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對蘇東坡的精辟評價:
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真神仙中人。
蘇轍: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
晁無咎: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趙昚:忠言讜論,立朝大節,壹時廷臣無出其右。
黃錦祥:“東坡乃文星曠世,曜耀寰中。”
劉辰翁: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王士禎:漢魏以來,二千余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王國維: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
2. 練筆:結合蘇軾的詩寫壹篇練筆,400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國維幼時的我,讀蘇軾的《題西林壁》,熟讀成誦,其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是信手拈來,但對個中精深的哲理卻並不深諳,只是讀出了廬山的奇異,廬山的多姿。童年的我,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了解了原來詩竟可以神奇地將畫這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融合。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不僅精要地再現了惠崇這位宋初著名僧人的畫作之形象,而且還不為原畫所囿,表現了畫筆難以表達的感覺和事物,使人感到壹種撲面而來的溫暖氣息和蓬勃生機,將畫意與詩情完美地結合起來。少年的我,讀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讀明白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以絕色佳人喻絕佳勝景的絕妙之筆,反復吟哦,暗自佩服叫好。
後來的我,讀《江城子》,讀蘇軾與妻子伉儷情深;讀《水調歌頭》,讀蘇軾對弟弟深摯的同胞情誼,以及超然達觀的襟懷;讀《念奴嬌》,讀蘇軾豪放詞的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境界雄闊。直到現在,我開始讀懂蘇軾了,讀懂了他與客泛舟於赤壁之下,“物與我皆無盡”的曠達的人生態度;讀懂了他戲謔自己的學生秦觀“小人繁須也”的詼諧幽默…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麽?是那個“壹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麽?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麽?蘇軾,壹個被宋神宗稱贊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汙水,遭受貶謫後,忘卻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
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後,銘記著世間之美麗。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蘇軾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沈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後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漆黑的荊棘林。
剎那間,他心中郁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不僅僅是文學——巨子。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還有,它永遠不滅的那壹份詼諧,真可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壹座豐碑!(這是有關片段,妳可以結合起來)。
3. 寫蘇軾的作文與蘇軾相遇
假如有時間隧道,讓我與蘇軾相遇,我願意選擇——在秋天。
——題記
日落西山,暮色蒼茫,秋風卷來絲絲涼意,在空氣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經的城門外,看城樓的輪廓壹點點稀釋在秋色寒霜中。遙望遠處,古道西頭,壹個身影在踽踽獨行,蹣跚的腳步踏過壹地的落葉。在他身後,每壹片葉子都記敘著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龐逐漸清晰,神情疲憊而目光炯炯,飄拂在秋風中的是那花白淩亂的胡須。我鎮靜的等待,等待他的發問。
“妳為何選擇在秋天與我相遇?”
“四季輪回,秋天是個最為特別的季節,越過了夏的繁華,面對冬的臨近而不由的仿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過的沈思季節,總結過往的點滴,樹立超越冬天的信心。好比短暫人生前依青年,後傍老年,人於是不惑而知天命,許多意外的收獲才會呈現在眼前……”
“說得好!”蘇軾微捋胡須,含笑點頭眉宇間卻凝聚壹股散之不去的哀愁,“這麽說,我應該高興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壹向積極樂觀面對人生,卻總是居無定所,瓢泊四方,命運究竟給了我壹個怎樣的位置?”
我笑了,作為古人,哪能比擬今人的思想,放眼現代,大學士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文采飛揚,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擔憂仕途不順?
“壹旦被牽入政壇,卷入這渾濁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難以立足。隱退避世固然是壹妙法,在文人身上屢見不鮮,難得妳空懷壹身抱負,卻仕途不順,佩服的是在這輾轉漂泊中,妳仍葆有壹顆清澈豪邁的心,在中秋之夜誦‘明月幾時有’,赤壁之畔‘遙想公瑾當年’,密州之林‘老夫聊發少年狂’。用現代眼光看,妳的生活是充實而深刻。更佩服妳超然物外,不計得失,盡情享受自然賦予的山間明月和江上清風,這又是怎樣的心境。看來,妳並沒有缺憾,詞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妳顯著的位置嗎?”
天邊隱有晚歸的孤雁,落葉依舊壹片片地飄卷在空中,做最後飛翔的美麗,寂靜夜幕中的壹切撥動了我的心。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縱使不夠完美。我又該如何做到深沈地面對人生,面對蘇軾的困惑呢?
而蘇軾則不停地捋著胡須,微鎖眉頭,半晌,只見他仰起頭,眉頭舒展了許多:“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壹粟!”
我擡頭,夜色漸濃,頭頂是廣闊的蒼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測。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閃電般劃過。我豁然開朗,面對無垠宇宙,人又是怎樣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會告訴妳壹切。
意猶未盡地收回目光,與蘇軾對視。從他的雙眸中,我又讀出了壹份悠遠的自信。這就是心靈的溝通,超越時空,縱橫千古,今人與古人之約,原是如此簡單而不凡。我們不約而同地仰天大笑,笑聲穿破夜空,驚起夜鳥無數。
4. 練筆:結合蘇軾的詩寫壹篇練筆,400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國維
幼時的我,讀蘇軾的《題西林壁》,熟讀成誦,其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是信手拈來,但對個中精深的哲理卻並不深諳,只是讀出了廬山的奇異,廬山的多姿。
童年的我,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了解了原來詩竟可以神奇地將畫這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融合。“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不僅精要地再現了惠崇這位宋初著名僧人的畫作之形象,而且還不為原畫所囿,表現了畫筆難以表達的感覺和事物,使人感到壹種撲面而來的溫暖氣息和蓬勃生機,將畫意與詩情完美地結合起來。
少年的我,讀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讀明白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以絕色佳人喻絕佳勝景的絕妙之筆,反復吟哦,暗自佩服叫好。
後來的我,讀《江城子》,讀蘇軾與妻子伉儷情深;讀《水調歌頭》,讀蘇軾對弟弟深摯的同胞情誼,以及超然達觀的襟懷;讀《念奴嬌》,讀蘇軾豪放詞的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境界雄闊。
直到現在,我開始讀懂蘇軾了,讀懂了他與客泛舟於赤壁之下,“物與我皆無盡”的曠達的人生態度;讀懂了他戲謔自己的學生秦觀“小人繁須也”的詼諧幽默…
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麽?是那個“壹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麽?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麽?蘇軾,壹個被宋神宗稱贊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汙水,遭受貶謫後,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後,銘記著世間之美麗。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
蘇軾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沈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後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郁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不僅僅是文學——巨子。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還有,它永遠不滅的那壹份詼諧,真可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壹座豐碑!
(這是有關片段,妳可以結合起來)
5. 寫蘇軾的作文江西卷《臉》
[例文]
臉
(壹)
雨來得是那麽的突然,那麽的意外,剛剛還是晴朗的天,霎時間暗了下來,雨水劈裏啪啦的打在樹木上,巖石上,天地立刻陷入壹片迷蒙……
方才還在樹叢中跳躍的松鼠不見了,方才還在樹林裏聒噪的鳥兒不叫了,剩下的是壹片人聲喧嘩……他們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斷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臟了早已遍是汙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濺起壹片泥水,引來壹陣驚叫……
蘇軾微醺,壹張臉在初春的微寒中紅潤潤的,雨水順著這張臉滑落下來,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窩裏打了個旋,滴落在地上。
這是怎樣壹張臉呀!他笑著,笑別人的狼狽,笑自己的“癲狂”。
(二)
雨來得是那麽的突然,那麽的意外,剛剛還是晴朗的天,霎時間暗了下來,雨水劈裏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階上,天地立刻陷入壹片迷蒙……
方才還在廳堂裏談笑的朋友不見了,方才還在檐下吵鬧的孩子不見了,剩下的是壹片人聲喧嘩……他們大喝著他的名字,把倉皇走出的他壹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車。
他的眼睛微微睜著,嘴角因為肉體的疼痛壹抽壹抽的抖動著,淩亂的頭發在臉上橫沖直撞。經歷了壹個又壹個謾罵與拷打並行,侮辱與誹謗交織的通宵,他的臉上總是留著雨的印記。
烏臺的囚室外,雨還在淅淅瀝瀝的下著。街上的人卻不少,人們要看壹看他——這個曾經壹舉高中榜眼,曾經被皇帝大加賞識,曾經春風得意的蘇軾。汴梁城裏的寬闊而平坦的大路上,壹輛囚車在穿行,雨水在他臉上淌著,淚水在他心中流著……
(三)
雨漸漸地小了壹些,他看看腳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這壹霎那,他忽然覺得它們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貴。
白天過去是黑夜,晴朗之後遭風雨。無論妳怎樣左躲右閃都無可避免地要與它們相遇,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壹種必然吧?既然如此,揚起臉,面對著風雨,嘆壹句:“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吧!那麽,黑夜過去是白天,風雨之後見彩虹,也就是另壹種人生的必然了。
緩緩的走著,心情漸漸的輕松而愉快,小曲兒也不覺間哼唱了起來。晚風習習,不覺間雲已經散了,夕陽在西山的頭上又露出了艷紅的臉。
他回過頭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陽的余暉中另有壹種超然之美。
[簡評]
這篇文章幾乎與全國甲卷的例文壹模壹樣,不過在個別詞句上稍加變動(變動部分用下劃線標註),就妥貼的轉變為《臉》。文章在第壹二兩個部分分別加入了壹個小段落,以突出“臉”。作者深知“臉”上的壹切都是“內心”的表現,因此,這些段落的加入就顯得不著痕跡,貼切自然了。
《臉》這個文題有很大的寬容度,因為外在的壹切都是內心的表露,這就使得很多文章可以轉化為《臉》。作者抓住了這個竅門,不費什麽筆墨,就把自己原先做過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風波》壹文移植過來了。
很多同學拿到抽象的概念性的題目尚且可以馬馬虎虎的對付出壹篇文章來,壹旦遇到形象性的題目思路立刻就被形象禁錮住了,繞來繞去寫不出什麽有深度的文章。連這篇文章的構思技巧是可以借鑒的。這不是抄襲,而是“偷自己的懶”,利用自己平時作文的積累而進行深加工。這種文章在考場上往往因為思想的深刻,語言的成熟而取得更理想的成績。
在此,評論者也可以偷自己的壹個懶了,對於文章的其它評價可以參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風波》壹文的簡評。
6. 求蘇軾或辛棄疾或範仲淹詩詞找樂幾首特別的給LZ:1.北宋·蘇軾《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壹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誌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裏,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壹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2.北宋·蘇軾《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 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壹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壹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壹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3.南宋·辛棄疾《水調歌頭·白日射金闕》 白日射金闕,虎豹九關開.見君諫疏頻上,談笑挽天回.千古忠肝義膽,萬裏蠻煙瘴雨,往事莫驚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邊來. 笑吾廬,門掩草,徑封苔.未應兩手無用,要把蟹螯杯.說劍論詩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頗堪哀.白發寧有種,壹壹醒時栽.4.南宋·辛棄疾《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 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高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鶻血汙,風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倦遊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嘗試與君謀.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
7. 關於描寫 蘇軾的詩句蘇子瞻哀辭
張舜民
石與人俱貶,人亡石尚存。
卻憐堅重質,不減浪花痕。
滿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歸北,萬裏壹招魂。
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其實就是蘇軾描寫自己的。
還有廖行之的《青玉案》 、張舜民的《蘇子瞻哀辭》這些吧。
廖行之 青玉案
片帆穩送扁舟去。又還踏、江湖路。回首京城舊遊處。斷魂南浦,滿懷裝恨,別後憑誰訴。
長歌擊劍論心素。有誌功名未應暮。自誦百僚端復許。歸來猶記,東坡詩語,但草淩雲賦。
張舜民 蘇子瞻哀辭
石與人俱貶,人亡石尚存。
卻憐堅重質,不減浪花痕。
滿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歸北,萬裏壹招魂。
8. 關於蘇軾詩詞的文章摘得高考滿分作文,希望能幫到妳
二、蘇東坡
是撿(應為“揀”)盡寒枝終不肯棲的寒鴉麽?是舉杯邀明月的飲者麽?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壹場的癡漢麽?
在那個“群星薈萃”的時代,人們對妳的期望本是韜光養晦,遊戲筆墨罷了,而妳偏偏要獨上高樓,妳的光芒刺痛了那些習慣於黑夜的眼睛,妳註定要承受官場和文壇壹齊潑來的汙水。
而我只看見妳青青的竹枝,腳上的芒鞋,被雨淋濕的脊背,妳的笑容從容灑脫,妳的眼中只有秋風綠水泛清波。
妳堅守著自我,從而達到讓後世永遠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態,遭遇挫折不應壹味放大痛苦讓其充塞心靈,應學會調適心弦,坦然面對。晚年遭受貶謫的蘇軾面對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壹蓑煙雨任平生“,正視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煉了東坡的豪放詞風。身受腐刑的司馬遷,生遭盡世人的白眼,死無顏面對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內心痛苦郁郁而終,但平靜的心境與堅強的意誌使其由壹介匍匐於於地的殿臣站立成壹個為民寫史的華夏史官,《史記》永表後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卻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與理智為自己折了壹只船,將自己擺渡到宇宙,與那”黑洞“”誇克“壹同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可見遭遇挫折時以壹顆平和的心正視以減輕痛苦,不但不會使人生陰晦,而更能在踐誌後迎來人生的柳暗花明,並為社會為歷史作出自己的貢獻。
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壹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這首詞是我特意寫給貶謫之後的蘇軾的,東坡的壹生極盡坎坷:愛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渦的掙紮,滿腹冤屈的難鳴。
對他充滿希望的家人,和他***歷劫難的友人,受他關愛的世人,無壹不期望他能才顯四方,官運亨通,濟世為民。但是,東坡知道,命運不濟,仕途的黑暗之門永遠容不下這樣壹個生性放達的蘇東坡。
於是,他將功名利祿換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掛疏桐之夜,唱“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之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淡泊,他不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觸動,只願“滄海寄余生”。
認識自我的蘇東坡,從政治的窄門中從容地走出來,他雖與眾人所望有悖,卻讓我們看穿了壹個豪放,淡泊,豁達,開明的蘇大學士——壹代文豪。
認識自我就是東坡的明月,照耀他走進了東去的歷史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