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流傳下來的說法很多:有說徐誌摩是單相思的,是自作多情,屬於壹廂情願,林徽因根本不理他;還有說兩人確有其事的,妳情我願,幹柴烈火,甚至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據她的女兒梁再冰追憶,母親曾經這樣說過:當時對她來說,已結婚成家的徐誌摩只是壹個兄長式的朋友,不是婚戀對象。那"不是初戀,是未戀"。
據她的兒子梁從誡追憶,母親又曾經這樣說:像她這麽壹個在舊倫理教育熏陶下長大的姑娘,竟會像有人傳說地那樣去同壹個比自己大八、九歲的已婚男子談戀愛,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根據這壹家三口的證詞,徐誌摩仿佛變成了壹意孤行的小醜,硬是拿自己的熱臉往對方冰冷的後背上貼。可是,他們的口供並不客觀也不理性,因為他們必然會袒護自己的母親,因此可信度大打折扣。
我們不妨從林徽因寫給徐誌摩的壹首詩出發,來窺探這個埋藏已久的秘密。1930年前後,正是林徽因詩歌創作的高潮期,她寫下了壹首名為《那壹晚》的現代詩,隱晦地訴說出了多年隱藏的情事,引起了不少的輿論波動。
這首詩是寫給徐誌摩的,字裏行間隱藏了很多故事,與江湖上的傳聞剛好可以聯系在壹起,所以很多報社都不敢輕易刊登。著名詩人陳夢家主編的《新月詩選》,就沒敢收錄林徽因這首容易引發 社會 爭議的詩,而選錄了壹齊投稿的《仍然》,但《仍然》的水準卻顯然不如《那壹晚》。這說明陳夢家是有所考量的。
然而,別人不敢發,徐誌摩敢啊!1931年4月,徐誌摩將這首《那壹晚》發表在了《詩刊》上。接下來我們來看詩歌內容,林徽因都在裏面藏匿了哪些故事。
那壹晚妳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壹晚妳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那壹晚"究竟指的是什麽?從第壹節來看,"那壹晚"他們分手了,但屬於和平分手,是"妳的手牽著我的手",依依不舍,難舍難分。這時期的林徽因似乎毫不避諱與徐誌摩的關系,直接將牽手寫了出來,可想而知那些沒有寫出來的內容,該是多麽親近而甜蜜。
他們分手的原因其實想也想得到,無非是林覺民堅決拒絕女兒做第三者,聽話的林徽因只好跟老徐說拜拜。畢竟那時的她只有16歲,心智還不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別人意見的影響。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
細弱的桅桿常在風濤裏搖。
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後徘徊,
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第二節詩歌,主要描述了"那壹晚"之後林徽因的悲傷和孤獨。"仍然"、"細弱"、"背後"、"陰影",這些帶有陰暗色彩的詞匯無不顯露了她的哀愁,"那壹晚"之後,她就像壹只失去了錨的船,孤獨地在海面上飄,她感覺不到壹絲溫暖,似乎太陽與她永遠背對背,只有黑暗和寒冷圍繞。
試問,如果林徽因不愛徐誌摩,她能有這樣的感受嗎?既然愛了,那當初16歲的她能抑制住內心爆炸的荷爾蒙,而拒絕和徐誌摩在壹起嗎?小解認為感覺來了,壹般人都無法控制得住,更何況壹個渴望愛情的少女。
林徽因後來曾回憶那段在倫敦的時光:"理想的我老希望有點浪漫的事發生,或是有個人來叩門坐在我對面同我談話,同我坐在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要有個人要來愛我。我做著所有女孩做的夢,而實際上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從不認識壹個男朋友,從沒有壹個浪漫聰明的人來同我玩。"
可想而知,當內心空虛的林徽因突然遇上了多才多情的徐誌摩,該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徐誌摩的紳士風度,他的拿手情詩,他的纏綿情話,必定曾令對方深深著迷。
那壹天妳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著妳的贊賞。
那壹天妳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說實話,這第三節我沒太看懂,但這最後壹句著實抓人眼球。"零亂的花影",是否隱喻他們多角的情事?"私闖入當年的邊境",又是否隱喻林徽因當年插足徐誌摩與張幼儀的婚姻?
看不懂,不好說,大家自己品味。在《那壹晚》發表之後,徐誌摩馬上回應了壹首詩:《妳去》。開頭便寫道:
妳去,我也走,我們在此分手;
妳上哪壹條大路,妳放心走,
妳看那街燈壹直亮到天邊,
妳只消跟從這光明的直線!
如此看來,林徽因十分決絕地提出徹底了斷,徐誌摩似乎也同意了,但他還是愛著她,所以會壹直守護她直到光明的彼岸(因林徽因說"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所以徐誌摩要送她去明亮的天邊)。
《妳去》的結尾又是這樣寫的:
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
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妳!
說到底,徐誌摩還是愛她愛得不行,當對方選擇離去,他甘願站在原地目送守護,只要她幸福,自己無所謂。當然,徐誌摩在 情感 上的熱烈眾所周知,即便到了這種境地,他還是要喊出:"我愛妳!"
通過以上對《那壹晚》的分析以及徐誌摩的回詩,我們應該可以做出判斷了:林、徐在倫敦期間應該是相戀過的。但也正是這段無果之戀,林徽因也被詬病是破壞別人婚姻的第三者;又因為林徽因早年、晚年前後述詞的不壹致,以及她生活交友方面的原因,如今又被罵成了"綠茶婊"。
不過話說回來,這首詩寫得真是不錯,小解尤其喜歡這兩句:
那壹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妳花園裏射壹個滿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