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老天倉什麽意思

老天倉什麽意思

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這是漢族民間壹個象征新年五谷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

英文名稱

FillpositionsInsection

背景簡介

填倉節

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載道:“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畢竟而去,名曰填倉。”“填倉”意即填滿谷倉。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裏,顆粒無收。可是,皇帝不顧人民死活,照樣強征皇糧,以致連年饑荒,餓殍遍野,尤其在年關,窮人走投無路。這樣,給皇帝看糧的倉官毅然打開皇倉,救濟災民,並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放火燒倉自焚。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準備春耕。農歷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是日,糧商米販,致祭倉神。農民用柴灰灑圓圈於地,內放各種作物種籽,用瓦蓋上,祈求風調雨順,五谷滿倉。也有正月二十為小填倉的習俗。 填倉節填倉節分為小填倉、大填倉兩個節日。小填倉為正月二十日,大填倉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壹並過填倉節。正月二十五這壹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裏或打谷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壹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裏面放壹些五谷雜糧,象征五谷豐登。按照民間傳說,正月二十五填倉,是為了紀念壹位好心的無名氏倉官。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這是漢族民間壹個象征新年五谷豐登的節日。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這壹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裏或打谷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撒出壹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裏面放壹些五谷雜糧,象征五谷豐登。按照民間傳說,正月二十五填倉,是為了紀念壹位好心的無名氏倉官。

節日由來

在古代,填倉節(Fillpositionsinsection)是壹個隆重的節日.每當節日到來,民間親朋往來,佳肴盛餐,醉飽方歸。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記載:“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國北方民間都要過填倉節。在華北農村.還流傳這樣壹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幹飯雜面湯。”這壹天要吃香噴噴的小米飯,細絲滑韌的雜面湯,慶賀節日。可見北方人民生活的儉樸了。填倉節

立春以後北方還有填倉節。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記載:“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必竟而去,名曰填倉。”關於此節又壹傳說,相傳在很早以前,中國北方遇到連年旱災,赤地千裏,顆粒未收。可是封建帝王不顧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壹樣,橫征暴斂,弄得怨聲載道,餓殍遍野。卻說有個看守糧倉的官吏,目睹這壹慘景,於心不忍,便將糧倉打開,救濟了百姓。他知道這觸犯了王法,皇帝絕不會饒恕他,於是他讓百姓把糧食運走後,就放把大火把倉庫燒了,自己也活活燒死。這件事發生在正月二十五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好心的官吏,重補被燒壞的“天倉”,於是相沿成俗,這壹天便成為“天倉節”,後來成為填倉節。不過,後來填倉的意義擴大了,人們又賦予了其它各種不同的含義。在北京,正月二十三是“小填倉”,“大填倉”是在正月二十五日。此俗曾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北方地區盛行。關於填倉有三種說法。第壹種說法是這壹天要吃飽吃足,這樣壹年都不會挨餓,會很順心。實際是以酒食飽腹為填倉。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引明朝陸啟宏《北京歲華記》說:“二十五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謂之填倉。”第二種說在這壹天要糴米積薪,收貯煤炭,把這叫做“填倉”。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說:“京師之民不事耕鑿,素少蓋藏,日用之需,恒出市易。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曰為填倉。”實際是提醒人們,居家過日子實屬不易,要時時註意積攢過日子的必需之物,不要過了今天不顧明天。這正是中國人特有的勤儉節約的美德。第三種說法,是在農村,這壹天把少許灰撒在場院的地上,畫成糧囤的形狀,在其中放少許谷物,象征圍倉,叫做“填倉”。這是壹種企盼豐收的儀式。這三種說法老百姓更喜歡第壹種,它更實際。填倉節

填倉節民俗講究喜進厭出,這壹天,囤裏要添糧,缸裏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以便求得壹年順當富足。農民也忌在此日賣糧食,但是糧店卻喜歡在這壹天收購糧食,為的是討個喜兆。為了吸引賣糧食的主顧,糧店特意擺酒設宴,對前來賣糧者熱情款待。壹些被生活所迫的農民,就選擇在此日賣糧了,先不管吉利不吉利,反正能賺頓好飯。至今,壹些上年紀的城市居民,仍習慣在填倉日購米買面。填倉節填倉節,民間有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食習慣緊密相連。特別是山西,晉北地區習慣蒸蓧面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蓧面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面作團,置於糧倉,晉中地區又是用谷面作團填倉。呂梁地區喜吃糕。文水縣將糧倉內燈熏的墻土取壹些謂之填倉。晉南地區要用稀面攤極薄餅,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婦,新媳婦要親手將煎餅置放糧倉。全省大部分地區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呂梁地區最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數,各人屬相,用面捏成相應的本命燈。然後再捏上兩條狗、壹只雞、壹條魚,以及人口盤子、倉官老爺,酒盅、酒壺、銀錢、元寶、馱炭毛驢等等。夜晚,再將這些面燈註油點燃。本命燈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門口,雞放院中,魚浮水缸、驢站畜圈,倉官老爺掛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置放面燈時,口中還要高呼相應的吉利發財語言,如“倉官老爺送糧來”!“雞娃雞娃多下蛋”等等。填倉節

與填倉相類似的風俗叫“填窮坑”,這種風俗主要流行於陜西。在銅川壹帶。夏歷正月初五這壹天,人們吃早飯時要吃得特別飽,相傳這樣可以填平窮坑,引來富源。在關中,正月初五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壹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在渭河河谷壹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壹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壹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壹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壹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文字記載

在古代,填倉節是壹個隆重的填倉節

節日。每當節日到來,民間親朋往來,佳肴盛餐,醉飽方歸。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記載:“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國北方民間都要過填倉節。在華北農村,還流傳這樣壹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幹飯雜面湯。”這壹天要吃香噴噴的小米飯,細絲滑韌的雜面湯,慶賀節日。可見北方人民生活的儉樸了。

相關傳說

填倉節是為了紀念壹個倉官。倉官是誰?在民間有兩種傳說:壹說西漢淳於衍曾做過糧倉官,為人正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獄,經女兒上訴赦免,後人為了紀念他,定正月二十五為天倉節。另壹種傳說是,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國北方遇到連年旱災,赤地千裏,顆粒無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樣征收皇糧,弄得民間怨聲載道。看守李家糧倉的倉官,目睹這壹慘景;於心不忍,便毅然打開皇倉,救濟災民。他知道,這樣做是觸犯了王法,皇帝絕不會饒恕他。於是,他讓百姓把糧食運走了以後,就壹把火把皇倉燒了,連同自己也活活燒死。這壹天正好是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放糧救災民的無名氏倉官,每到這壹天,就用細炊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也祈盼新年有好收成。這樣,填倉節的習俗就世代流傳下來。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準備春耕。不過,後來填倉的意義擴大了,人們又賦予其他各種不同的含義。填倉節

另壹說填倉節又叫天穿節。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為天穿節,相傳這壹天為女媧補天日。在遠古時期,天崩地裂火山爆發洪水浩蕩,猛獸巨鷹橫行撲食難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這時被稱為人類始祖的女媧氏,采來五色彩石日夜冶煉,煉了七七四十九天後,正是正月廿五這壹天,終於把破裂的天空修補好。女媧氏又斬斷巨龜的四條腿,用來支撐天的四方,並且殺死猛獸巨鷹,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樂業。為了紀念女媧氏,人們就在正月廿五這天吃烙餅、煎餅,並要用紅絲線系餅投在房屋頂上,謂之“補天穿”。蘇軾曾有:“壹枚煎餅補天穿”的詩句,故正月廿五又稱為“天穿節”、“天倉節”。關於這個節日,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節日時間有所不同,節俗也不壹樣。清人俞正燮《癸巳存麓》記載:“《拾遺記》曰,江東俗正月二十四日為天穿。……池陽以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餅投屋上,謂之補天。”又載“《荊楚歲時記》曰,江南俗正月三十日為補天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穿。蘇軾詩曰:“壹枚煎餅補天穿。”說明這個節日由來已久。

節日活動

燕制食品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谷豐登。和順、榆社蒸谷面團。祁縣是家家戶戶蒸壹種包有豆、棗或糖餡的口袋狀面食。左權是蒸制壹種叫“倉谷連”的面食埋入糧囤內。昔陽縣是用黃米面蒸成五谷(谷穗、高粱穗、玉茭、瓜果等)、碾、磨等形狀食品,並要蒸壹個人形倉官。平遙縣是用白面包紅糖蒸成口袋狀或元寶狀的面餅,俗稱“布袋袋”。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壹致,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糧食滿囤,豐衣足食,人丁興旺。

搬運填倉

在天倉之日,各縣居民都要采用擔煤、擔土、擔水等形式,寓意添倉,企盼豐年。民間有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填倉節

食習慣緊密相連。晉北地區習慣蒸蓧面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蓧面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面作團,置於糧倉。晉中地區又是用谷面作團填倉。呂梁地區喜吃糕。文水縣將糧倉內燈熏的墻土取壹些謂之填倉。晉南地區要用稀面攤極薄餅,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婦,新媳婦要親手將煎餅置放糧倉。山西境內舊有民謠:“過了年,二十二,填倉米面作燈盞。拿箕帚,掃東墻,拾到昆蟲驗豐年。”講的是填倉的民俗。城鎮裏的平民百姓雖不舉行祀祭,但在這壹天都要到廟會或糧油鋪購買些米面油鹽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為生活儲備比喻添倉。當天天津地區必吃米飯熬魚湯,吃魚比喻連年富裕有余(魚)之意;山西地區吃黃米糕,“糕”諧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慶之意;老北京人則全家要吃烙餅,吃薄餅卷“盒子菜”。吃餅有飽腹脹滿填倉之意。盒子菜是老北京時傳統吃食,由熟肉鋪或豬肉杠子(豬肉鋪)制作出售。那時四九城裏最盛名的是西單天福號醬肉鋪、前門外糧食店的福雲樓等。將醬好的清醬肉、醬肘子、豬頭肉、豬肚、豬肝、醬口條等京味醬肉,分別放入雕漆食盤內,然後裝進有九個格子的食盒內,顧客訂購時,用帶手提梁的籠盒負責送至家中供食用,吃薄餅時抹些甜面醬夾些大蔥絲壹起服食。

地畫倉囤

壽陽在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壹個糧食囤,放置五谷,用石頭壓住,象征糧盈食滿。民俗要在院內或場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勻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環套或五環套圓圈,意為糧倉或者糧囤。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甚至扇車等圖案。小填倉日的灰窖,象征夏糧豐收,要在圓圈中心放置少許夏糧;大填倉日的灰窖,象征秋糧豐收,圓圈內則放秋糧。然後用磚石將糧食蓋住,稱為壓倉。再將鞭炮點燃,在圈內爆響,取意糧食爆滿糧倉。

打掃院落

祁縣等縣在天倉節這壹天,要用笤帚打掃院落墻壁,掃除昆蟲以防蟲害,並燒紙焚香祭奠,以消災除難,祈禱豐收和人財興旺。

禁止外借

天倉節這壹天,各家各戶均不向別人家借東西,即使有人來家裏借東西也必須拒絕,在民間已成為古老的習俗。講究喜進厭出。囤裏要添糧,缸裏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舊俗農民賣糧,忌在此日。糧店收購糧食卻喜歡在此日。是日,糧店要擺酒設宴,對前來賣糧者熱情款待。壹些被生活所迫的農民,也就只好在此日賣糧了,反正能賺頓好飯。至今,壹些上年紀的城市居民,仍習慣在填倉日購米買面。

點燈祀神

大部分地區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呂梁地區最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數,各人屬相,用面捏成相應的本命燈。然後再捏上兩條狗、壹只雞、壹條魚,以及人口盤子、倉官老爺,酒盅、酒壺、銀錢、元寶、馱炭毛驢等等。夜晚,再將這些面燈註油點燃。本命燈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門口,雞放院中,魚浮水缸、驢站畜圈,倉官老爺掛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置放面燈時,口中還要高呼相應的吉利發財語言,如“倉官老爺送糧來”!“雞娃雞娃多下蛋”等等。

祭奠倉官

是填倉節壹項重要的習俗。人為了紀念倉官,每到這壹天都要進行祭奠、紀念儀式,有的是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添倉,有的是向倉官畫像焚香、點燈。平遙的居民是在天倉節夜晚,點燈燒香供奉天倉官,並大聲喊“天倉爺填倉來,糧食元寶填到咱家來”,“黑小子,趕車來,元寶糧食趕到俺家來”,意在祈禱豐收,希望生活富裕。

各地習俗

北京地區

老北京時,農歷正月裏幾乎每天都是“節”,都有填倉節

好些典故、傳說與民俗。正月裏過了“破五”後,初六是各商鋪開市之日,初七是古老的“人勝節”(即人日,這天祈福全家平安子孫滿堂),初八是“順星日”(祭祀諸星君,以獲星君保佑),初九祭祀玉皇大帝……正月十五前後七天歡慶燈節。到正月廿五日,則是填倉節。北京有民諺道:“過了年,廿三,填倉米面做燈盞。拿簸帚,掃東墻,撿到昆蟲驗豐年。”又說:“天倉,天倉,大米幹飯雜面湯。”“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這些諺語流傳至今。這天的早飯,要吃當時最好的,吃小米幹飯雜面條,比喻飲食豐富腹中飽食填滿糧,有“填倉”之意。吃飯前要先放鞭炮焚香祭神,飯後把壓糧食的磚拿開,任自家的雞狗等動物去啄吃,表示糧滿倉囤不怕雞狗吃。那時家家糧囤要添些糧,缸裏添滿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晚間農院裏要點滿燈燭以祭倉神,並且還打著燈籠或電筒在院屋內外找各種已復蘇的小昆蟲,發現越多兆頭越好,那時稱為“填倉蟲”,有些人家還剪些彩紙小葫蘆,貼在門窗或氈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除百病保壹家平安。這個習俗,壹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仍很盛行,至今我記憶猶新。正像壹些縣誌上所記載:“正月廿五日……用柴灰攤院落中為圖形,或方或圓,中置爆竹以震之,謂之漲囤,又謂之填倉。”填倉節

在老北京的東直門內曾建有很多糧倉,清代時最多達十五座糧倉,至今北京仍保留有祿米倉、海運倉、南新倉、北新倉等地名,而南新倉的遺址仍像六百年前原樣保存著。當年每逢正月廿五這天,糧倉及糧商們都要張燈結彩,設供致祭,焚香叩拜倉神——附會敬仰的韓信神像。清韶公的《燕京舊俗誌》雲:“相傳倉神為西漢開國元勛韓信,俗稱之曰韓王爺。”韓信的第壹任官職就是倉官,並曾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後來被民間奉為倉神,將韓信定為糧倉的祖師爺。在北京的東嶽廟裏,就供有韓信的神像供人們拜祭,舊時還曾有過很多民間香會活動。填倉節晚上,晉北地區民間習慣打著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即各種復蘇的小蟲蟻),發現的越多,兆頭越好。

西北地區

填倉節,臨汾地區的壹些縣、市,又傳說為老鼠娶親日。是日夜晚不點燈,稱為鼠忌。填倉節,臨縣等地在門首燔柴,表示對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種飯菜在門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晉南地區壹些鄉村,剪彩色紙片,貼於門上,剪彩色紙葫蘆,貼於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填倉日,洪洞縣等地習慣請女婿吃煎餅。

天津地區

到了正月二十五的時候,也是正月的尾聲了,但是還是有濃郁的年味兒,在這天老人們都會有“填倉,填倉,吃米飯,熬魚湯”的說法,以圖五谷豐登,年年有余的好兆頭。在大年三十所帖的吊錢也會在填倉這天撕掉,並且把撕下的吊錢疊整齊後放在櫃子裏或壓在床下保存壹年(但是所帖的窗花、福字卻不在收藏的範圍,因為他們沒有像“掉錢”那麽好的兆頭),這樣也有錢滿櫃的意思。

風俗習慣

填倉節晚上,晉北地區民間習慣打著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即各種填倉節

復蘇的小蟲蟻),發現的越多,兆頭越好填倉節,臨汾地區的壹些縣、市,又傳說為老鼠娶親日。是日夜晚不點燈,稱為鼠忌。填倉節(Fillpositionsinsection),臨縣等地在門首燔柴,表示對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種飯菜在門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晉南地區壹些鄉村,剪彩色紙片,貼於門上,剪彩色紙葫蘆,貼於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填倉日,洪洞縣等地習慣請女婿吃煎餅。老北京習俗正月二十三為“小填倉”,二十五為“大填倉”。老北京時,農歷正月裏幾乎每天都是“節”,都有好些典故、傳說與民俗。正月裏過了“破五”後,初六是各商鋪開市之日,初七是古老的“人勝節”(即人日,這天祈福全家平安子孫滿堂),初八是“順星日”(祭祀諸星君,以獲星君保佑),初九祭祀玉皇大帝……正月十五前後七天歡慶燈節。到正月廿五日,則是填倉節。填倉節是民間祀祭倉神祈望來年五谷豐收的古老節日。相傳在很多年以前,連年大旱,地裏顆粒無收,可是朝廷不管百姓死活,照樣催稅收租,惡霸地主乘機橫行,老百姓民不聊生。這時有個給皇家看糧倉的倉官,看到父老鄉親的悲慘情景,毅然開倉放糧救濟壹方百姓。人們取得救命的糧食,非常感謝這個倉官。皇上知道後要派人來拿他問罪,他放火燒了空糧倉,自己也投入火中而死,這壹天正是正月廿五,從此,後人為紀念這個糧倉官吏,每逢這壹天人們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畫(壘)個糧囤狀樣,以示補倉,並對倉官的懷念,意喻填滿糧倉,故這天稱為“填倉節”。在中國北方的農村和北京郊區,都盛行過這個填倉節。北京的習俗是正月廿三為“小填倉”,廿五日為“大填倉”。北京有民諺道:“過了年,廿三,填倉米面做燈盞。拿簸帚,掃東墻,撿到昆蟲驗豐年。”又說:“天倉,天倉,大米幹飯雜面湯”,“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這些諺語流傳至今。填倉節幾十年前,曾在農村老家度過春節,親眼見到並參與過填倉節的活動。每逢正月廿五這天,各個農戶在早晨沒出太陽前,全家就忙碌起來,在農院或場院內用草木灰畫幾個不同的像糧囤樣的圓囤狀。當時人們都先將草木灰放在簸箕裏,壹手端著簸箕,壹手拿個小木棍邊敲打邊撒灰,逐漸撒出畫成壹個個圓囤,並在中間畫個十字形,圓邊再畫個梯子狀圖。在每個格裏撒進些麥粒、高粱粒、谷子、豆子或玉米粒等糧食,然後用磚將糧食壓住,比喻壓倉壓囤。在十字的中心,放些面條和銅錢,意喻五谷豐登、富富有余。畫個梯子意喻糧囤高高,即大囤滿,小囤流,吉祥如意,好日子步步高。填倉節

這天的早飯,要吃當時最好的,吃小米幹飯雜面條,比喻飲食豐富腹中飽食填滿糧,有“填倉”之意。吃飯前要先放鞭炮焚香祭神,飯後把壓糧食的磚拿開,任自家的雞狗等動物去啄吃,表示糧滿倉囤不怕雞狗吃。那時家家糧囤要添些糧,缸裏添滿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晚間農院裏要點滿燈燭以祭倉神,並且還打著燈籠或電筒在院屋內外找各種已復蘇的小昆蟲,發現越多兆頭越好,那時稱為“填倉蟲”,有些人家還剪些彩紙小葫蘆,貼在門窗或氈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除百病保壹家平安。這個習俗,壹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仍很盛行,至今我記憶猶新。正像壹些縣誌上所記載:“正月廿五日……用柴灰攤院落中為圖形,或方或圓,中置爆竹以震之,謂之漲囤,又謂之填倉。”祭祀倉神更是那時城鄉糧倉和糧商們的習俗。《晉書?天文誌》雲:“天倉六星,在婁南,谷新藏也。”清人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也載:“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在老北京的東直門內曾建有很多糧倉,清代時最多達十五座糧倉,至今北京仍保留有祿米倉、海運倉、南新倉、北新倉等地名,而南新倉的遺址仍像六百年前原樣保存著。當年每逢正月廿五這天,糧倉及糧商們都要張燈結彩,設供致祭,焚香叩拜倉神——附會敬仰的韓信神像。清韶公的《燕京舊俗誌》雲:“相傳倉神為西漢開國元勛韓信,俗稱之曰韓王爺。”韓信的第壹任官職就是倉官,並曾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後來被民間奉為倉神,將韓信定為糧倉的祖師爺。在北京的東嶽廟裏,就供有韓信的神像供人們拜祭,舊時還曾有過很多民間香會活動。城鎮裏的平民百姓雖不舉行祀祭,但在這壹天都要到廟會或糧油鋪購買些米面油鹽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為生活儲備比喻添倉。當天天津地區必吃米飯熬魚湯,吃魚比喻連年富裕有余(魚)之意;山西地區吃黃米糕,糕諧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慶之意;老北京人則全家要吃烙餅,吃薄餅卷“盒子菜”。吃餅有飽腹脹滿填倉之意。盒子菜是老北京時傳統吃食,由熟肉鋪或豬肉杠子(豬肉鋪)制作出售。那時四九城裏最盛名的是西單天福號醬肉鋪、前門外糧食店的福雲樓等。將醬好的清醬肉、醬肘子、豬頭肉、豬肚、豬肝、醬口條等京味醬肉,分別放入雕漆食盤內,然後裝進有九個格子的食盒內,顧客訂購時,用帶手提梁的籠盒負責送至家中供食用,吃薄餅時抹些甜面醬夾些大蔥絲壹起服食。填倉節據說吃烙餅的習俗又與女媧氏補天有關。相傳在遠古時期,天崩地裂火山爆發洪水浩蕩,猛獸巨鷹橫行撲食難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這時被稱為人類始祖的女媧氏,采來五色彩石日夜冶煉,煉了七七四十九天後,正是正月廿五這壹天,終於把破裂的天空修補好。女媧氏又斬斷巨龜的四條腿,用來支撐天的四方,並且殺死猛獸巨鷹,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樂業。為了紀念女媧氏,人們就在正月廿五這天吃烙餅煎餅,並要用紅絲線系餅投在房屋頂上,謂之“補天穿”。蘇軾曾有:“壹枚煎餅補天穿”的詩句,故正月廿五又稱為“天穿節”、“天倉節”。另外,在壹些城鄉還有用谷面做面燈點燃之習俗,有的做成糧囤、倉官爺和各種家畜禽的形狀,內包熟的棗豆並插好棉燈芯。正月廿五之夜,燈內註滿油,點燃後放在屋內外和糧囤竈臺等地,邊置燈邊念叨:“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馱著來……”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又因填倉節與二月二龍頭節接近,所以填倉節也有吃煎餅、找昆蟲,婦女在這天也忌做針線活以免紮壞倉官的眼睛等習俗。總之,各地填倉節的習俗,都有期望五谷豐登,迎接越來越紅火的日子、吉祥喜慶之意。填倉儀式:華北地區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填倉,亦稱“打囤”。黎明時分,新媳婦或主婦先給財神上香擺供,然後用畚箕盛上竈灰,在院內平坦處撒成灰圈。圈內撒灰十字,名曰“糧囤”,在灰十字上各放五谷雜糧,糧上壓磚塊,即為“填倉”。在倉內燃放鞭炮,稱之“崩囤”。屆時,放出雞鴨食之,以象征囤滿倉溢,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填倉節填倉節,又稱為“添倉日”、“天倉日”。壹些地方,如山西、陜西等地,多有小填倉和大填倉之分,小填倉在正月二十日,大填倉在正月二十五日。也有地方只壹次,或在十九日,或在二十日,或在二十三日,以選擇二十五日的居多。此俗主要流行於北方。填倉的方式,各地也有所不同。在河南新鄉,十九日“添倉”,家家祭倉神。在陽武,十九日添倉,屆時,在存放糧食的地方燃燈設祭,祈求壹個好年成。這天,屋內、門外、槽頭、雞窩、石碓、水缸等處,都要點燈。而新婚夫婦屋裏的箱櫃、幾案、床上床下都要點上燈,祝願他們能早早生育。填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