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梅蘭竹菊的象征意義是什麽?有哪些詩句?

梅蘭竹菊的象征意義是什麽?有哪些詩句?

壹、梅蘭竹菊的象征意義:

梅蘭竹菊,占盡春夏秋冬,中國文人以其為"四君子",正表現了文人對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

1、梅:它迎寒而開,艷於百花雕後,它美麗絕俗,卻不與群芳爭列,故歷來被用來象征恬然自處、傲然不屈、堅韌不拔的高尚品格。

2、蘭:壹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於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征。

3、竹:也經冬不雕,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4、菊: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而且具有傲霜鬥雪的特征。

二、詩句:

梅花:

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梅花》宋·王安石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宋·王安石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詠早梅 / 揚州法曹梅花盛開》南北朝·何遜

繁如瑞雪壓枝開,越嶺吳溪免用栽。《梅花》唐·羅鄴

2.蘭花:

孤蘭生幽園,眾草***蕪沒。 《古風》唐·李白?

壹種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風細。國人爭媚。不數桃和李。《點絳唇(蘭花)》宋代·姚述堯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宋代·晏殊

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巖深縫妙香稠。《題畫蘭》清代·鄭燮

3.竹

數莖幽玉色,晚夕翠煙分。?《題新竹》唐·杜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竹石》清代·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新竹》清代·鄭燮

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竹》唐代·李賀

4.菊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唐·元稹?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菊花》唐·李商隱

檐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嘆庭前甘菊花》唐代·杜甫

桃換肌膚菊換妝。只疑春色到重陽。《鷓鴣天.詠桃菊花》宋·張孝祥

梅蘭竹菊四君子,千百年來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壹直為世人所鐘愛,成為壹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這雖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與歷代的文人墨客、隱逸君子的賞識推崇不無關系。

梅,高潔傲岸;蘭,幽雅空靈;竹,虛心有節;菊,冷艷清貞;正是因為有這樣清雅淡泊的品質,所以為世人所鐘愛,被人們稱之為“四君子”。

中國的文人墨客在壹花壹草、壹石壹木中負載了自己的壹片真情,使花木草石脫離或拓展了原有的意義,從而成為感物喻誌的象征,也是詠物詩和花鳥畫中最常見的題材,這正是根源於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究其原因,不僅是由於“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屬性而呈現出的壹種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壹種人格力量,壹種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內涵註入到“四君子”之中,通過“四君子”寄托理想,實現自我價值觀念和人格追求.

“四君子”之壹的梅花,較耐寒,花開特別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與松、竹壹起被稱為“歲寒三友”。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征。人們畫梅,主要是表現它那種不畏嚴寒、經霜傲雪的獨特個性。

人們畫蘭花,壹般都寄托壹種幽芳高潔的情操。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蘭,壹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於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征。

菊,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而且具有傲霜鬥雪的特征;它艷於百花雕後,不與群芳爭列,故歷來被用來象征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竹,經冬不雕,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和梅蘭竹菊有關的詩:

壹、 《梅》 宋代: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那墻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麽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註釋:⑴淩寒:冒著嚴寒。

⑵遙:遠遠地。知:知道。

⑶為(wèi):因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墻角數枝梅”,“墻角”不引人註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

“淩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於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淩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氣譙溢。

首二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末二句寫梅花潔白鮮艷,香氣遠布,贊頌了梅花的風度和品格,這正是詩人幽冷倔強性格的寫照。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於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二、《古風·孤蘭生幽園》 ?唐·李白

孤蘭生幽園,眾草***蕪沒。

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譯文:孤獨的蘭生長在幽深的園子裏,各種雜草壹起把它掩沒。雖然春日陽光曾將它關照,可秋月旋即升上高空,使它又陷入悲傷。秋霜雨雪打著翠葉紅花,蘭的生命怕是就要結束了!若無清風來吹拂,蘭又能為誰而香呢?

賞析:《古風·孤蘭生幽園》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古風五十九首》之壹。此詩蓋謂人有逸才,埋沒於眾,雖當聖明之朝,恐時光易逝,才未見用,而身已衰老,故望有德高望重者提攜。李白《古風》組詩***五十九首,這是其中的第三十八首。蕭士赟曰:“詩謂君子在野,未能自拔於眾人之中,雖蒙主知,而小人之饞譖已至。若非引類拔萃而薦用之,雖有馨香,何以自見哉!”蕭說似有可商榷之處。此詩大約作於李白應詔入長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時由於高力士等人的挑撥汙蔑以後,唐玄宗開始疏遠李白,從而使李白漸漸感受到冷遇的淒涼。“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此聯佳妙,大有知音去,寶瑟焚的感覺。

三、《題新竹》唐·杜牧

數莖幽玉色,晚夕翠煙分。

聲破寒窗夢,根穿綠蘚紋。

漸籠當檻日,欲得八簾雲。

不是山陰客,何人愛此君。

譯文:新竹上的苞葉才剛剛褪去,就已透出青冷的翠色。柔垂的枝幹偏偏布滿竹粉,漸漸招來清風蕭蕭作響。扶疏的葉片透過很多陽光,還沒有密密挨挨的擠在壹起。但那壹團團竹節,不管大小,都透著堅貞的氣韻。

賞析:凡古之詩人無不寫竹。《詩品·典雅》雲:“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合於此品的有王維《竹裏館》:“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再壹個是孟浩然的《洗然弟竹亭》“吾與二三子,平生結交深。具懷鴻鵠誌,苦有鳥鳥心。 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達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此便是竹林的風範。詩雲:“瞻彼淇奧,綠竹猗猗。”也是合於正品的竹林風範。猗猗兩字說葉之風貌最是相宜,魚無水不活,葉無風不秀。

四、《菊花》唐代: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壹叢壹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看起來好似詩人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註釋:

⑴秋叢:指叢叢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淵明的家。陶,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⑷遍繞:環繞壹遍。

⑸籬(lí):籬笆。

⑹日漸斜(xiá):太陽漸漸落山。斜,傾斜。因古詩需與上壹句押韻,所以應讀xiá。

⑺盡:完。

⑻更(gèng):再。

賞析: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其愛菊之名,無人不曉,而菊花也逐漸成了超凡脫俗的隱逸者之象征。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者不乏其人,其中詠菊者也時有佳作。中唐詩人元稹的七絕《菊花》便是其中較有情韻的壹首。

第壹句“秋叢繞舍似陶家”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詩人將種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見秋菊之多,花開之盛。這麽多美麗的菊花,讓人心情愉悅。

第二句“遍繞籬邊日漸斜”表現了詩人專註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繞”字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表現了詩人賞菊時悠閑的情態。詩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遍繞”“日漸斜”,把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態和詩人對菊花的由衷喜愛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字裏行間充滿了喜悅的心情。前兩句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想,活脫脫地勾勒出壹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面。

三四兩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點明了詩人愛菊的原因。這兩句以否定句式陡地壹轉,指出自己並非沒來由地鐘情菊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淩風霜而不雕,獨立支持,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這四季中最後開放的菊花使他忘情,愛不能舍了。詩人從菊花雕謝最晚這個角度出發,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愛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對菊花歷盡寒冷最後雕零的堅強品格的贊美之情。中國古典詩詞常借物詠懷喻誌,如屈原的《桔頌》,陳子昂的《感遇》,都是範例。元稹《菊花》壹詩贊菊花高潔的操守、堅強的品格,也是這種寫作手法,寓有深意。

這首七言絕句詩,雖然寫的是詠菊這個尋常的題材,但用筆巧妙,別具壹格,詩人獨特的愛菊花理由新穎自然,不落俗套,並且發人思考。詩人沒有正面寫菊花,卻通過愛菊,側面烘托它的優秀品格,美妙靈動,意趣盎然。該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蘊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後,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壹語說盡,留下了想象空間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