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文言文組織朗讀

文言文組織朗讀

1. 求易於集體朗誦的古詩文

夢遊天姥吟留別?作者:李白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還有李白的《蜀道難》和《將進酒》。

2. 文言文的朗讀節奏怎麽劃分

文言文語句節奏的劃分:

壹、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

二、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壹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

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壹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

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壹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後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麽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後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1.“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後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2.“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麽而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壹個動作發生了,後面的動作緊接著就發生了,這時“而”後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後面的動詞連續。

3.“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後不應該停頓。

4.“而”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六、節奏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

七、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

八、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如作句尾語氣助詞則不作停頓。

十、停頓要體現關鍵詞的管轄範圍。

十壹、句式整齊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讀時可用相同的停頓來讀,使語氣語調壹氣貫通。

文言文語句節奏劃分三條規律:

壹、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主、謂、賓)。

二、根據發語詞、句首的語氣詞、關聯詞等虛詞或總結性的詞語來確定朗讀節奏。

三、語句倒裝之處要停頓。

還有壹點很重要,那就是必須正確理解文意,因為這是確定文言文停頓節奏的前提。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打好紮實的文言基礎,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語感。

此時/欲下壹語描寫/不得

翻譯:這時我想用壹個詞來描繪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來。

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

翻譯:喜歡宴請客人,他的俸祿微薄,常常不使(俸祿)有剩余。

這些句子停頓是根據上面節奏劃分規律之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和規律之六:節奏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

A.余幼時/即嗜學

翻譯: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

B.斷句應改為:益慕/聖賢之道

翻譯:二十歲成人以後,我更加敬慕古代聖賢的學說。

C.無/鮮肥滋味之享

翻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來享用。

D.燁然/若神人

翻譯:光彩照人的樣子,如同神人。

這些句子停頓是根據上面節奏劃分規律之十:停頓要體現關鍵詞的管轄範圍。

這裏A項突出“年幼時”,所以在“年幼時”後停頓是對的;B項強調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後停頓才對,再則,“聖賢之道”是壹個完整的短語,不可分開,這項就錯了;C項突出強調的是沒有鮮嫩、好吃的肉菜,“無”後停頓是對的;D項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樣子,所以“燁然”後停頓是對的。

3. 高三集體朗誦40秒勵誌古詩

1、《浪淘沙》劉禹錫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沈。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2、《竹石》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3、《贈蕭瑀》李世民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4、《西遊記》吳承恩 人心生壹念,天地悉皆知, 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5、《贈梁任父同年》黃遵憲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6、《勸學》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7、《長歌行》漢樂府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8、《雪梅》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 9、《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0、《獄中題壁》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11、《金縷衣》無名氏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12、《勸學》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13、《春宵》蘇軾 春宵壹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沈沈。 14、《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蘇軾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腳,莫厭家雞更問人。 15、《遣興》袁枚 愛好由來落筆難,壹詩千改心始安。

阿婆還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16、《論詩十絕》戴復古 草就篇章只等閑,作詩容易改詩難。

玉經雕琢方成器,句要豐腴字妥安。 17、《戲為六絕》杜甫 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4. 語文的古文中怎樣劃分朗讀節奏

壹、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 壹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相同。

壹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

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如: (3)予/ 嘗求/ 仁人之心 (《嶽陽樓記》) (4)率/ 妻子/ 邑人/ 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二、根據句首的語氣詞來確定朗讀節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語氣詞(發語詞),表示將發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讀“f ú ),往往在發語詞後進行停頓,如: (5)蓋/ 壹歲之犯死者/ 二焉 (《捕蛇者說》) (6)夫/ 環而攻之/ 而不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據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

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於我們確定朗讀節奏:停頓往往在“之後”,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於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 (7)鵬之/ 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

(《莊子逍遙遊》) (8)醫之/ 好治不病/ 以為功。 (《扁鵲見蔡恒公》) 四、根據句首的連詞或總結性的詞語確定朗讀節奏 若句首出現表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後面要加以停頓。

如: (9)若/ 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活板》) (10)而/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則/ 何時而樂耶 (《嶽陽樓記》) (12)故/ 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13)是故/ 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論貴粟疏》) 五、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 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壹個很典型的例句:其壹犬坐於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壹樣”,“犬”是名詞作狀語。

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壹只狼像狗壹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壹”的後面才是正確的,即:其壹/ 犬坐於前。

對下面這個類型句子的節奏劃分也要遵循邏輯意義:然/ 得而臘之/ 以為餌(《捕蛇者說》)。 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遠不止這五種方法,而這五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還是要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