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佳人薰麝月,起來風味入懷濃。暗香依舊月朦朧。
形如鐘,是因為花瓣半開而下垂。色如金,質如蠟,插到鬢邊都怕融化了,更重要的是花香濃郁。
二、玉樓春 其三 蠟梅(宋·無名氏)
臘前先報東君信。清似龍涎香得潤。黃輕不肯整齊開,比著紅梅仍舊韻。
纖枝瘦綠天生嫩。可惜輕寒摧挫損。劉郎只解誤桃花,悵恨今年春又盡。
這首詩描述了蠟梅開放在臘月之前,似乎提早報告了春天的消息。而它的香氣清潤,好像龍涎香。又寫到花瓣輕薄易受輕寒摧折,讓我想到崔道融的憐梅名句: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三、 蠟梅二首 其二(宋·吳芾)
園林搖落獨芬芳,未讓江梅雪裏香。還恐人嫌梅太白,故來枝上盡塗黃。
這首詩提到了江梅。江梅是壹種野生梅花,又稱野梅,在古代全是野生,常在山澗水濱荒寒清絕之處生長,後來才被移植之園中栽培。宋範成大《梅譜》:"江梅,遺核野生、不經栽接者,又名直腳梅,或謂之野梅。凡山間水濱荒寒清絕之趣,皆此本也。花稍小而疎瘦有韻,香最清,實小而硬。"江梅結果,只是又小又硬。
看來蠟梅更有意趣。它不止芬芳不讓雪中江梅,還著意塗染金黃,便人間花木色彩不至於淪於壹片單調的白。上張江梅,比比看,看顏色,看花蕊。
風入松 蠟梅(宋·張孝祥)
玉妃孤艷照冰霜。初試道家妝。素衣嫌怕姮娥妒,染成宮樣鵝黃。
宮額嬌塗飛燕,縷金愁立秋娘。湘羅百濯蹙香囊。
蜜露綴瓊芳。薔薇水蘸檀心紫,郁金薰染濃香。萼綠輕移雲襪,華清低舞霓裳。
張孝祥這首詞用貴妃初試道家妝來比喻梅花的素雅,但似乎怕素衣引發嫦娥仙子的妒忌,所以故意染黃鵝黃宮妝,以此誇贊蠟梅仙子般的飄飄神采。許多蠟梅詩都提到了宮妝或壽陽妝。這裏有典故。
《太平禦覽》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某壹年的正月初七仰臥於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樹被微風壹吹,落下來壹朵梅花,不偏不倚正好粘在公主的額上,而且怎麽都揭不下來。於是,皇後就把公主留在自己身邊,觀察了好長時間。三天之後,梅花被清洗了下來,但公主額上卻留下了五個花瓣的印記。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都想效仿,於是就剪梅花形於額頭,壹種新的美容術從此誕生,當時被稱"梅花妝"。其式,在額上畫壹圓點,或多瓣梅花狀,唐時很流行。宮女們覺得額頭上裝飾幾朵梅花花瓣,更顯嬌俏,也學著在額頭上粘花瓣。這種妝就成了宮廷日妝。但臘梅不是四季都有,於是她們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貼在額上或者面頰上,故也稱"梅花妝"。這種裝扮傳到民間,成為民間女子、官宦小姐及歌伎舞女們爭相效仿的時尚妝容,壹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