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陶淵明詩歌的接受史

陶淵明詩歌的接受史

(壹)魏晉南北朝

顏延之是解讀陶淵明的第壹人,也是陶淵明接受史上的第壹人。在《鄭濤史記》中,他盛贊圓明“松樂之美,雕己之操之誠”,但他的文學創作只有以下八個字:“學而不師,文而導之。”“沈約寫了《宋書》,並為他立了傳記。他是在《隱士傳》中被介紹的,而不是在《文遠傳》中。《列傳》對淵明的行動順序寫得很詳細,但沒有對文章的評論。”而且,沈約的《宋代謝靈運傳》在談及宋代文學時,只忽略了陶淵明。這說明陶詩的價值在當時是被忽視的。

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嶸只把陶詩列為中品,評價為“古今隱逸詩派”,可見他對陶詩並不重視。“風格幹凈,幾乎無長詞,意蘊真摯,用詞典雅”表現了陶詩對藝術風格的追求,顯示了陶詩“雅俗共賞”的審美特征。

是蕭統首先對陶淵明的作品做出了高度評價,這對確立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說:“他的文章不擁擠,文字極好;飄零搖曳,是絕無僅有的;”如果妳性格開朗爽朗,和北京是不行的。”“妳不是大聖,就不能與道!“由此可見,蕭統對陶詩的喜愛,是對袁明清貧樂道性格的推崇。此外,王僧達、鮑照模仿陶彭澤的風格,以陶詩為典範,也顯示了當時陶詩的盛行。

(2)唐宋時期

從初唐到宋代,陶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評價也越來越高。初唐山水田園詩人王績,多次退隱田園,不自覺地接受了陶詩的影響。聞壹多曾說王績是“石濤的直系後裔”。盛唐詩人孟浩然將陶詩的“真”趣和平淡純粹的審美範式融於自己詩歌的藝術生命之中;王維汲取了石濤的藝術精華,清新、深邃、悠遠。李白在詩歌創作中引用了大量的陶句和陶事;杜甫以騷為類比,認為陶的詩符合“詩”與“騷”的詩學精神,接受了陶淵明田園詩“真”的審美精神。

到了宋代,文人對元末明初的喜愛成為普遍趨勢。歐陽修稱贊《歸詞》:“金無文章,只有陶淵明《歸詞》。王安石曾說:“元末明初詞壇之輝煌,晉宋之間,只有壹個。“蘇軾對陶詩的評價極為準確,揭示了陶詩的藝術風格。《與蘇轍書》中說:“他的詩,質與物俱豐,豐與實,是曹、劉、鮑、謝、李、杜所不及的。" . "貴的是幹而輕,就是說外面幹,中間奶油,看起來輕而美。“由於歐、王、蘇在文壇上的至高無上及其強烈的推崇,陶淵明在接受成就上取得了突破,這無疑對進壹步確定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朱說:“陶謙的詩平淡無奇,出於自然”;南宋詩人辛棄疾所作詩,詠、提、明引、隱引陶詩共六十首。”壹千年後,百首詩猶存,且不說壹個不清真的字”揭示了陶詩清、真、樸的特點。

(3)現代

朱光潛先生認為陶詩“恰到好處,適可而止”,達到了“化”的最高藝術境界

魯迅先生曾說,“陶謙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渾身不‘靜’,說他的詩有‘金剛怒放的壹面’”。

錢鐘書先生第壹次從接受史的角度研究陶淵明,他提出了“六朝三唐,知望為元明之重”和“元明成名於明代,盛於宋代”的精辟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