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放下三國。姜維後期怎麽樣?

放下三國。姜維後期怎麽樣?

【北伐的繼承者】

姜維的北伐,向來是褒多貶少。說:“魏是好人,揚名立萬,扶死於陰,不修布業。”陳壽對姜維的評價不高,說他“玩弄他人”,是浪費人力物力。《資同治鑒》的評論員胡三省甚至斥責姜維“屢敗屢戰,為蜀亡埋下伏筆”,而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姜維後來的北伐耗盡了軍民,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而裴松之評價魏說:“姜維文武雙全,誌在揚名。但是他和很多旅行者壹起玩,判斷失誤,最終摔死。老子有句話:‘治大國者,猶烹小鮮。’小事壹樁,卻可以反復打擾。"

中國歷史上有句古話“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誠然蜀國在劫難逃,但有罪的只有姜維。後人對姜維的評價有失公允。因為特殊的歷史境遇,姜維註定是蜀漢滅亡的見證者和殉道者,註定要為蜀漢的滅亡承擔沈重的責任(死在他之前的人,可以說是躲過了這壹劫,在世界上的名氣也沒有他大)。

比如《三國演義》結尾的長詩中有壹句“姜維獨力高,立下中原大功。”大多數人還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導致了日後魏軍的滅亡。真的是這樣嗎?據《三國誌》記載,姜維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壹次。

第壹次是公元238年,姜維與蔣琬合作率部偏向隴右,結果在南安與魏軍僵持不下。

第二次,公元244年,姜維、出兵造勢,派王平攻打魏國大將曹爽,曹爽大敗,勉強保住關中。

第三次,公元248年,姜維率軍出隴西,與魏國將領郭淮、等打桃溪,從而制服涼州白,活捉。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派廖化到桃城。因為鄧艾提前得到了情報,廖化無功而返。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以胡強為輔,與郭淮在桃溪交戰,打成平局。

第六次,公元254年,姜維領兵包圍南安,因糧草不足,主動撤退。

第七次,公元255年,姜維出征隴西滴道,魏率投降。魏攻下河關、臨洮兩縣,殺了魏。

第八次,公元256年,姜維回德道,大敗永州刺史王靖,殺魏軍數萬,後魏軍大舉援兵,節節敗退。

第九次,公元257年,姜維與鄧艾在段谷交戰。由於蜀將胡姬失敗,蜀軍大敗,傷亡慘重。

第十次,公元258年,姜維用諸葛丹反叛淮南,率數萬人出洛古,與鄧艾相持不下。諸葛誕大敗,姜維領兵回。

第十壹次,公元261年,姜維領兵進秦川,卻被鄧艾隔開,於是退兵。

縱觀姜維歷次北伐,具體戰果有:兩次獲勝;小勝三次;不是相隔四次;壹個大敗仗,壹個小敗仗。總的來說還是贏多輸少,軍隊的損失也是魏對蜀的重視。實際上,姜維也繼承了諸葛亮的攻守之策,不同的是,他沒能像諸葛亮生前告訴他的那樣,守住陰平小道。

那麽為什麽蜀國受到攻擊就破了呢?當年魏國攻蜀之前,姜維得知魏國要攻蜀,便向後主報告:“聽說鐘要統治關中,要想有所進展,就派張儀、廖化擋軍保護陽安關和橋,以防萬壹。”可見姜維也察覺到魏軍可能會從陰平偷襲蜀國。然而這麽重要的消息卻被黃浩隱瞞了。”郝的征信是鬼巫,說明不會自己來。“開篇後,主睡,群臣不知。”因此,尹平橋沒有軍隊把守,這使得鄧艾進軍。

如果喬舟沒有勸後者投降,也許蜀國就不會滅亡。蜀雖小,其力足以自保,且有重險之固。魏攻蜀前,對蜀的情況做了壹番調查:“蜀有兵九萬,成都等地不少於四萬,其余不過五萬。”後來國主給魏國去信的時候,魏國得到的信息也被證實是真的。《三國誌》引用姬叔的話說:“我還派壹商送秀才書,二十八萬戶,男女九十四萬人,鐵甲兵十萬二千人,官員四萬人,迎客四十萬米,金銀二十萬兩,絲綢二十萬匹。”當時“姜維烈守其營,必攻之,不可抗;運糧路線兇險,軍隊缺糧。我想把它帶回來。”鄧艾單槍匹馬深入蜀國,蜀國強大到足以自衛,鄧艾就會糧草告罄,不得不撤退。在這樣的情況下,喬舟“脫穎而出”,決定投降。

當時有人勸先主“投奔吳國”,伺機東山再起,喬舟卻反駁道:“自古以來,就沒有人送他國為天子。如果他現在入吳,壹定會聽話。而政治原因不同,自然是忍氣吞聲。因此,魏可以與吳合並,但不能與魏明合並。什麽大的,等著小的?再丟人有什麽丟人的?”而有人勸已故大師“往南跑”,喬舟反駁道:“要往南跑,就要早做打算,然後才能有結果;今天,敵人近了,災難就要來了。小心臟沒什麽好保護的。如果妳害怕它會發生的那壹天,它怎麽會去南方!”其實喬舟的話只是狡辯。不僅如此,喬周還誇口說:“陛下若降魏,魏不裂土封陛下,周邀君到京都,以古之意相爭。”這分明是魏使的口氣。但還是“大家都不講道理。”蜀國的政權無聲無息地結束了。

喬周為魏國辛辛苦苦,自然得到了的賞識,便“以周國功封陽城”,再與他人“封列侯”。陳壽是喬州的學生,但對於他這樣的老師來說,他別無選擇,只能在《喬州傳》中寫下這樣幾句話:“劉無罪,壹國之依,周之計也。”評論家孫綽和也認為,周背叛蜀的事實是無可爭議的。

【人格魅力】

有個老臣,叫奚正,寫魏曰:“江伯即將重用,在群臣之右。宅之弊薄,財盈,側室免小妾之虐,後院寂靜,娛人。取衣供,備馬,節制飲食,不奢,官費,隨意淘汰;觀其理者,非出於貪濁,亦出於自割。說的是夠了,不是要求更多。凡夫之談,常譽成毀,擁高抑低,鹹與姜維無緣,身死而絕,所以貶義,不再所料,不似《春秋》。如姜學而不倦,儉而自足。”可以說,姜維清廉節儉的作風也與孔明壹脈相承。正是因為他們的清廉和自制力,蜀國的官員被自上而下地驅趕著,這比吳偉的官員管理要清晰得多。

知人善任的諸葛亮對年僅27歲的姜維大加贊賞,稱他是壹個有著壹顆漢朝之心的傑出人才。「文武雙全」能概括什麽?《民惠蘇城》的鐘會曾對杜預說:“我比中土名士更有名,公休(諸葛丹)和舒泰(夏侯玄)不能勝。”裴松之引用的話說:“當時蜀國的官員都是天下英雄,魏國沒有權利。”怎麽能輕易貶低姜維這種秀彥的傑出才華呢?如果姜維只是“粗民”,對他評價很高,有家世的鐘會尊重他嗎?

可見這樣的性格和見識是值得年輕人學習的。江的死並不壹定比喬舟和其他“投降派”更有骨氣。他用自己的生命賭上了自己的生命,但他可以選擇活下去。

【士為知己者死】

蜀漢的最後壹件大事是姜維的假投降。這件事在《漢書·晉書·華陽春秋》中有記載,陳壽所說的姜維“判斷力差,終致敗亡”指的就是這件事。

姜維的計劃是:首先騙取鐘會的信任,然後借鐘會之手除掉鄧艾,再唆使鐘會反抗司馬昭派來的援軍,最後除掉鐘會復興蜀漢。這個計劃極其危險。如果幾個步驟中有壹個出錯,就會完全重來,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會前功盡棄。但是姜維不能考慮這些事情。在國破主亡的情況下,他只能利用這個鄧艾和鐘會不見面的獨特條件,作為壹個英明的將軍,在個人舞臺上施展他的最後壹招!

軍士嘩變,因鐘會不檢點而被殺。而姜維死後被解剖,史書記載的“大如鬥”之勇被血淋淋地挖了出來。如此慘烈的死法,在蜀漢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有人曾稱姜維的假投降是叛變行為,對此我除了憤怒無話可說。其實姜維可以有很多選擇。君主已經倒臺了。他是魏的將軍。為什麽他不能倒下?但是姜維沒有倒下。姜維也可以像北地之王壹樣自殺,以獲得忠誠的名聲。但是姜維也沒有那麽做。他只是選擇了最危險和最不恰當的方式,而且他自始至終都想維持蜀漢的存在!記得有壹部動畫電影裏有壹句話,“不到比賽的最後壹刻,妳不能放棄希望。當妳放棄希望的時候,也是遊戲結束的時候。”姜維從未放棄希望。他壹直掙紮到最後壹刻,正確的說,直到姜維失陷,蜀漢才算真正滅絕。......

是什麽信念支撐著姜維至死維護蜀漢?我覺得姜維這麽做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報答當時委以重任的孔明。姜維戰鬥到最後壹刻,以回報孔明的好意。姜維是真正的學者!壹個願意“為知己者死”的書生!

【死後英雄的家】廬山姜維墓

姜維的墓很多,有真有假。這些墓葬分別位於甘肅省蘆山縣、劍閣縣、汶川縣、江油縣和天水市。在蘆山縣,不僅有姜維墓,還有著名的“江城”。魯山縣,原名青衣,三國時期屬韓佳縣。相傳姜維堅守邊境,在廬山建城,駐軍抵禦羌人。相傳姜維在成都被曹魏亂軍殺死後,被五馬分屍,但看到姜維膽大如鬥,敵人非常害怕。姜維的手下冒著生命危險把姜維的勇氣從成都帶回廬山,埋在城東的鳳凰山上。因此,姜維墓也被稱為“勇敢之墓”。墳墓是圓形的,四周都是石頭。墓前矗立著漢朝大將軍侯姜的墓。姜維姐姐的塑像長期供奉在魯山縣城北街道的主廟裏。據說姜維死後,他的姐姐來到廬山,帶領族人繼續哥哥未竟的事業。為紀念姜維而建的江青樓,至今仍保存在蘆山縣。為三層建築,高度14m,外觀宏偉。65,438+0445重建。

打字真的很累。我希望采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