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上帝,自然也就沒有借助神力的文學創作。靈感之所以被認為是“靈”,是因為它具有突發性、偶然性和短暫性的特點,人們很難把握它。其實靈感這種復雜的精神現象,乍壹看似乎來去無蹤,其實是有跡可循的。從反映論的角度來看,靈感的出現是作者認識的飛躍;心理學上,靈感來源於特定神經連接的突然溝通。所以,靈感雖然以偶然的形式出現,但它體現了必然的內容和規律,是偶然與必然的辯證統壹。
誠然,靈感的到來是不可能被人有計劃地安排的,因為它具有突發性和偶然性,但科學證明:①靈感是壹種客觀存在的創作觀念,學習和實踐是獲得靈感的前提和基礎。②靈感在潛意識中有壹個醞釀的過程。(3)靈感在醞釀的過程中,受到相關事物的啟發,可能會突然出現。(4)思維高度集中,情緒高漲時,靈感容易表現出來。所以靈感是可以培養的。而且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我覺得培養勵誌思維最重要,也有壹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壹個是激情思考。“登高望遠,海闊天空”(劉勰《文心雕沈龍四》)。只有用強烈的感情去觀察世界,世界才有詩意。古羅馬歷史學家西塞羅也寫道:“我曾經聽說,壹個人如果沒有壹絲壹毫的頭腦和近乎狂熱的氣質,就不可能成為優秀的詩人。”這說明詩歌和所有的文學創作壹樣,應該和作家的感情有關。我的感覺是:愛情如海,詩歌如潮,只有感情的海洋才能掀起詩歌的波瀾。妳對這個世界越真實、越深刻、越興奮,妳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能力就越強,妳的靈感就會越多。比如李白,因為參加王勇幕府,被唐肅宗流放到夜郎,途中得到赦免,異常激動。因此,他的詩歌再次走向繁榮,詩歌創作再次達到高潮。著名的《白帝城提前上映》寫得激情高漲。杜甫的《黃河兩岸被帝國軍奪回》也是如此。杜甫當時的心情和李白當時壹樣,淚流滿面,感慨萬千。李白想到的是“壹日千裏歸江陵”,杜甫想到的是千裏歸故鄉:“從這座山回來,經過另壹座山,從南邊上來,再往北——到我自己的鎮上!."我們都有自己在興奮和激情下寫出傲人作品的經歷。記得1993年6月,我去大慶,順道安達見鐘世忠先生。席間,我說我不會喝太多,但是十幾個人都能背出我的詩來勸我喝酒。如“猶見詞書如酒近,每每聞詩如醉。”(《自嘲》)“今日只想壹醉方休,舉杯勸我喝壹首詩。”這不僅暴露了我的酒底,也讓我無比的興奮和激動,也激發了詩的靈感,於是我舉起酒杯說:“杯滿真情別辭,人生幾番相識。調動靈感全靠酒,典當春風,買詩。”(《謝安達詩人們舉杯勸飲》)把酒壹飲而盡。壹首詩就這樣出來了。這首詩的寫作過程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如果我不是那麽情緒激動,恐怕就沒有這首詩了。激情很重要,還有壹件事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我寫了《Xi岸懷古》這首詩。最初,當我在軍校時,我在Xi安住了兩年。我還是願意看名勝古跡的。應該說Xi安的好地方我都看過了,但那時候我還沒有寫詩。寫完詩,總想回憶壹下當時的情景,來彌補這個不足。然而,我寫不出來。原因是什麽?只是沒有激情,沒有感覺。後來2000年又去了壹趟Xi安,只住了兩個晚上,寫了《Xi安懷古》:“今昔聞唐樂,秦腔思想枯竭後還剩幾斤?渭水枯入井,烽煙凝入帝墳。阿芳焚星分火,大雁塔劫余雲捧塵埃。想在城頭找舊物,晚上會有人壹個人吹。“為什麽十年不寫,兩天就寫好了?那就是我說的,情感是海洋,詩歌是浪花。情感的海洋不激蕩,詩的浪花就不會出現。所以要盡量讓自己興奮,情緒化。
二是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又稱發散思維,是對似乎已成定論的常見事物或觀點的壹種思維方式。敢於“反其道而行之”,讓思維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反面進行深入的探索,產生新的想法,塑造新的形象。比如我的壹首詩《孔廟龍樹》,就是逆向思維的結果。1999去夫子廟,看見院子裏有壹棵叫“龍樹”的大柏樹。樹幹上有壹個大碗口歪的龍形圖案,看起來有點像龍,所以也很奇怪。但是,導遊解釋說;這棵樹之所以長這樣,是因為乾隆皇帝靠著它。這種說法雖然不可思議,但卻引起了我的逆向思維,於是我寫道:“殿陰古雅,儒春鳥鳴。文章不誤,老樹化龍。”在這首詩裏,我把柏樹變成龍的原因歸結為“聽經”。其實也可以做壹個解,就是“老龍附樹聽經。”然而,這兩種解釋都是“反方向思考”的結果。還有壹次,去泰山看日出,晚上爬山,在山頂等太陽出來。太陽出來之前,山頂已經聚集了許多人,人們爭先恐後地站著,獲取有利地形,以便第壹時間看到泰山上美麗的日出。這時,我突然有了壹個“叛逆”的想法:“不如我坐下來,讓太陽來看我”。這個想法壹出,就有了壹首詩的雛形,回來就編成了壹首詩:“夜走泰山吳昊,殘月滿青苔。”空山道撞猿,晨崖崖翻。玉帝金穹霧初,峰巒排列於膝下。坐穩倚石案,迎紅日見我。"(《夜登泰山,靜待日出》用的是王博騰的詩風)從壹開始看日出到“坐在石案上才松口氣,迎著紅日看我”,整個思路來了個180度大轉彎,這個思路有意思了,詩自然就有了。
逆向思維並不神秘。我們常說是壹種逆向思維。2011年,隨中國詩詞研究院去北大荒,到了黑瞎子島,自然有了居安思危的想法:“失土歸此行易,東極塔難慶。”邊防線薄如紙,不要對國家說和平。"(《在黑瞎子島上爬“第壹東極哨”的塔的感受》)本來中俄關系是歷史上最好的,黑瞎子島也是半個擁有,邊界看起來比任何時候都平靜和安全。但是,沒有永遠和平的邊界,“邊境線薄如紙”。也許有壹天會有人用手指折斷它。這些都是逆向思維的啟發。另外,逆向思維是古今翻案詩寫作的基礎。所以,我們寫詩的人要努力掌握。
第三是連貫思維。當妳對壹件事思考壹段時間後,妳會發現靈感很容易出現。為什麽?因為思維是連貫的。思維的壹致性在於妳對妳在思考的問題的高度敏感,同時等待妳仔細思考。瓜熟蒂落想到靈感,在這個問題上從不斷思考到頓悟,也是自然規律。清代陸詩怡曾說,“人的本性中有自悟,要不斷努力才能實現自悟。石頭裏有火,就會被敲擊,火就會出現。”可見“不斷努力”和“不斷敲打”的確是關鍵。記得2003年秋天,長春“真社”的詩友們要給我開壹個關於我作品的研討會。開會前壹個月,我就在想:大家研究我的作品,我該怎麽說?壹直想不通。但是,在這壹個月的時間裏,我真的是“不停地工作”“不停地敲門”,不停地思考這個問題。開會的前壹天晚上,我告訴自己不能再拖了,今晚壹定要寫壹個演講提綱。其實我從事軍隊政治工作多年,寫壹個講話提綱並不難。但是,我想對我的詩“理出壹個頭緒”,也就是說,我的詩是什麽情況?以後該怎麽走?問題壹直推到晚上十點,我還沒想好。所以,我決定先去睡覺,壹直呆到午夜過後。半夜壹點多,醒來再想這個問題的時候,腦子裏迅速跳出四個字:“老派新詩。”這四個字壹跳出來,我異常興奮,因為“舊體新詩”不僅是對我詩歌的最好定位,也是我未來努力的方向。而且,馬上出現了兩句話:“用舊詩的形式創作新詩;用新詩的理念管理舊體詩。”也就是說,舊體——不離格律詩,繼承格律詩的壹切優點;新詩——用現代人的情懷,用時代的語言寫時代的事。第二天,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大家,大家都非常贊同我的觀點和取向。在大家的鼓勵下,我很快寫了壹篇《談我的‘舊體新詩’”。從此,我的詩歌創作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從這件事可以證明,保持思維的連續性尤為重要。不要因為壹時想不通,沒有結果,就輕易放棄自己的想法。
但是,要保持思維的連貫性,首先要提出明確的思維內容,正如黑格爾關於靈感的論述所說:“要喚起真正的靈感,首先要有明確的內容,也就是被想象捕捉到的、以藝術方式表現出來的內容。靈感是主動建構形象的情境本身。”比如我2004年調到吉林市的工作臺後,就壹直想寫壹首以“霧凇”為主題的詩,因為吉林的霧凇是中國的壹大奇觀,冬天在河邊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它真的很美,所以吉林市也被稱為“霧凇城”。但是,霧凇是極難寫的,沒有“玉樹瓊花”這個成語,很多人是寫不出霧凇的。創新是寫霧凇最大的困難。說實話,我不知道在這個問題上我能不能創新。但是有壹點,我壹直在想這個霧凇,壹直沒有放棄。大約半年過去了,壹天早晨我又去河邊看霧凇,忽然靈機壹動,寫下了《吉林霧凇》:“玉樹舞映彩橋,霜雪高。”嚴冬仍有春潮,江水徹夜柳條聲。“可以說這首詩另辟蹊徑,在霧凇成因上做文章。試想,這玉樹瓊花,能在嚴冬綻放。壹定是洶湧的春潮。這洶湧的春潮發出的聲音,靜靜地掛在柳條上,貼在夜晚的枝頭。所以這首詩在網上廣受好評。這是連貫思考的結果。但是,保持思維的連貫性,絕不是持續的思考。不是說壹直想壹件事,不做別的。但無論妳在做什麽,無論妳有多忙,妳都要保持冷靜,對潛意識中妳所關心的對象保持高度敏感(如前所述:靈感在潛意識中有壹個醞釀的過程)。有時候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工作越忙,靈感來的越快,而放松的時候,就沒有靈感可去了。為什麽?就是有時候,雖然工作不忙,卻無法擺脫其他的想法,做到“壹心壹意的詩”。而且因為清閑,心態過於放松,很難高度敏感。所以,閑適對詩人來說不壹定是好事,但心態平和很重要。
第四是聯想思維。前蘇聯的心理學家Gorovans和Starlinz曾經通過實驗證明,任何兩個單詞都可以通過四五個步驟聯系起來。比如木頭和足球是兩個不相幹的概念,但是聯想思維可以讓它們聯系起來:木頭-樹林-田野-足球場-足球。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理解“踏花歸馬蹄香”這句古詩了從前,有個學生被要求根據這句古詩畫壹幅畫。壹個學生畫了幾只追馬蹄鐵的蝴蝶,得了滿分。這個學生用的是聯想思維,他的聯想電路圖是:馬蹄-草原-花香-蝴蝶。這種推理聯想多是從這個到那個,從近到遠。
有人把聯想分為短距離聯想和長距離聯想。根據詩歌創作的實踐,為了便於操作,我曾經把聯想分為六種,這裏有四種解釋:
(1)通過相似性進行關聯。路過新疆吐魯番的大板時,聽到壹個故事:壹個住在吐魯番的老人,70多歲第壹次去烏魯木齊,發現這裏比吐魯番涼快多了。回來經過達阪的時候,發現所有風機的扇葉都是對著烏魯木齊的,於是我恍然大悟,“難怪我們這地方熱,烏魯木齊冷,原來有那麽多風扇對著他們吹!”雖然這是個笑話,但是老人的聯想是通過造型產生的。又比如:“我小的時候不知道月亮,就叫它白玉盤。我也懷疑姚太靖在青雲山那頭飛。”(李白《古浪月行》)是基於滿月像玉盤和明鏡,滿月在形狀上與這兩個物體相似。再比如:北鬥七星的形狀像壹個大勺子,我聯想到。我曾寫過壹首詩:“排列成詩陣,它歌唱天空,歌唱古今。我不滿意九,北鬥鏟起星雲。”(《祝賀關東詩陣成立》)
(2)與神似聯想。神似大多屬於異地戀。如果豆和人不是壹類,似乎很難類比,但曹植做到了:“煮豆燒豆,豆在釜中泣。”這是同根生,互相炒太急了。“沒有這種‘同根生’的聯想,曹植是不可能這麽快寫出這首詩(《七步詩》)的。我去過西藏兩次,讀過幾十篇描寫西藏的散文和詩歌,集中寫了100多首描寫西藏的詩歌,有些描寫西藏的神似。如:“遠處雪山星羅棋布,六月高原野。披著五顏六色的頭巾,三五頭牦牛舔著夕陽。“這首詩(高原牧場)的後兩句,把牧場當成了‘壹條五彩頭巾’,把‘三五只牦牛啃著夕陽’當成了這條‘五彩頭巾’裏的‘格局’,這也是與神似相聯的詩句。
(3)發展與地名、事物名、人名的聯想。約1990,去遼寧鐵嶺拜訪禹洲先生。那時,他碰巧出去了。我是遊龍獨第壹山,我寫道:“龍在望雲,未至山前不見君。”想說說自己的想法,又擔心落葉歸根到人。“另外,2002年我去張家界寫,“舉著金鞭站在晚風裏,壹聲令下移山容。“現在我是天子,統治著湖南的百萬峰。”(“張家界田字”)也與地名有關。再比如,根據人名,也可以寫詩。“清泉”這個名字曾經激勵過我的詩歌:“它不僅是詩和酒的名字,更是性格的力量。世間之水被它渾濁,我心澄明。”
(4)全方位聯想。全方位聯想不局限於某壹種聯想方式,而是調動壹切可能的聯想方式進行聯想。如《長白山石壁》:“風生於大荒頂壁,流水湧動於谷中。雲朵帳篷撒陳紅雨露,春巢夏秋冬飛。”這首詩最早以長白山的名字誕生,原名“大荒山”;再想到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從天池奔流而下;然後從雲想到雨,從雨想到彩虹和露水;最後,山中從巢中飛出來的鳥與“大荒山”聯系在壹起,春夏秋冬四大“大鳥”飛出。可以說,這首詩是從近到遠,從大地到天空,從現實到虛幻。有人說是神來之筆,但我知道這是運用聯想的結果。
第五是生活思考。簡而言之,“生命思維”就是尊重自然,尊重萬物,建立人與自然平等親切的關系。其表現形式有三個方面:
賦予事物生命。即壹切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物體都被認為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靈魂的,甚至是有思想的。如“半塘坐賞金蓮,忽花眠於碧雲間。但我憐惜池中的輕舟,搖起壹船含苞的夢。”睡蓮也是荷花的壹種,本身是有生命的。叫“睡蓮”的時候就已經擬人化了。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她只是“睡覺”,“生命思維”並不是簡單的擬人化。這首詩在假設睡蓮會“睡覺”的基礎上,進壹步想象她會“做夢”,她的夢會被池中的小船“搖醒”。所以作者可憐她,可憐她好夢還沒做完,就被小“獨木舟”吵醒了。這個美好的萌芽夢想,足夠裝壹船了!
實現自我。就是把人當做自然的壹部分,物我同在,天地同在。事物可以動畫化,生活也可以物化。例如,詩人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壹棵樹、壹座山、壹滴露珠等等。,並以這種方式擺脫事物。如《清晨過小昭寺》:“經堂周圍桑葉煙,正殿僧太忙。我坐在石室門口,胸中有佛。”在這裏,我把自己想象成壹只石獅。我覺得獅子也應該有壹顆心,然後我就想到了佛教的通用語“心即佛”。它暗示著,就連寺廟門口獅身人面像中的“佛”也沒有被“打開”,更不用說我是壹個過客。這首詩“物化”了自己,進而賦予了石獅靈魂和生命。這種物化的自我,是對生命思維的另壹種解讀。
視無形為有形。也就是說,把無形的、無聲的、無知的東西,看成有形的、可聽的、可感的。比如《白城寶拉文正賞杏花》:“紅塵紫陌入心,慢慢把詩思放入心。頭上有鳥臥山道,手裏有壹堆杏花”“蒼茫黃綠知草芽,昨夜春風入農家。坐林中至日落,掀黃昏看杏花。”這兩首詩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無形的看做有形的。鳥是看不見的,怎麽會“枕”呢?風是看不見的,怎麽能拿得住“棧”呢?黃昏是看不見的,怎麽才能“解除”呢?但在作者的“生命思考”狀態下,這壹切都變成了“合理的想象”:壹、萬畝杏花林中,鳥無處不在,密度極高。在這樣的環境下,躺在山路上,似乎腦袋裏擠滿了“鳥聲”,當然也可以說是“頭上鳥聲”;其次,杏花林中,繁花似錦,五彩繽紛,風中有花,花中有風。在極度的興奮中,作者覺得手裏的風也是壹片,可以像花瓣壹樣折疊起來,拿到鼻子邊聞它的香味。第三,賞花熱情並沒有隨著白晝接近黃昏而減退,只是黃昏的“夜”慢慢落下。黃昏是看不見的,但“夜”似乎是“感覺”到的。於是作者在想象中“解除黃昏”,不想讓“夜”降下來,可以看壹眼夢裏出沒的杏花。
第六,環保思維。環境思維是指人的思維在不同的環境影響下有不同風格的作品。俗話說“鐵馬秋風在北,杏花春雨在江南”也是如此。環境思維的獲得主要有兩種方式,即直接獲得和間接獲得。
直接獲得了環保思維。是詩人對他所要表達的環境的啟發,或者是再現他過去的生活經歷,去欣賞和感受環境氛圍。可能大家都有這種經歷吧。有時候想寫壹首關於郊遊的詩,在家幾天寫不出來,但是壹旦離開家,來到鄉下或者深山野林,詩自然就有了。2003年7月,我去了西藏。由於嚴重的高原反應,我搬到了四川九寨溝。壹踏進九寨溝的人間天堂,我突然覺得自己仿佛第壹次來到了人間:“水彈琴崖落,野花倒開。”我是地球村的外地人,山床夢青苔。"(《遊九寨溝》)這首詩因為全心全意地進入了這裏的環境,所以像山谷裏流出的泉水壹樣自然。這說明寫詩需要身臨其境,有了這個“環境”,就會有“環境思維”。寫了20多年的詩,我有壹種感覺,每當我寫軍旅詩,境界自然會出現。印象最深的是在縣武裝部工作多年,軍火庫裏放著幾萬支槍,卻沒覺得有多重要。當我回老家去邊防,看到邊境上拿著鋼槍的哨兵時,我感受到了槍在士兵手中的分量。很快就寫好了:“華林哨站黃昏,兩眼發白,國在國外。三尺鋼槍閉關報國,榮辱甘坤。”(《故鄉邊境之旅二》)
間接環境思維。主要方式是讀書。最近寫《西藏詩壹百首》的時候,發現自己積攢的五百首零散的詩,沒有壹首有用。後來我終於明白,原來的散文詩都是在西藏以外的環境中產生的,自然不符合西藏的特殊環境。於是,我決定回到西藏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語言環境中去尋找藏語詩。就這樣,我不僅第二次去了西藏,感受那裏的環境,還利用業余時間花了8個月的時間,讀了20多篇500萬字左右的關於西藏的紀實散文。這確實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在特定的“環境”中產生了壹首又壹首關於西藏的詩歌。如:“搶田園歌夢寂寞,長空展翅平武。壹鉤冷暮血,撕荒原雪圖。”(雪鷹)“雪片藏高原,山川滿山河。偶爾風過,吹幾片到人間。”可以說,這些詩只有在西藏的環境下才能產生。經過幾個月的修煉和閱讀,我徜徉在西藏的浩瀚大氣中,像冬蟲夏草壹樣在經幡下打坐。這充分證明,經常反復閱讀某壹類書籍也是產生環境思維的重要途徑。
當然,還有其他培養勵誌思維的方法,要根據每個人的思維習慣來選擇。對於培訓,我只是總結了壹下我的詩意思維。其實這篇文章是在十年前出版的《中國詩歌》中“靈感的培養、捕捉和表達”的基礎上修改的。《中國詩歌年鑒》2011發表的《詩歌思維的現代建構》壹文也有壹部分,所以會有人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