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壹直享有尊榮的地位。它對農耕文化的發展,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的親密夥伴。黃牛、水牛、奶牛、牦牛,至今仍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耕田、運輸、擠奶,任勞任怨;肉、骨、角、皮、毛、糞,無壹樣無用處。
歷代詩人,對牛總是贊頌有加,如唐人韋莊、杜甫的詩句:“綠桑深處哺牛鳴”、“壹寸荒田牛得耕”。魯迅稱頌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還自白“俯首甘為孺子牛”,可說是婦孺皆知。在塵封的典籍中,牛還與許多政治、軍事事件以及名人名流有著密切的聯系。
古代諸侯歃血為盟,盛牛耳於珠盤,由主盟者執盤,故稱主盟者為“執牛耳”。《左傳·哀公十七年》說:“諸侯盟,誰執牛耳。”以後,人們便把“執牛耳”引申為在某壹方面居領導地位。
牛還被用於戰爭,如史冊所記之“火牛陣”。公元前279年,燕惠王即位,齊將田單派人向燕軍詐降,又用千余頭牛,角上縛兵刃,尾上縛葦灌油,夜間以火點燃,火牛前沖,其後是五千勇士,使燕軍大敗,田單陸續收復70余座城池。
還有老子騎青牛的傳說。《列仙傳》說:“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其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老子出的是函谷關,後人在函谷關口寫了壹副名聯:“不許田文輕策馬;願逢老子再騎牛。”
典籍中用“牛”組成的詞語也很多,比如“牛酒”,這可不是壹種酒的名字,而是古代用牛和酒作賞賜、慰勞和饋贈的物品,“奉牛酒以勞軍營”(《後漢書·臧官傳》),以後,“牛酒”引申為禮物的別稱。還有“牛馬走”壹詞,司馬遷《報任安書》開篇便說“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牛馬走”,是指“奔走於牛馬之間”掌管牛馬的仆人,以後作為自謙的代稱,如同說“敝人”、“鄙人”。
在老壹輩的畫家中,李可染先生是我十分欽服的壹位。他的人品、畫品皆為世人所重。他的畫齋叫“師牛堂”,其實他就是那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樂於助人、甘守淡泊的老牛!在他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他師牛、畫牛,為人民大眾奉獻了無數的精品佳作。
我喜歡他的《牧牛圖》,性格溫馴的老牛與天真無邪的牧童和諧相處於畫圖之中,背景又是如此的絢麗多彩,或春風楊柳,或楓葉如火,或鴉陣歸飛,或煙雨遠山。他所創造的水牛形象表現了壹種民族的精神氣質,腳踏實地,默默奉獻。他以高超的筆墨技法,極概括地表現出水牛的千姿百態,或行或止,或立或臥,或正或側,無不栩栩如生,而且特別註重細節的真實性,比如“牛鼻子確實畫成了像是濕的”,體現出“牛鼻子有水氣”的意味。而那些牧童,嬉嬉而樂,天真爛漫,抒發了人類在更高的層面上重返童年的期待。李可染在這些畫圖上題款,從不同的角度來歌頌牛的高尚品德,如“給予人者多,取與人者寡”;“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生勞瘁事農而不居功。”
在我們周圍,活躍著許多有著牛的品格和秉性的人物,敢於開拓創新的“拓荒牛”,吃苦耐勞的“老黃牛”,認準真理而不退讓的“老犟牛”,年輕而不畏困難艱險的“初生牛犢”……怎不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