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白在蜀道難中描述蜀道難的艱險: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李白在蜀道難中描述蜀道難的艱險: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道的高危難行,究竟何以見得?妳看,上面有太陽神的六龍車也要回車繞道的高峰,下面有波濤滾滾、為大山所阻而回旋轉折的急流。黃鶴善於高飛吧,尚且不能越過;輕疾敏捷的猿猴想要通過,也發愁不能攀援。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為壹體,寫山勢的高危,而且襯以水險,再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由此可知,人要行走是何等之難。“六龍”,傳說太陽神的車子是由羲和駕著六條龍,每天在空中行駛。“回”,迂回、繞道。“高標”,指山中最高而為壹方標誌者,極言蜀山之高,成為羲和回車的標誌。

全文詳析如下:

1、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詩篇開頭即起勢突兀,用強烈的感嘆、誇張的語調、超人的想象,點出“蜀道難”這壹主題。他說,哎呀呀,山多麽高,多麽險啊!蜀道的難行,比登上青天還難!蠶叢和魚鳧這兩位古蜀王,他們建國的年代是多麽久遠不明。從那時到現在已有四萬八千年,蜀國還不曾和秦地的人們溝通來往。

“噫籲”,驚嘆聲,宋庠《筆記》說: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籲”。“蠶叢”和“魚鳧”,是傳說中的古蜀國的兩個國王。“四萬八千歲”,是誇張的說法,極言時間的漫長。“秦塞”,指秦地,即今陜西省中部地區,為古代秦國的發源地,古稱秦為“四塞之國”。

2、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為什麽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妳看,長安西面有太白山擋住了入蜀之路,山是那樣的高,只有鳥兒飛行的路徑,沿此可以橫越峨眉山的頂峰。秦蜀之間群山連綿起伏,峭拔險峻,構成兩地交通的壹大屏障。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它位於長安以西,是關中壹帶的最高峰。《名山誌》雲:“關中諸山莫高於此。其山巔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積雪不消,盛夏視之猶爛然,故以太白名。”詩人則誇張地說只有鳥兒才能飛得過。峨眉山也是有名的高山,“四川有個峨眉山,離天只有三尺三。”詩人選取這兩座山為代表,意在表明自秦入蜀,都是高峰難行。

詩人還借用《華陽國誌·蜀誌》中的壹則神話故事,說:山崩了,地裂了,壯士們死去,然後才有天梯壹樣的山路與棧道,將秦蜀兩地溝通連結。相傳秦惠王想征服蜀國,知道蜀王好色,答應送給他五個美女。蜀王派五位壯士去迎接。回到梓潼(今四川劍閣)時,看見壹條大蛇進入穴中,壹位壯士抓住了蛇尾,其余四人也來相助,用力拉拽。不多時,山崩地裂,壯士和美女全被壓死,而山分為五嶺,入蜀之路遂通。這便是“五丁開山”的故事。雖為神話,卻是現實的反映。戰國時秦惠王滅蜀,修棧道,置蜀郡,從此蜀地開始與秦交通。那些棧道是在懸崖絕壁上鑿石架木、鋪設路面而成,有的寬僅盈尺,下臨深淵,行走其上,心驚膽顫。由此可見,古蜀道的開辟是十分艱難的,不異於地崩山摧,不知有多少人為此獻出生命,正如神話故事所描繪的那樣,具有神奇悲壯的色彩。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道的高危難行,究竟何以見得?妳看,上面有太陽神的六龍車也要回車繞道的高峰,下面有波濤滾滾、為大山所阻而回旋轉折的急流。黃鶴善於高飛吧,尚且不能越過;輕疾敏捷的猿猴想要通過,也發愁不能攀援。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為壹體,寫山勢的高危,而且襯以水險,再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由此可知,人要行走是何等之難。“六龍”,傳說太陽神的車子是由羲和駕著六條龍,每天在空中行駛。“回”,迂回、繞道。“高標”,指山中最高而為壹方標誌者,極言蜀山之高,成為羲和回車的標誌。

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接著詩人就具體描寫山路的難行。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那青泥嶺的山路是何等曲折盤旋,每走壹百步就要繞著峰巖九次轉彎。山高入雲,走在上面,用手就可摸到星星。仰起頭來,似乎呼吸都被壓抑屏住。唉,山勢是那樣峻危,行走是那樣艱險,直叫人心驚膽顫,只好手撫胸口,坐下來連聲長嘆。

行人提心吊膽,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蜀道之難,真如登天。“青泥”,山嶺名,位於今甘肅、陜西兩省界上,為入蜀要道,其嶺懸崖萬仞,上多雲雨,行人常常碰上泥淖,故得名。“參”和“井”,為星宿名,分別是蜀、秦的分野。所謂分野,是指古時根據天上星宿位置,劃分地面相應的區域。

4、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壹轉,又是壹番情狀:我且問妳,妳到西邊遠遊,什麽時候回還?那可怕的路途、險峻的山巖,實在不可登攀。壹路上,只見悲傷的鳥兒在古樹間啼喚,雌的跟著雄的飛繞在叢林間。又聽到杜鵑鳥在月夜哀啼,壹聲聲“不如歸去”,真是愁繞空山啊!

詩人借古木荒涼、鳥聲悲淒的自然環境,渲染旅愁和蜀道孤寂蒼涼的氣氛,說明蜀道的難行,不僅是對人生理的挑戰,更給人帶來心理的不安。“子規”,即杜鵑鳥,蜀地常見,春暮即鳴,常常通宵達旦。傳說為蜀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其聲淒切,諧為“不如歸去”。

5、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沿著蜀道前行,景色不斷變換,但不變的依然是艱險。唉,蜀道真難啊,難於上青天,人壹聽到這,美好的容顏就憔悴了。妳看那群峰連綿,離天不到壹尺,枯松倒掛,依靠在懸崖絕壁上。飛瀉的急流瀑布爭相咆哮喧騰,沖擊山崖,翻轉石塊,好似千萬條山谷中巨雷轟鳴。蜀道是這樣的艱險,可嘆妳這遠方之人,為什麽要來這地方!

這好像壹組電影鏡頭。先是遠景大畫面:山巒起伏、連峰接天;接著平緩拉近,仰視上推:枯松倒掛絕壁;爾後轉為特寫:飛流、瀑布、懸崖,水石激蕩,再配以山谷轟鳴的音響,真是驚險萬狀,目不暇接。這組句子氣勢磅礴,節奏很快,極盡誇張之能事。“喧豗”,喧鬧聲。“砯”,撞擊聲,這裏是撞擊的意思。

6、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在蜀道上壹路跋涉,不僅有天險,還要防備歹人與毒蛇猛獸的攻擊。到得劍門關前,只見山勢高大雄峻,壹人把守,萬人不能闖開。假如守關的人不是親信,就會像豺狼壹樣起了野心,成為叛逆禍患。在這裏,早上要防備猛虎的襲擊,晚上要警惕毒蛇的暗算。它們磨尖牙齒,吸食人血,殺的人就像亂麻壹樣多。

詩人在對劍閣險要形勢的描寫中,融匯了前人的詩句,晉人張載的《劍閣銘》中寫道:“壹夫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劍閣”,又名劍門關,今四川省劍閣縣以北,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壹條三十裏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易守難攻,古為兵家爭奪之地,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有人說,猛虎、長蛇比喻割據、禍害壹方的人,也有人說是寫實。“匪”,通“非”。

7、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錦城雖說是塊樂土,還是不如早早回家。蜀道難啊,難於上青天!我轉身向西眺望,禁不住連聲長嘆!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有深沈的慨嘆意。“長咨嗟”三字,若有余音,發人深思。“錦城”,即錦官城,成都的別稱。成都以產錦著名,古代曾設錦官於此,專理其事,故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