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
譯文:我好心好意地對待妳,妳卻無動於衷,毫不領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本意為子女對父母的好心視而不見甚至出言頂撞。
作品原文:元代· 高明《?琵琶記》第三十壹出 幾言諫父——“這妮子無禮,卻將言語來沖撞我。我的言語到不中呵,孩兒,夫言中聽父言違,懊恨孩兒見識迷。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譯文:這個小女孩真是很沒有禮數,竟然用言語來頂撞我,我的言語卻不中聽了。孩子,妳完全聽從自己丈夫的話,卻處處違背我這個老父親的叮囑,我好心好意地對待妳,可是妳卻無動於衷,毫不領情。
出處: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記》。
典故:《琵琶記》是元朝末年高明(即高則誠)所作的壹部著名南戲,主要講述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愛情故事。琵琶記系改編自民間南戲《趙貞女》(更早時還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親棄婦的蔡伯喈變為了全忠全孝。故事講述了壹位書生蔡伯喈在與趙五娘婚後想過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從。伯喈被逼趕考狀元後又被要求與丞相女兒結婚,雖不允,但牛丞相不從而依之。當官後家裏遇到饑荒,其父母雙亡,他並不知曉。他想念父母,欲辭官回家,朝廷卻不允。趙五娘壹路行乞進京尋夫,最後終於找到,並團圓收場。這“三不從”是高明重點刻畫蔡伯喈全忠全孝的關目。
賞析:這首詩的賞析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入手:1.意象分析:詩人通過使用明月、溝渠、落花和流水等意象,表達了自己對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明月代表著詩人的理想和信仰,溝渠則代表了現實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落花和流水則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暫。
2.情感分析: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無奈和失落之情。他對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充滿向往,但同時也感到了現實的殘酷和無情。他無法改變現實,只能默默地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
啟示:這首詩告訴我們,生活中充滿了挫折和困境,但我們不能因此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我們要學會面對現實,接受生活中的挑戰和考驗,同時保持對未來的憧憬和信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