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與現代含義的區別
在古代,這句詩的意思是戰士之間的約定,說要壹起死。是兄弟間的情和意。現在人們大多用它來歌頌愛情的偉大。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真正的含義,而拿來歌頌愛情。
註釋
子:此處為“妳”的意思。
補充:關於“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壹句的“成說”,書籍中多將之翻譯成“說定、約定”之意。大意是:“無論生死我們都要在壹起,這是我們當初早已說好的約定。”
不過,也有書籍將之翻譯成“同‘誠悅’,即從內心相愛悅”之意,但較為罕見。
原文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註釋
[1] 鏜:tang,擊鼓的聲音,象聲詞。踴躍:跳躍刺殺的樣子。 兵:兵器,刀劍。
[2] 土、城:名詞作動詞,壘土砌墻和修築城池的意思。 國、漕:“國”的本義是城邑,後來既指城市也指國家,這裏指國都或大城市,指國家也說得通;“漕”是當時衛國的壹個地名,小城邑,在今河南北邊的滑縣境內。
[3] 從:跟隨。 孫子仲:當時將軍的名字。 平:調和。
[4] 不我以歸:“不以我歸”的倒裝,不讓我回家的意思;“以”通“與”(yǔ),動詞,,給予,授以,予以。註意古代漢語語法中,“否定副詞+動賓詞組”,動詞的賓語壹律前置以示強調,如“時不待我”當作“時不我待”,以次類推。
[5] 爰:yuan,“於何”的合音,在哪裏的意思。壹說,乃、於是。 居:停留。 處:住宿。喪:丟失。
[6] 於以:於何,在哪裏的意思,表疑問。
[7] 契闊:聚散、離合的意思。契,聚合;闊,離散。 成說:訂立誓約。
[8] 於嗟:籲嗟,嘆詞。 不我活:不和我相聚。 活:通“佸”,相聚。
[9] 洵:遠,遙遠。壹說孤獨。 信:守約,指不能自己信守“與子偕老”的誓言。
[10]信:壹說古伸字,誌不得伸。壹說誓約有信。
[11]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
[12]成說:成言也。
[13]土國:或役土功於國。
譯文:
擊鼓聲鏜鏜(震於耳旁), (將士們)奮勇演練著刀槍。 土墻和漕城修築正忙, 惟有我隨軍遠征到南方。 跟隨孫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亂的)陳、宋二國, 回家的心願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憂愁不樂, (我卻)身在何方,身處何地? 我的馬兒丟失在哪裏? 到哪裏(才能)將它尋覓? 到那(山間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離離合合, (無論如何)我與妳說過。 與妳的雙手交相執握, 伴著妳壹起垂垂老去。 可嘆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難回家鄉。 可嘆如今天各壹方, 令我的信約竟成了空話。
詩文賞析
這並非是壹首愛情詩,而是描寫了戰士們在上戰場之前立下的誓約,“今日我與妳壹同奔赴沙場,無論生死都要在壹起,同甘***苦”的兄弟情誼。
本詩描寫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達渴望歸家與親人團聚的強烈願望。詩從出征南行寫起,再寫了戰後未歸的痛苦, 又寫了當初與親人執手別離相約的回憶,壹直到最後發出強烈的控拆,次第寫來,脈絡分明,而情感依次遞進。敘事中推進著情感的表達,抒情中又緊連著情節的發展,相得益彰,而自 然天成。
詩句評價
《擊鼓》講的是戰爭,不管是窮兵黷武的四處征戰,還是保家衛國的戰鬥,士兵面對的都將是與親人的別離,這個別離也許很短,也許很長,長於壹生。戰爭對於壹個國家來說有著各種各樣的含義,對於壹個個體而言,若不從大處去講,那更多的是“我獨南行”的不忍,“不我以歸”的憂心,無居無所得飄零,和兵失去戰馬的淒涼。“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和愛人的壹別竟會成為永恒,那曾經的誓言要如何兌現。
“契闊”二字,《毛詩》訓成“勤勉”,從下壹句的“於嗟闊兮,不我活兮”來看,這個兩個闊字應意思相同,是別離的意思,契為聚合之意。活,是“佸”的借用,相會之意。“於嗟洵兮,不我信兮。”感慨相隔遙遙,無法兌現自己的誓言。這個誓言是給心愛的妻子許下的白頭偕老的信。
無論生死聚散,都要和妳結下誓約,悅者,說也。握著妳的手,和妳壹同到老。這樣來講,意思似乎不是那麽連貫,若從通順的角度來講說成,握著妳的手,與妳結下誓言,無論生死聚散,都要壹同到老,似乎要更加符合習慣壹些。當然,從詩的韻律來看,原文的順序是最佳的安排,至於詩的意義,也是可以不受語序限制的。但是從原文的意思看來,這個誓言的內容,當是“死生契闊,與子偕老”,而不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許多人都用這句話,表達牽起妳的手,今生與妳白頭到老的意境,也算是壹種活用吧。
擊鼓進軍,是古代的壹種常見的生活方式,戰爭在那時候占據著生活太大的空間,歌頌戰爭的神聖,悲嘆戰爭的哀憐,在詩歌中頻見不鮮。《擊鼓》只是壹個士兵小小的心聲,無關乎國家社稷,只因為心中的情節,人最本能的思念,遠離的是親人和愛人,走不上的是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