君白發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的千古名句。

壹江如帶,數峰似染,洞庭湖景色如此恬靜,給人留下悠悠的思戀。洞庭湖的瀲灩澄波和壯麗景色、恢弘氣勢與浪漫柔情激發起詩人們的無限詩情,寄情洞庭湖光山色的詩人,又何止這幾位?

還記得那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的詩句嗎?這就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洞庭湖寫下的。

長慶四年(824年)九月,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轉和州刺史,途經洞庭湖,夜晚泊舟湖上,劉禹錫被洞庭湖壯美的景象深深震撼。

浩渺的洞庭湖面,澄澈明凈的洞庭秋月,湖中的君山,都給詩人劉禹錫留下了無比美好的印象。於是,他詩興大發,寫下了姊妹篇《望洞庭》和《洞庭秋月行》。

在劉禹錫的洞庭湖姊妹篇《望洞庭》和《洞庭秋月行》中,《望洞庭》壹詩更為人們所熟知,我認為也是眾多描寫洞庭湖的古詩詞中最好的壹首,該詩如下: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

詩人劉禹錫此次途經洞庭湖,正是農歷九月的清秋月夜,呈現在劉禹錫眼前的洞庭湖風光,是明朗的秋夜、皎潔的秋月與平靜的湖水,湖光倒映月色,壹片寧靜、祥和。

劉禹錫深知,眼前的洞庭湖不僅是前代詩人筆下的寵兒,也是後世詩人的掌上明珠。描摹洞庭湖的名句更是不勝枚舉,所以要突破前人詩歌的窠臼,甚至要寫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洞庭湖詩歌,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

但這其實難不倒詩人劉禹錫,他的詩大多自然流暢、簡練爽利,同時具有壹種空曠開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如風情俊爽,有壹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

正是由於劉禹錫極其重視詩歌創作技巧,創作態度嚴肅,因而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

如《酬樂天詠老見示》中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如《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再如《浪淘沙九首》中的“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這些精妙絕倫的詩句不僅為當時人所稱道,也為後代人所崇尚。

所以,當劉禹錫與洞庭湖相遇時,註定是壹場詩人與詩歌的邂逅,尤其是洞庭湖上空柔和明凈的月光和眼前澄澈清瑩的湖水給詩人帶來了夢幻般的美的享受後,壹首湖光與月色交織的詩篇便從詩人的筆端流瀉而來。

開篇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是詩人的視覺體驗,大意是說:秋月將它的清輝灑在洞庭湖面上,湖面平靜無風、水波不興,遠遠望去如同壹面未經打磨拋光的銅鏡。

尤其是第壹句這個“和”字,就像是神來之筆,壹下子柔美的月亮和柔和的湖水勾連了起來,天與地似乎在這壹刻沒有了空間的阻隔。這壹句不僅表現出了水天壹色、玉宇無塵的融洽畫境,還把月光與湖水的韻律美在無形中傳達給了讀者,詩句融詩境、畫境、意境於壹體,給人帶來無比的想象空間。

劉禹錫在詩歌創作中提出“境生象外”的理論。他認為,藝術意境所具有的“象”(實)與“境”(虛)的兩個不同層次,通過“象”這壹直接呈現在欣賞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傳達“境”這壹象外之旨,從而充分調動欣賞者的想象力,由實入虛、由虛悟實,從而形成壹個具有意中之境、“飛動之趣”的藝術空間。

這是壹幅唯美動人的洞庭湖月光圖,詞人眼前的湖光與月色就像是壹塊天然的油畫背景板。讀者讀到這樣美麗的詩句,如果手中正好有壹支畫筆的話,會自然而然地用手中的畫筆在背景板上渲染幾筆,即使沒有畫筆也可以憑借想象力填補這美妙絕倫的畫面。

第二句中,詩人描繪了洞庭湖湖面風平浪靜的景象,此時的洞庭湖遠遠望去猶如壹面未經打磨拋光的銅鏡壹樣。

劉禹錫用未經打磨拋光的銅鏡來比喻洞庭湖的湖面,是說洞庭湖風平浪靜,安寧溫柔,在月光下別具壹種朦朧美。這種朦朦朧朧的感覺,用來形容月夜下的湖光,真是恰如其分

“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裏洞庭風平浪靜的景象,因為只有湖面無風,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湖水才會在月光下呈現出別具壹格的朦朧美。這壹比喻給“湖光秋月兩相和”的畫面平添了幾分詩意。

在這遠離城市燈火的洞庭湖畔,在平靜、和美的湖光與秋月下,劉禹錫被洞庭湖的湖光與秋月浸染著,他沈浸式地體驗著洞庭湖風光的美好

皎潔的月光將它柔美的清輝灑在洞庭湖面,洞庭湖水愈加顯得澄澈清凈,洞庭湖中心的君山在月光的輝映下愈加顯得青翠,湖光山色渾然壹體。此時洞庭湖的月光、湖面、君山,宛如壹幅諧美的山水畫

君山在嶽陽市西南15公裏的洞庭湖中,是壹座面積不足100公頃的小島。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傳說這座“洞庭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砌於山頂”。後因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葬於此,屈原在《九歌》中稱之為湘君和湘夫人,故後人將此山改名為君山。

後兩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壹點。這就好比繪畫壹樣,將整個畫面布局好了之後,就該對畫面中的C位景物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了。

在皓月清輝的映射下,在洞庭湖水的環抱之中,遠遠望去,湖面澄澈明凈,君山青翠欲滴。詩人眼中的洞庭湖,就好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壹面銅鏡,也好像是壹只工藝精湛的銀盤。

而被洞庭湖水環抱的君山,就如同壹顆小巧玲瓏的青螺被鑲嵌在壹只雕刻精美泛著光華的白銀盤裏,儼然成為詩人眼中的C位。

詩人眼中的君山與洞庭湖,是如此美麗,如此相得益彰。詩人以這樣的情懷去描摹洞庭湖,將人與自然風光的關系表現得默契和諧,也將生活與藝術完美地融合在了壹起。

劉禹錫的《望洞庭》,就像是為洞庭湖量身定做的壹件藝術品壹樣,詩情與畫意傳唱千年。時光會給藝術品裹上光澤如玉的包漿,時光會將回憶的濃度降低,而詩人的華麗篇章卻永遠定格在昔日動聽的瞬間。

在詩人劉禹錫眼裏,千裏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淡泊,毫無作秀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劉禹錫的洞庭湖姊妹篇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的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詩意再現。

劉禹錫的《望洞庭》,是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妙想和閑情逸致的集中體現。當讀者感嘆洞庭湖自然風光的美好時,也不得不感嘆劉禹錫高妙的藝術手法,更感嘆於詩句表現出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托的情思與韻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